[var1]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取得一场胜利的标配,聪明的人,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去进攻,知道在适当的的地方干正事。魏国谋士邓艾就是这样一个人。邓艾本是部队小虾米,是赴前线献身打仗的小卒子,但他不甘平庸,在闲暇之际攻读兵法。
部队迁移不停,到达的山川地貌也不一样,邓艾就想象着如果在这种地形下作战应该运用什么战术,应该怎样进攻怎样防守。尽管他经常受到同行之人的冷嘲热讽,但记性很好的邓艾几乎将魏国边界的情况摸清了,在他心中已有了一副三国战略图。
[var1]
邓艾之才逐渐得到了小将领的赏识,他的军旅生涯终于有了起色。但真正让邓艾崛起的却是城府老怪司马懿。英雄惜英雄,司马懿听说了他的事情,于是招来与之促膝长谈,不日便觉相见恨晚,觉得邓艾是天作之才,必须委以重任。
邓艾因此得了一个官职。那几日不曾与司马懿分开过,甚事二人都要热论一番,方才过瘾。恰逢魏国当时正在东吴边境考察地况,准备囤积粮草,对付东吴。司马懿带上邓艾一同前去研究,这一去不打紧,但使邓艾迅速蹿了红。
[var1]
有经验的邓艾去了之后,打眼一看,就是以前做小卒时分析过的内容,他信心满满地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是在此处安兵屯粮,分片区安营扎寨,种植粮草;第二是开凿河道,兴建水利,灌溉农田。别看这是官兵干农活,却是很有必要的长期对峙保障。
邓艾亲自起誓:“在此种粮,不仅可以缓解许昌周边的农业压力,更能挣出军费!军师你看,这里土地肥沃,如果能按照士兵轮休打理庄稼的制度进行,所得收获除去军饷之用,还可供给军粮三五年之用。”如此对峙东吴孙权,便可拖他个海枯石烂也!司马懿非常赞同,欣然应允。
根据邓艾的提议,魏国东南边防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很快,防御力大大增强,而且魏军还可以走水路,顺河渠而下,很快达到战场。这只是邓艾放飞自我的一个小小举措,从此以后邓艾的认贤纳谏之路就没停下过。
[var1]
曹魏为什么能在三国中保持长期领先的优势?普遍认为司马家族的功劳不可埋没,殊不知邓艾的努力也相当重要,尤其在后期,邓艾的政治主张一次次治好了魏国的腰伤,使其不断屹立于实力顶峰。
可惜天不妒英才,人妒英才。司马懿死了之后,相当于伯乐死了,千里马跑的再快,却没有识货的人了,邓艾到了政治生涯的尴尬期。司马昭上位之时,邓艾的地位已很高了,他负责对抗蜀国大将姜维。
姜维虽然也是一位智者,但其本领还没练到家,多次交锋都被邓艾打败。在最后的阴平战役中,姜维成了蜀汉的最后一道并不坚硬的屏障,在邓艾的压迫追击下,蜀军节节败退,只能退守成都。刘禅听闻大势已去,想也没想就投了降,邓艾趁机率先进入成都,成为灭蜀第一人。
[var1]
司马懿都没完成的事业被邓艾做成了。此等功绩被抢,同为破蜀的大将钟会心生嫉妒,在司马昭面前诋毁邓艾,司马昭没他爹那么明智,果然中计,于是下令诛杀邓艾,正值职业高峰、大好年华的邓艾就这样陨落了。但令司马昭没想到的是,蜀国亡了,东吴却还蹦跶得厉害。
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说的就是司马昭心里藏不住事,不懂得隐忍和纳谏,所以手下也没几个像样的大将和谋士。原本已居于绝对优势的魏国可以快速将东吴蚕食干净,但魏国再无邓艾之才,所以这一进程整整被拖沓了十六年。
参考书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