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明君李世民做的最不厚道事是什么?

一代明君李世民做的最不厚道事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09 更新时间:2023/12/23 12:41:3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全能型人物,上马能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下马能安邦定国,兴国利民。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还练得一手好字,书法造诣可与唐朝世南、褚遂良等人比肩,所以他头上的三顶帽子——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个个都不是虚的。

不过,金无足赤,一生勤政爱民的李世民也干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其中,他通过欺骗的手段搞来《兰亭序》一事极其不厚道,堪称人生中的一大污点。关于这件事,画圣阎立本还专门做了一幅《萧翼取兰亭图》,现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的即兴之作,说来也巧,这年他正好三十三岁。《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无论是文笔还是书法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是一件集艺术性和视觉性于一体的精品,无怪乎后人评价为“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据说老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也是相当相当的满意,曾经反复重写了好几遍,但总是达不到自己第一次的水平。对此,他本人也不无感叹地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对于这件神仙馈赠的礼物,老王视为传家宝,留给了自己的子孙。

后来他的七代孙智永出家做了和尚,临死前将《兰亭序》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中国人普遍对书画珍品都有独占心理,自己欣赏是可以的,拿出共享是没门的。占有了不行,还要让自己的名字随着这些宝贝流传百世,所以今天我们在看到很多书画古董的时候,总能见到上面盖满了大大小小、有圆有方的戳子。辩才和尚也不例外,他把《兰亭序》看成自己的命根子,为了长久地占有,就在卧室房梁上凿了一个洞,藏入其中。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独自欣赏一番。

唐太宗平定天下后,拿刀的机会少了,拿纸笔的机会就多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他尤其崇拜王羲之。当玄奘取经回国后,他特意造了一座大雁塔,想用王羲之的字体刻在塔上,于是想尽各种办法从民间搜集了一千三百余帖老王的真迹。既然是收藏,就一定要收到最好的藏品,找到《兰亭序》就成了唐太宗的终极梦想。皇帝想打听东西自然不是难事,很快他就知道了《兰亭序》的下落。此后,他多次派人去和辩才和尚谈判,每谈一次,价格抬高一次,估计除了江山、老婆,他什么都可以给。

作为一个出家人,辩才的愿望除了早点成仙,就是多占两天《兰亭序》。对于第一个要求,唐太宗当然满足不了,所以生意终于谈崩了,辩才和尚总是以不知真迹下落为回应手段。唐太宗号称“天可汗”,名声好得要命,对于死不合作的辩才当然不能明抢。明的不行,他就来阴的。他想到了一个人——御史萧翼。这人平时点子多,曾为自己立下不少功劳,做这种事是手到擒来。萧翼也不推辞,和唐太宗要了几幅王羲之的真迹就上路了。

萧翼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抛砖引玉”,所谓砖,就是他手中的几幅真迹。他化装成一介书生,坐船来到辩才所在的湘潭永欣寺游玩。辩才懂书法,他也懂书法,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话友。

曾经有一次,辩才和他做抽字赋诗的游戏。辩才抽到了“来”,随口吟道: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把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则抽到了“招”,毫不示弱地回道: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汎,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两人打了个平手。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两人如此投机,很快就从话友升级成了莫逆之交。萧翼经常出入辩才房中,其他小和尚也见怪不怪了。

眼见时机成熟,萧翼终于亮出了手里的“砖头”。一天,两人聊来聊去就聊到了书法上,萧翼说自己有几幅祖上传下来的王羲之杂帖,不知道是真是假,希望辩才鉴别一下。辩才看了看,得意扬扬地告诉他,真迹是真迹,可惜不是老王最好的作品,我有《兰亭序》,你有吗?看到鱼上钩了,萧翼故意装出不信的样子,说什么此帖历经二百年,说不定是赝品。辩才火了,让他明天来看。

第二天,萧翼按时赴约,辩才蠢老头子当着他的面从房梁上取下铁匣子,拿出《兰亭序》给萧翼过过眼。萧翼记下了藏帖的位置,趁某天辩才离开的机会,骗看门的小和尚说辩才忘了带净巾,让自己来取,然后混进卧室中,手脚麻利地偷走了老和尚的命根子,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唐太宗手里。皇帝大人龙颜大阅,提升萧翼做了员外郎。对于丢了宝贝的辩才和尚,他装着心胸宽大的样子,赦免了欺君之罪,额外赏赐了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没了命根子,要一堆钱有什么用?过了一年多,老和尚就气死了。

虽说手段不厚道,但毕竟得到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唐太宗心中的喜悦早已淹没了愧疚。剩下的生命里,他一直占有着《兰亭序》,死后又下诏带进自己的棺材里。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温韬掘开了唐太宗的昭陵,从此《兰亭序》下落不明。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李道宗简介:屡建战功封为江夏王,遭诬陷被流放病逝途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功

    李道宗(600~653),唐初将领。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武德元年(618),被封为略阳郡公。同年,刘武周起兵叛乱。敌军进逼河东(今山西境内),道宗时年18岁,随太宗李世民率兵抵抗。在当时敌军众多、气焰正盛的情势下,李道宗认为应避其锋芒,与敌人进行持久战,深得太宗的赞赏。不几日,叛军粮尽而退,唐

  • 李世民驾崩后,他的宠妃竟然被一个老尼姑鞭尸300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他的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而他的众多女人们,包括武则天在内,按照宫廷的一贯做法,有孩子的可以继续生活在宫中,没有孩子的而又被李世民宠幸过的女人,则会被送往感业寺出家,从此青灯古佛相伴,了却一生。那些

  • 唐朝猛将3次勇救李世民,位列凌烟阁,被后世尊为门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门神

    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唐朝平定割据群雄的战争中居功甚伟,但也多次以身犯险、命悬一线,既有正史记载的“丘行恭单骑救主”,也有民间传说中的“十三棍僧救秦王”,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尉迟恭三救李世民。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原为割据一方的枭雄刘武周部将,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降唐,李世民令

  • 命犯桃花的萧皇后 年过50依旧令李世民倾倒!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萧皇后因貌若天仙而先后嫁给过六个皇帝而闻名,其中包括第一任丈夫隋炀帝杨广,宇文化及,王世充,窦建德,两任突厥藩王和李世民,但这是究竟是不是事实呢?萧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嫁给隋炀帝,当时嫁给隋炀帝的时候,隋炀帝是晋王,后来隋炀帝当了皇帝,封她为皇后,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了,萧皇后要求宇文化及按帝王

  • 太平公主:东施效颦,终抵不过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太平

    在唐朝,除了武则天想当皇帝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女人更有此想法,她们分别是韦皇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但是,这几个人最终都失败了,其中太平公主参与得最为积极轰动,败得也最为惨烈。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记载,太平公主全名为李令月,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平生极受父母兄长尤其

  • 李君羡是李建成的儿子吗?李君羡的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之谜

    至尊红颜剧照李君羡是谁的儿子?李君羡是李建成的儿子吗电视剧《至尊红颜》中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唐太宗的侄子李君羡演绎了一段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历史上,唐初确有一位战功卓着的将军叫李君羡,不过他和李建成根本不是父子,与武则天也扯不上关系。李君羡不是李建成的儿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判断:其一、唐高祖李渊的老家是

  • 为什么唐朝乱伦严重 国力却照样发达受到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力

    唐朝中期,经济繁荣,社会相当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世界各国都羡慕咱中国,向咱中国进贡。从西游记可以看出,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国王,一听说是唐朝来的人,马上就恭敬得不得了。诗人杜甫也在《忆昔》诗中描写开元时期繁盛情况就曾说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他是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大将却在晚年闭门谢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闭门谢客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大将尉迟恭,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他不但戎马一生,征战南北,是李世民麾下屡建奇功的大将,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亲历者,是李世民亲自挑选的带进玄武门的九个人之一,是帮李世民登上帝位的重要人物。尉迟恭除了建功立业,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江山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他和秦琼是千年来中国公认的“门

  • 武则天为什么要入宫?只因一直爱慕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只因

    武则天是如何进入唐朝皇宫的,至今众说不一。有史书说情形大致是这样,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领武则天见到了她的堂侄女——齐王杨妃,另外还有桂阳公主,之后,这一妃一公主便惊叹于武则天的美丽和才华,之后武则天的名声便在皇宫传开了。这事当然很快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耳中,其中或有桂阳公主的原因,唐太宗其实很喜欢年轻女人

  • 这三人功绩:比李世民和朱元璋更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功绩

    周公姬旦、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历史上对华夏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三人。除此之外,即使伟大如唐太宗李世民或明太祖朱元璋,比之他们也要略逊三分。我华夏文明始于周公定礼殷商文明是盛行人殉和占卜,如印第安人文化那般的酋邦;而在汲取了商文明先进的文字与青铜器之后,去除其糟粕后新生的周文明,在其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