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三人功绩:比李世民和朱元璋更伟大

这三人功绩:比李世民和朱元璋更伟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83 更新时间:2024/1/3 21:24:47

周公姬旦、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历史上对华夏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三人。除此之外,即使伟大如唐太宗李世民或明太祖朱元璋,比之他们也要略逊三分。

我华夏文明始于周公定礼殷商文明是盛行人殉和占卜,如印第安人文化那般的酋邦;而在汲取了商文明先进的文字与青铜器之后,去除其糟粕后新生的周文明,

在其奠基者周公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文明。

周公制礼作乐,建章立制,推行井田,力主“明德慎罚”,并以五等爵位分封宗亲和功臣为诸侯、武装拓土四方,以一股股周人为核心,将广大中国地域内的其他各上古先民,融合同化,

由此周王朝才算得上华夏大地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世界史上帝国的定义,领土广阔,拥有大片属国,并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的君主制国家,即为帝国,并非君主必须称帝。)

周公姬旦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流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创制显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

因此,周公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文明之祖,他的历史贡献甚至比传统史家称颂的另几位同时代圣贤(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之和更高得多。

从上古一直到唐代,周公都是至高无上的华夏圣贤。后世奉周公为“元圣”,立庙祭祀不绝。

直到唐代以后贵族式微,官僚当朝,君权强化,本身是王族摄政的周公,才被后世帝王高高捧起,淡化其地位影响,连文圣人之位也改以孔子代之。

(大约也有从霍光起,众多打着他老人家幌子的权臣,前赴后继效仿,对君权影响甚大的缘故。)

周公创造了华夏文明,而管仲、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则将华夏文明发扬得光辉灿烂,后发先至,迅速赶超了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准。

然而华夏大地经春秋战国数百年分离后,已形成了多个少则两百年历史如三晋、多则八百年历史如楚燕、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有自己民族意识的国家,货币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亦不同。

是以在兼并战争中,才能动辄出兵数十万(战兵辅兵民夫),打得出类似近代国家的残酷总体战。

后世那些乱世割据军阀政权,根本不足以相比较。

而处于西周故地的秦国,广纳四方之客,君臣上下一心,戮力丰业,耕织粟帛之利以内孥,唯以耕战为本,令国势长不衰。

是以「物不产于秦,而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秦始皇嬴政,承六世先君之余烈,择能者而委之以责,历时十余年吞灭六国,天下合一。而后始建帝制,建立三公九卿制,下令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单位,整顿交通,在全国修建驰道,将天下混同为一;废除分封,广立郡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每十里设亭,各有官员管理治安、监察民众,使中枢命令可迅速传达到帝国每个角落。

秦始皇嬴政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此外,秦始皇更驱逐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从此足以应对异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修建灵渠,连通长江珠江水系,攻伐百越,开拓岭南大地,扩展为新的华夏基本领土。

又历经十余年之功,秦始皇终于将原来彼此隔阂的列国民众,重新捏合成一个统一民族国家的雏形,建立起中国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之后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其功绩冠于千秋万古,远远超过后世王朝那种平定乱世、削平割据的统一的。

而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统一思想,削弱诸侯,强化集权,官营盐铁,强兵富国,更如风卷残云之势,布武四方

马踏匈奴,收取河西,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以临翰海;威服西域三十六国,置城郭都护,西越葱岭,攻灭康居车师大宛诸国;

东并朝鲜、南诛百越,又灭西南诸夷如滇国、夜郎,犁庭扫穴,置以郡县;

汉武帝为华夏民族收复了秦末大乱丢失的宁夏、浙江、两广、贵州、辽东诸地,并将甘肃、云南、福建、西域、内蒙诸地收入中国版图,进而征服外蒙、朝鲜、越南和中亚各国……

汉武帝刘彻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中国的领土疆域扩大了整整一倍。汉人之所以之后两千余年皆为汉人,便是因为汉武大帝刘彻,而非汉王朝建立者刘邦

秦皇汉武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皆是能前人所不能的各种开创,守护初生的华夏文明抵御游牧夷狄的侵袭,并得以辉煌壮大。

所谓古典华夏帝国,自赢政起到刘彻止,基本模子都已打好了。后世任他再如何了不起的帝王,也不过是在这个秦始皇开始画、汉武帝完工的圈子里折腾打转。

是以,周公才是华夏民族真正意义的始祖,秦皇汉武才是华夏国家版图的真正奠基人,真正的汉民族之父。比传说中的炎黄二帝、舜禹汤,更名副其实得多。

他们之于华夏文明的重大贡献,堪为我辈后世子孙所永久铭记。

标签: 功绩

更多文章

  • 唐中宗李显是怎么死的?唐中宗李显的悲情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是怎么

    唐中宗李显唐中宗李显,又名哲,是的第七子,武则天所生四子之第三子。唐中宗李显是唐王朝的第四个皇帝,他在历史上不太有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不过他却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能两次登基做皇帝的人之一(另一个是明朝的明英宗)。他曾两度称帝,却懦弱无能;他一生都活在女人的操控之中,甚至戴绿帽子,当乌龟,也是他

  • 朱温:命丧骨肉之手的悲剧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骨肉

    朱温当初参加黄巢起义军,并非为了什么劳苦大众的幸福,更没有什么替天行道的思想,而仅仅是出于一种图谋富贵、出人头地的私心,为的是以后做官衣锦还乡,以此"回报"邻里对他的鄙视与轻蔑。在黄巢军中无法混下去时,为了生存,为了富贵前途,他听从谋士谢瞳的计策背叛黄巢而投降了唐朝廷。在唐朝廷内朱温的官职步步高升,

  • 《别样晚唐史》第五篇 长庆二年春_引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晚唐

    那些曾在长安的枯树上、在宫室上空的阴霾里聒噪不止的野枭,不知不觉,已经穿越元和十五年的春夜,穿越“水流花谢两无情”的长庆元年春,飞过黄河和太行,飞到了河北,从而将悲剧带进场景更为广阔的又一个章节。明末的欧阳直公在《蜀警录》中有一句名言:“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可他的论断放在唐朝就不合适了

  • 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 原来是因为李世民心虚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僧

    《西游记》这部小说中最主要描述的,就是取经五人组在前往灵山路上的种种际遇,在这期间他们碰到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而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也就在这段时期之中。众所周知,当初在唐僧还未准备前往西天求取真经之初,是李世民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花费了大价钱买来了禅杖、袈裟等等宝物,还统统送给了他表示决心,事情到了

  • 10、德宗李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唐德宗李适(742~805),代宗长子,其母睿真皇后沈氏。天宝元年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东宫。十二月,拜特进,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四月,代宗即位,五月,以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十月,改封雍王。率军讨伐史朝义。十一月,大败叛军,收复洛阳。史朝义败亡,李适以功拜尚书令,并与郭子仪等图

  • 第三节 精心谋划,铲除韦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第三节

    景龙三年(709年)四月,定州人郎岌上言:“韦后、宗楚客将要兴兵作乱。”韦后下令用杖刑把郎岌打死。五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又上言:“皇后荒淫无度,破坏了礼仪章法,干预国家政冶,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阴谋叛乱已威胁到了国家生存。”唐中宗召见并当面质询他

  • 此人救了唐太宗一命,却是李世民死前最想杀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文治武功冠绝千古,历代帝王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李世民还有一个长处,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众所周知,君臣关系,是皇帝最难以把握的问题。皇帝太强势,容易滥杀功臣,留下兔死狗烹之恶评。皇帝太弱势,容易被臣下以为软弱可欺,引发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夺权之事。但李世民却堪称君臣关系处理专家。可以说,

  • 李世民一代帝王 为何没能教导好膝下14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膝下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

  • 唐朝的建立,李渊趁机夺权上位,开始了一个新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朝

    公元616年,隋场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尽管李渊非常尽心尽力,想博得隋炀帝的赏识。但是隋场帝非但不信任李渊,还派了自己的心腹王威、高君雄做太原的副留守,监视李拥|的一举一动。李渊表面上整天喝闷酒,心中却早有所谋。他暗地里花重金买通了朝中重臣,_培植自己的势力。当时,为了躲避东征髙句丽和农民起义风潮的

  • 她一生侍奉过6位皇帝 50岁时竟把李世民迷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萧皇后的出身,《北史》和《隋书》都有记载。581年,年幼的周静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外公杨坚。新登基的大隋皇帝,还挺待见萧岿,他坦率地表示,希望次子杨广能迎娶一位西梁公主。看中的就是萧家四公主,就是后来的萧皇后,姐姐们闹着相亲时,她居然没守在父母身边,而是被寄养在民间,衣衫褴褛,正吃糠咽菜哩。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