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节 突厥袭来

第一节 突厥袭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11 更新时间:2024/1/5 11:54:24

武德七年(624),唐帝国的统一大业基本完成,一条完整的中国龙终于昂然屹立在了东亚这块土地之上。在长期战乱的摧残之下,这条伤痕累累的中国龙虽然恢复了往昔的形状,但是依旧虚弱不堪。而上天却并没有给这条满身伤痕的巨龙休养生息的时间,北方的恶狼已经对着巨龙亮出了它们锋利的獠牙。

突厥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关东与唐帝国的小打小闹,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唐朝的心脏――关中。武德七年三月丁酉(624年4月20日),突厥开始了他们潮水般的攻势,他们首先进攻原州,同年秋,再次循南北两道入侵关内道。凉州通长安北道,即乌兰关道的突厥军队于七月抵达原州,唐朝遣宁州刺史鹿大师发兵赴援,并由杨师道自灵州率兵截突厥的退路。但是突厥军队很快就突破了唐军的防线,越过弹筝峡,癸未(8月3日),进抵阴盘城(即径州潘原县,地在今甘肃平凉东厂)。南道,即兰秦道的突厥军队也在七月庚辰(8月1日)抵达陇州(州治在今陕西陇县),东距长安仅有四百余里的路程。这点距离对于拥有大量马匹的突厥人来说,仅需要一天就能兵临长安城下。而此时的唐帝国对于这种情况并没有充足的准备,这两年唐军东征西讨,但是关中地区却始终未遭受什么大的威胁,因此北面的防御设施并不完备,突厥人的南下攻势几如入无人之境。

首都长安老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可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前车之鉴就在不久之前,南方的反王萧铣就是因为把首都放在前线,结果被唐军一鼓而下,这次唐朝自己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很多人自然就会产生迁都的想法。有人不失时机地献上了迁都的谏言,说是突厥人之所以频频入寇是因为贪图长安的财富,如果迁都,再烧掉长安的话,突厥人无利可图,也就不会再来了。这个谏言现在看来十分荒唐,可是在当时却很是吸引人。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裴寂等人均是此意见的极力推动者。此时唐朝内部的政治内斗已经处在白热化的边缘,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位已经是手段尽出,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个荒唐的提议李世民自然要极力反对,两派于是在朝堂之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李世民慷慨陈述道:“戎狄为患,自古就有。父皇您现在一统海内,手下精兵百万,所向无敌,如果仅仅是因为胡寇扰边就害怕得迁都,岂不是让四海蒙羞,被后人所耻笑么?以前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个将军就立志消灭匈奴,何况我这个堂堂大唐王子,只要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把颉利抓过来向您请罪。如果到时候不行您再迁都也不晚。”而李建成则反唇相讥道:“以前汉朝将军樊哙吹牛自己能以十万人横行于匈奴,你李世民的话岂不是跟樊哙一样么?”李世民据理力争道:“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不过一个庸才,何足道哉!不出十年,必然平定漠北,这绝不是大话!”别人说这话旁人一看就会认为是在吹牛,可是李世民不一样,他平定中原的战绩在那里摆着,说出来的话分量自然大不相同。可是李渊此时已经不再特别喜欢李世民了,他在即位的斗争中完全站到了太子李建成这边,打定了主意不把皇位传给李世民,因此对于现在的李世民极其排斥。这其中固然有立嫡以长的传统,更重要的是有隋朝的这个前车之鉴。李世民与杨广实在太像了,他们都出身最高级的大官僚家族,都是比长兄耀眼聪明、比长兄更得母亲宠爱的次子,都少年成名,都以军功起家并靠这个把长兄害死坐上皇位,都多才多艺,最后还都征讨过高丽。李渊不想看着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帝国再被类似于杨广的二儿子李世民给毁掉,他不愿意成为第二个隋文帝。因此李世民提出反对迁都的意见以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大怒,依然坚持要求迁都,并且派人到处勘测新都城的地址。而李建成也趁热打铁,通过后宫向李渊进谗言说:“突厥虽然屡屡成为边患,但是得到财宝也就会退兵,而李世民假借防御突厥的名义其实是要拿到兵权,以便图谋不轨。”这使得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越来越深。当然李渊毕竟是个不错的政治家,最初的不理智过后他还是清醒了过来,认识到了李世民建议的正确性,最终取消了迁都的决定。他一面宣布京师戒严,一面派李世民与李元吉总领兵马于豳州(今陕西彬县)御敌。

唐军虽然做出了迎击的态势,但是此时关中霖雨不止,粮道受阻,而士兵们因为突厥的突袭而被大规模征召,疲惫不堪,且朝廷对新兵的武器装备也准备不足,从朝廷到军中均愁云密布。唐军行军至豳州与突厥相遇。突厥可汗率万余骑兵乘高而阵,唐军将士见到突厥人的军容都十分震恐。李世民眼见这样下去必然要打败仗,于是对李元吉说:“现在突厥人居高临下,我们不能露怯,应该与之决一死战,你能跟我一起么?”李元吉没有李世民那份勇气,说:“敌我形势悬殊,怎么能轻易出动呢?万一失败了,后悔就晚了。”李世民知道李元吉胆子小,于是道:“你不敢出战,我就一个人去,你留在城里观战吧。”于是李世民仅率领百名骑兵出城迎战。到了阵前,李世民对突厥人说:“我们唐朝与你们可汗签订过盟约,为什么毁约入侵我唐朝的地方?我是大唐的秦王,特来一战,你们突厥可汗如果自己来,我就跟他单挑,如果全军杀来,我也只用这百名骑兵。”颉利可汗不清楚李世民的虚实,所以笑而不答。李世民眼见激将法没成功,立刻转而用离间之计,他派骑兵对突利说道:“以前我们盟誓的时候说过不论谁有危难都要互相救助,现在你居然率兵攻打于我,你还有往日的香火之情吗?”颉利可汗看见李世民居然只率这点人出战,又听闻突利与李世民竟然有香火之情,立刻就对突利有了猜忌。为了防范突利在身后插一刀子,于是率军后撤。李世民一看有门,又接连派遣使者说服突利不再与唐朝为敌,并且同意与突利和亲。突利这样一软,颉利可汗也就硬不起来了,只能同意了突利的建议,撤军回归草原。

前文已经说过李世民与突厥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唐朝起兵伊始和突厥的联盟便是他一手策划的。他不但通晓突厥语,更对突厥内部事务观察入微,因此此次出击虽然冒着天大的风险,但并不是逞血气之勇,而是早有预谋。首先关中地带大雨不止,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让唐军无法快速征调粮食,但也废掉了突厥人的依仗的战斗武器――弓。东方民族使用的弓均是复合弓,突厥人自然也不例外。复合弓的制造中最重要的一种材料便是动物的筋腱,干燥之后的筋腱具有极强的弹力,这是一把弓能发挥威力的关键之一。但是复合弓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怕水,一旦被水浸湿,那筋腱便会软化,这样一张弓便不再具有弹性,成为摆设。除此之外更为关键的是,李世民敏锐地把握到了颉利和突利之间的巨大矛盾。这就要从突厥人的继承传统来谈起,最初的突厥人继承传统为兄死弟及,后来突厥分裂之后东突厥这一系变成了父死子继,而始毕可汗死了以后,按理说合法继承人应该是他的儿子突利(这里的突利是可汗称号并不是本名,本名应该是什钵芯,为了大家阅读的方便,以后一律称之为突利),但是突利此时仅有十五六岁,年纪太小,不能负担起可汗的职责,因此始毕之弟处罗即位可汗,其实是摄政王,不久处罗死去,此时突利已经成年,并且娶了隋淮阳公主,照理说此时的突利应该执掌突厥大权,成为正式的可汗才对。可是如果突利成了可汗,那淮阳公主必然会成为新可贺敦,义成公主为了保住自己的后位,勾结颉利谋得了突厥可汗的位置。这样不合法的继承埋下了突厥内部冲突的种子,突利虽然敢怒不敢言,但与颉利之间已经是离心离德。因此李世民才能甘冒奇险,阵前离间此二人。

标签: 突厥

更多文章

  • 第五节 止步安市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七月五日,唐太宗将军营移至安市城东,与李世□等商议攻城方略。安市城此时的城主叫杨万春,其人骁勇,手下的兵马精良,城池地形也极为险要,当年泉盖苏文作乱的时候杨万春不服泉盖苏文的篡权,于是泉盖苏文派遣大军进攻安市城,但是却失败,只好默认杨万春在安市城的统治权。唐太宗知道安市城是个难啃的骨头,而且杨万春打

  • 劝父起兵——李世民年少睿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睿智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起,天下大乱。隋炀帝置若罔闻,依然天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面对现实,太原留守李渊难免时时长吁短叹,儿子李世民却并不如此。原来他早已将时局看清,深知目前形势不会持续太久。于是结识了好些有志之士,以图将来成就大业。在他交往的朋友中,有一个是晋阳县(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令刘

  • 李密是如何一步步统领瓦岗寨,主要还是得益于隋唐最牛这一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这一

    李密是隋唐时期比较出名的起义领袖,他的成功除了隋王朝的暴政和天下民心同路,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得益于他自己的实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他一步一步成为瓦岗寨的首领呢?杨广将杨玄感叛变平定之后,随即下令彻查此事以绝后患。他不仅将之前投降的朝廷官员统统杀掉,就连当时接受杨玄感救济的百姓也不能幸免于难。一下

  • 人间奇迹——修运河,筑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长城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隋炀帝都是一个遭人唾骂、留下极坏形象的淫暴之君。这个多欲躁动、好大喜功、巡幸无度、纵情声色的皇帝,依仗隋朝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除了营造宫室、四处巡游之外,还做了两件在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毁誉参半的大事,就是“修运河”和“筑长城&r

  • 第一节 三战西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突厥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十八日,一代军神李靖薨于家,享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为“景武”,其墓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可谓备极哀荣。就在人们为帝国失去了一位无敌的名将而哀思不已的时候,短短八天后

  • 健全制度——尊重谏官广开言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谏官

    唐太宗为确保广泛听取臣下进谏有制度上的保证,健全了封驳制度。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关系上,中书省制敕诏命草成后,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然后交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封驳,议论其得失,然后由宰相作出决断。决断交皇帝裁决,裁决后交付尚书省执行。然而这一制度上的规定,往往不被有关部门及其官员认真地付诸

  • 居安思危——先发制人除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居安思危

    《隋书》作者在隋文帝的勇、俊、秀、谅四子合传中,曾感叹地说:“隋文帝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能终其天命,真是奇异啊!”可以说,在中国千年皇室悲剧史中,杨家父子曾作了扣人心弦的表演。皇太子的废立,让原本相安无事的帝王之家骨肉相残的开始,正由于隋文帝、独孤后的宠爱导致了杨广心理失衡而恃

  • 第九节 战神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神

    就在北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唐朝的南方军团也在为了能尽早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大帝国合而为一而努力奋战着。在南方战场上,有一个人对唐军的最后获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在演义中被称为“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他在传说中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李靖虽然不是神仙,但亦不负

  • 一代贤后——助夫成功传美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是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长孙皇后自幼喜读诗书,通情达理,十三岁时就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并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她高尚的情操和贤德的品行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满朝文武的由衷敬佩,在其后的历朝历代都被视为皇

  • 隋唐秘史——中国古代秘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秘史

    隋代宫廷秘史华林园纳凉谈艳天渊池灭烛调情三百年间王气销,中原大半让胡苗。文皇功业今何在?并却南朝与北朝。一轮皓月,清光四澈,照见绿杨丛里,露出一角小亭。朱栏曲曲,湘帘半卷,栏杆上却倚着一个小女子,梳着双丫角,眉目如画,手中执了一柄轻罗小团扇,徐徐挥动,仰起了粉脸,娇态憨憨地望着天际明月。那时又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