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秦赵长平之战简介,秦赵长平之战白起真的坑杀40万赵军?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简介,秦赵长平之战白起真的坑杀40万赵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454 更新时间:2024/1/22 22:29:09

秦赵长平之战简介

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秦赵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

公元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使赵军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

秦军46天的包围使赵军精疲力尽,弹尽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再无战力,促使近40万赵军选择了投降。 当赵军投降之后,秦将白起却下令坑杀全部赵国俘虏,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白起简介

白起,又名公孙起,极善用兵,是兵家的代表人物,时于秦昭王时代为秦征战六国,战功无数。

时于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破楚国首都郢城,秦赵长平之战全歼赵国主力,刀锋直指赵首都邯郸,功勋卓著,战绩无双!

在白起任秦将领30余年间,破城70余座,歼敌近百万之众,被册封:武安君!只因为功高盖主,得罪了君主,所以最后被赐死。

秦赵长平之战白起真的坑杀40万赵军?

在白起的一生当中,最有名的一个事件,就是秦赵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士兵。这在史书的记载上有过记录,那就说明此事确实发生过。不过,具体的来说,白起是不是真的一下子就能够坑杀40万赵国士兵呢?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赵国在战争中损失了5万人,另有40万大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秦军投降。之后,秦军主帅白起认为“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下令“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将40万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年轻士兵回赵国报信。

由此不禁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秦国纵然军队战斗力爆表,40万投降军队说坑杀就坑杀,胡服骑射后之后赵军既然已经投降求饶了,还能让秦军像宰牛羊一样,毫无反抗?

首先,坑杀的数字可以说肯定有夸大,当时赵国最多发动了有水分的45万人马,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不大可能还有40万的剩余部队。所以用坑杀的方式,一方面彻底削弱赵国,一方面也有杀给其他各国看的成分在,让他们在发动对秦战争的时候需要多多考虑。所以很有可能非常多的夸大了数字,可能只坑杀了10几万到20万的军队吧。

而且坑杀的地点,根据最新研究,是很分散的,不是一次性集中在一个坑里面杀掉的,是分散的,所以白起可能是分开来,瞒着降卒多次进行的坑杀,可能是以叫他们进行挖坑的工作是坑杀或者用酒灌醉后坑杀的,所以带着武器也可以理解。

秦赵长平之战3年后,白起被秦昭王赐死,在临死前,白起曾感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这也说明了秦赵长平之战白起确实是杀死了赵国数十万的降军,但是具体的数量有没有40万那暂时就不得而之了。

标签: 历史长平之战

更多文章

  • 秦赵长平之战赵括换成李牧,李牧能够战胜白起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长平之战,赵括,长平之战赵括,秦赵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赵括换成李牧来对付白起,是否能够帮赵国取胜?这是一个很假设的话题,毕竟秦赵长平之战已经以白起坑杀40万赵卒大胜而归,历史也不可能再重演,我们现在也只能凭空去假设一下秦赵长平之战赵括换面李牧胜算会有多大。秦赵长平之战,秦国确实一开始没那么多兵力在,但是也不少,估计20万左右,而且是由王龁率

  • 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功高震主被冤杀,身死家灭只留下三十六计流传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功高震主被冤杀,身死家灭只留下三十六计流传后世。东晋末年局势动荡,天下豪杰逐鹿中原,残酷的战争让很多底层百姓流离失所,然而战争却是一代名将大展神威的好时机,檀道济正是在一次次的战争磨炼中走上“神坛”,檀道济出身贫寒,甚至连确切的出

  • 钟会:三国后期最出色的谋士 聪慧过人 文武双全 为司马家族立下汗马功劳 最后却举兵反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出身颍川钟氏,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出仕魏国,官居要职。在魏灭蜀之战中立下大功,因此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便举兵反叛。最后在监军卫瓘的谋划之下,钟会死于乱兵之中。少年得志钟会是大臣钟繇的小儿子,名公之后,少年闻名。有一回他和哥哥钟毓趁老爸午睡时偷酒喝。

  • 文鸳:三国后期横空出世的旷世猛将 在敌阵中七进七出毫发无伤 结局悲惨被人们所遗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文鸯是魏末晋初名将,专善战,长于征战,带兵对阵,破敌平叛,能所向披靡,战功累累。但是这么一位英勇万人敌的大将军,文鸳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了与文官的政治斗争中。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但随着诸葛亮之死,这一幕英雄的史诗也逐渐落下了帷幕。由于前期的名将都凋零殆尽,没有了名将之间的斗智斗勇,

  • 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 传言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显的儿子 好不容易登上帝位 却拯救不了衰亡的趋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亲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脱脱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公元1368年,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惠宗,孛儿只

  • 西北叛乱时有发生 清政府历经三朝 近70年平定了西北边疆的叛乱 割据势力 功泽流传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乾隆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密切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保障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在这一点上,乾隆的功绩不可抹杀的。乾隆皇帝自诩“十大武功”乃众所周知,平心而论这“十大”水分不少,但其中“两平准噶尔”和“平定回部”

  • 吕泽:吕后的哥哥 刘邦的大舅哥 汉初最神秘的人物 帮刘邦打下半壁江山 历史却没有详细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吕泽是吕后的哥哥,刘邦的大舅哥。吕泽在正史记载中只有寥寥数笔,但其实他是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的最要功臣之一。在西汉开国史中,他属于“异端”的存在。整个皇廷,一半以上的功臣,不是他的老友就是他的故吏。多疑的刘邦居然对吕泽是绝对信任的,刘邦对吕泽的部下调之即用,吕泽也任其调之。君臣一生,无一丝猜忌。即使是

  • 东吴悍将太史慈:战力不亚于赵云,堪称三国东吴第一猛将,惜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东吴的悍将,许多人都会想到张辽和甘宁,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位比之他们俩丝毫不差,此人就是东吴悍将太史慈,战力不亚于赵云,堪称三国东吴第一猛将,惜英年早逝!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少好学。曾经在郡里任奏曹吏。十分聪明能干。有一次州牧和郡守闹了些矛盾。不知孰非。他们都向朝廷上交了一份奏章。州牧派去

  • 三国法正: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三国历史的人,若他在蜀汉未必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谋士,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三国法正,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三国历史的人,若他在蜀汉未必败。孟达机警,与申耽、申仪商议:“我与法孝直同有功于汉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汉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见害,为之奈何?”在申氏兄弟的唆使下,孟达反水,将上庸献予曹魏,并祸及并导致刘封被杀。诸葛亮的这一计策加大了

  • 白袍将军陈庆之是南朝历史上不败的战争神话 七千白袍大破五十万北魏军 留下了名军大将莫自牢 千兵万马避白袍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陈庆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名将,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以7000人北伐,击败50万大军,140多天攻下32座城池,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中年出阵,大器晚成陈庆之自幼就是梁武帝萧衍的随从,从身份上来说属于书童一类。萧衍是个棋迷,常常喜欢通宵下棋,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