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64时33岁太子孙登去世 揭开东吴大乱的序幕

孙权64时33岁太子孙登去世 揭开东吴大乱的序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755 更新时间:2023/12/17 15:22:57

孙权64时33岁太子孙登去世揭开东吴大乱的序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导读:

公元241年,对于步入60岁的孙权来说,是极为悲痛的一年,因为他的长子孙登死了,才33岁。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已伤心欲绝。而孙登又是他耗尽大量心血培养的接班人,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他的死如同一把尖刀刺过孙权胸膛,痛得难以言说。更令孙权意想不到的是,太子的死是东吴大乱的序幕。

太子孙登

孙登对下属很尊重

孙登17岁时,孙权为他聘了妃子,是周瑜的女儿。孙登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具有当领袖的一切优良素质。

他对名臣非常尊重。孙权在武昌称帝时,孙登就被立为皇太子。孙权派了四个人,分别是诸葛恪(诸葛瑾之子)、张休(张昭之子)、顾谭(顾雍孙子)、陈表(名将陈武之子)辅佐他,四大“金刚”中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外围还有个庞大的智囊团,人才济济。孙权迁都建业后,孙登继续镇守武昌,最重要的助手是上大将军陆逊,也设相对完整的政府班子,集中了一批东吴的精英。这套豪华阵容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让孙登尽快适应一把手的角色。

孙登有年轻时孙权的影子,礼贤下士。下属来拜见他的时候,按照规定要穿正式的官服,见面要下跪。他都很客气地说:快快起来,把那些繁文缛节免了吧,以后你们就像平常在家一样,穿便服就可以了。

孙登并不轻易下决定,总先征询名士的建议,小心谨慎。他有自己的专车,经常邀请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一起上车,路上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反复斟酌。如果意犹未尽,大家就在孙登府里秉烛夜谈,晚上睡在一起。

孙登对父母非常孝顺

他还很孝顺,汉以来提倡“以孝治国”,皇帝当然更要当全国的楷模。

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孙权正宠爱徐夫人,就让她以养母的身份抚养孙登。后来徐夫人失宠被废,流放到了吴郡。孙权的新欢步夫人,考虑到孙登是未来接班人,也会上门巴结,经常送一些礼物给他,联络感情。

孙登虽然不好拒绝,但也只是礼节性地说几句谢谢关心,然后收下。但徐夫人送给他的衣服,他都要先认认真真地洗个澡,然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时,他对孙权说:要立太子,应先立皇后。

孙权说:你的母亲在哪里?

孙登答:在吴郡。

孙权沉默无语。因而犹豫不决,很久没有确立正式的皇后。

孙登对孙权也是极尽孝道。公元232年,孙登二弟孙虑病死,仅20岁,孙权伤心得吃不下饭。孙登听说后,昼夜兼程赶到建业,当面劝孙权:孙虑一病不起,这是命中注定的。现在北方还没有统一,天下的人都在仰首期盼,陛下现在吃得太少,我私下非常担忧。

孙权听从了劝告,收住眼泪,饭量也增加了。孙登住了十多天,孙权打算让他回到武昌。孙登说:我长时间在外,一直不能侍奉父亲,作为儿子心里一直很内疚。陆逊忠诚勤勉,武昌的事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孙权于是留他住在建业。

孙登临死前还上了奏章

孙登智商也很高。他有一次乘马外出,突然有颗弹丸从身边飞过,身边侍卫大怒,到处寻找这个胆大包天射弹丸的人。正好看到有个人手握弹弓,身上还带着弹丸,侍卫把他抓起来,认定是他射的。

但这个男子坚决否认,侍从们看他狡辩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寻找飞过身边的那粒弹丸,并且把这个人身上携带的也拿出来,一比较,发现两者并不一样,于是放走了他。

孙登临终前,孙登上书给孙权,提出富国强兵的几项建议,又推荐陆逊、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等多位优秀的人才,希望孙权能多加亲近任用他们。孙登死后,孙权才看到这篇表章,痛哭不已,心似滴血。以后每次只要谈到他,都不自觉地流下眼泪。

孙登一开始葬在句容,三年后又改葬蒋陵,即如今的明孝陵内,也已无迹可寻。

孙登有儿子孙[、孙希,都死得早。还有一个次子孙英,封为吴侯。后来因为不满权臣大将军孙峻擅权,密谋诛杀孙峻,事情泄露后自尽,封国也废除,孙氏这一支遂绝。

三儿子孙和继位做了太子

孙登死后,由于孙权的第二个儿子孙虑早逝,孙权只好立第三个儿子19岁的孙和为太子。

孙和也很优秀,好文学,善骑射,聪明敏捷,尊敬师长。14岁时,就担任宫廷侍卫。更重要的是,不玩物丧志。他常常对人说:有本事的人应当探讨学问,操练武艺,下棋、旅游都是浪费时间,徒耗精力,毫无用处。

只爱工作,不爱玩耍,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然而他的下场却极为悲惨。这又是为什么呢?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孙权封孙和为南阳王,派遣他居住在长沙。当年四月,孙权去世,诸葛恪执掌朝政。诸葛恪就是孙和之妃张氏的舅舅。张妃派黄门陈迁前往建业上疏中宫,并向诸葛恪致以问候。陈迁离开建业时,诸葛恪对他说:“替我转告张妃,到时我一定让她超过别人。”这番话语颇有泄露。又诸葛恪有迁都的想法,派人修整武昌的宫殿,民间有人传言他想迎立孙和。

及至诸葛恪被诛杀,孙峻因此事而剥夺孙和的印玺绶带,将他流放到新都,又派使者赐他自尽。孙和与张氏告别,张氏说:“无论吉凶我都跟着你,终不能一人活在世上。”她也自杀而亡,举国上下都为之悲伤。

标签: 东吴

更多文章

  • 震撼:历史名将吕布被杀全都是因为刘备的私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是因为

    震撼:历史名将吕布被杀全都是因为刘备的私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王之野心,而只是企图割据一方,作一个诸侯罢了。例如,他答琅e相萧建的一封信颇能说明其抱负。“(吕)布与(萧)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莒与下邳相去不远

  • 诸葛亮老婆为何要发明新娘子的红盖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新娘子

    诸葛亮老婆为何要发明新娘子的红盖头,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如今,我们只知道新娘子结婚的时候,头上有红盖头,但却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这个。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发明新娘子红盖头的黄月英。黄月英是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三国时期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因为从小就很好学,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

  • 法正擅杀已经投降的愁人是刘备批准的?还是诸葛亮默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是

    法正擅杀已经投降的愁人是刘备批准的?还是诸葛亮默许?,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取得益州之后,法正作为首功之臣,受到刘备无上尊崇。可是法正不知节制,竟然擅自杀害自己的私仇,引起官场轰动。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当时益州的大局是稳定人心,让刘备的统治迅速稳固下来。法正的行为看似是破坏和益州的和谐氛围,

  • 十胜袁绍:郭嘉为何断言曹操劣势下却必胜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袁绍

    十胜袁绍:郭嘉为何断言曹操劣势下却必胜袁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郭嘉念道:袁绍十败、明公十胜如下:‘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 三国名人之小霸王孙策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小霸王

    三国名人之小霸王孙策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并在讨伐割据江东的各军阀的过程中增强自军实力,终于统一

  • 刘备生前不伐魏国有何难言之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国

    刘备生前不伐魏国有何难言之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被马忠所擒后被杀,荆州落入东吴手中,后张飞由于酒后鞭笞士卒被范疆张达杀死后投降东吴,此时,刘备执意举兵伐吴,诸葛亮和赵云都力劝刘备,后来伐吴失败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更是让很多人后悔当时的决定,为什么刘备一定要伐吴而不

  • 水镜荐诸葛亮与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

    水镜荐诸葛亮与刘备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触,流下了眼泪。刘表发现了,就问他

  • 解密:曹操为什么不杀张辽杀高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不杀

    解密:曹操为什么不杀张辽杀高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高顺和张辽都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将,都曾经在吕布手下领军打仗,那么这两个人到底谁更出色呢?在个人勇武、领兵等方面谁更厉害呢?曹操为什么不杀张辽杀高顺呢?高顺和张辽都曾经是吕布手下的大将,但是吕布战败之后,高顺不降英勇赴死成全了自己的气节,而张辽

  • 揭秘三国时期铜雀台之谜 曹操真的它金屋藏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金屋藏娇

    揭秘三国时期铜雀台之谜曹操真的它金屋藏娇?,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到底是为什么建造铜雀台的呢?公元810年,唐朝诗人杜牧与友人在黄州赤壁游玩时以赤壁为题做了一首诗《赤壁》绝句一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说,如果将当年沉沙的战戟重新磨洗,也许

  • 袁准所记“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三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权能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曰:“张子布荐诸葛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袁子》,晋初袁准撰。“准,字孝尼。以儒学知名,注《丧服经》,官至给事中。”①袁准即为名儒,其必学识渊博,具有严谨的治学学风。从这点出发,袁准所记“张子布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