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杜甫】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

【唐朝?杜甫】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004 更新时间:2023/12/10 8:45:52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并称“李杜”。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出生于河南巩县,死后葬于家乡巩县。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他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期间,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着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他漂流到梓州、阆州。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着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标签: 诗圣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与李治的地下情 李世民到底知不知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下情

    武则天在铲除了王皇后、萧淑妃之后,如愿以偿登上皇后宝座。唐高宗李治为此签发诏书,布告天下,国母易主。这份诏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普天百姓领略新皇后的风采,但却无意间透露出了李治与武则天的地下情是如何开始的。这份诏书现在保存在《全唐文》中,被命名为《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诏书记载:武氏门着勋庸,地华缨黻,往以

  • 唐代官吏与中州乡村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州

    1.唐代基层组织与运作基层组织古已有之。汉代的乡官等级是县令之下即乡吏,乡吏之下即亭长,亭长之下即里正,里正之下为父老、伍人。如《汉书·尹赏传》:“乃户部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汉代的乡官还有三老、孝悌、力田三职,专司教

  • 【唐朝·文成公主】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新时代

    简介: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

  • 甘露之变: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唐文宗成为傀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宦官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八日,敬宗被害后,刘克明、苏佐明等人假传遗诏,立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但是,负责军国要政的枢密使王守澄、禁军首领梁守谦等不肯罢休,起来对抗。最后,他们率禁军杀死了李悟、刘克明和苏佐明,迎立敬宗弟弟李昂继承帝位,历史上称为唐文宗。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12岁时被封为江王,性格恭

  • 多才多艺的唐明皇李隆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多才多艺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皇帝也是如此,中国的皇帝,文治武功业绩突出的,大多个人修养差。而才学出众、技艺超群的,却又多半政绩不佳。前者如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明祖清宗之类,只会弯弓射大雕,与之谈论诗词歌赋,无异于对牛弹琴;后者如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宋徽宗,书画俱佳,通晓音律,成为艺术家、书法家实在当之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喜欢美艳无双的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不喜欢

    或许谁也不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后宫的才人武媚娘,最后竟然会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听闻年轻武氏女有才貌,于是招其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后称其为“武媚娘”,可见武则天的容貌应该是极佳的。可惜好景不长,武则天并不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在宫中

  • 唐宪宗:整肃诸侯,奋力一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侯

    掐指算起来,暂且不提唐宪宗晚年如何宠幸奸人,但他在位期间在藩镇割据这方面还是作出了很多成绩。反过来说,这唐宪宗一生,跟藩镇的交往就占去了他的大半生。关于他这些年对于藩镇的行动,其实说起说起来还有颇有成就的。从他祖父便开始的削藩计划,到他唐宪宗一代便大功告成,不管是拣吃前辈的功劳,还是他自己的辛苦努力

  • 李世民钦定的继承人在登基后就这么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继承人

    李世民钦定的大唐储君就是那个一直默默无闻的晋王李治。大唐历史中,李治是个不得不提及的帝王,有人觉得他软弱,有人觉得他无能,但很多人不会去想李治这一位帝王所处的时代和处境。李治的时代,上承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下接女皇武则天的贞观遗风。而李治在这两位帝王的荣耀之下,简直不值一提。李治的功绩可以说是,

  • 唐朝灭亡后,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什么过了50之后才实现了局部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过了

    安史之乱暴发后,大唐王朝刚开始由兴盛迈向衰落,但还是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据历史资料记述,唐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唐哀帝,当政只是3年,年仅17岁的唐哀帝就惨遭杀害。这位唐哀帝可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掌握唐朝实权的则是梁王朱温,不久之后,朱温篡唐自立,唐朝自此正式灭亡,他随即成立了梁朝。历时近290年,历经

  • 论迷信的危害:因为一句话,怒冲皇宫跟皇帝吃饭,这饭简直是用命吃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句话

    看到“造反”两字,我们的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大抵都是比较悲壮的。自古以来造反也好、起义也罢,理由或者大义凛然或者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但我们都知道造反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思路清晰的领袖、前期的精密筹备和精湛的兵力支持。但是你们一定没见过,什么是最即兴的造反。李湛像事情发生在唐朝末年唐敬宗时期,在首都长安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