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德宗李适:以藩制藩,各个击破

唐德宗李适:以藩制藩,各个击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417 更新时间:2023/12/13 8:24:19

其实,在唐德宗即位之初,消除藩镇割据就已经列上了他中兴大唐的日程表,毕竟藩镇割据是中兴最大的绊脚石。但是,也许是时机未到的缘故,他最开始所采取的措施是温和的,有条不紊,缓慢进行。

德宗继位之后,在蜀地淫侈专制已有14年之久的西川节度使崔宁入朝。老哥们入朝后,又耍小聪明,暗使属下蛮将寇侵州县。德宗本来已下诏派他归镇,在大臣杨炎苦谏之下,德宗就把崔宁留在京城,命朱泚的范阳军前往其驻地,从容地拔掉了一颗钉子。建中元年(780)春,他当机立断地惩处并撤换了西北泾源镇的一个篡权者,而不像代宗在以前所做的那样承认他的指挥权。甚至位列盐运使之首的那位受人尊敬、办事特别干练的刘晏也证明不是必不可少的:那一年夏天,他被贬和被处决,他的以扬州为基地的行署也部分地被解散了。

在财政问题上,德宗也明确地亮明他的态度:自治的藩镇与其他藩镇对朝廷同样有正规的财政义务。建中元年(780)春,平卢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上呈德宗大批贡品,皇帝大造声势,把钱财作为正式税收转交国库。同年三月,德宗派11个黜陟使(此官设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类似巡查钦差)分巡天下。河北黜陟使洪经纶“不识时务”(史官以此4字评价,可见这位洪大使确实是个坏大事的书呆子),见魏博节度使田悦属下兵士有7万之多,就下令“裁军”,罢掉4万兵(可能此数是规定藩镇拥兵的最大限额),让这些人回家务农。

本来,田悦“事朝廷颇恭顺”,很有顺臣守法的样子,现在看到朝廷要窝心给自己一脚,裁撤士兵,激起他心中嫌怨。但田悦和他叔父田承嗣一样,属老奸巨滑之流,他假装顺服朝命,罢裁4万官兵。然后,他又把这些已经脱掉军服的将士召集于一处,激怒他们说:“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士兵大哭。田悦于是“出家财以赐之,使各还部伍”,重新让兵士归营。于是军士“皆德(田)悦而怨朝廷”。

宰相杨炎想收复原州和秦州,就派李怀光和朱泚等人前往泾州集结。泾州诸将知道李怀光军法严峻,又刚刚擅杀朔方五将,就推刘文喜为首,拒不接受李怀光来统军。唐廷就以朱泚为泾原节度使。刘文喜不受诏,于建中元年五月据泾州反叛,并把儿子送去吐蕃做人质以招授兵,唐廷马上下诏李怀光、朱泚去平讨。唐德宗马上表现出其坚决的一面,对刘文喜索求旌节的要求一口回绝,也不听信朝中诸臣请求赦免刘文喜的意见。同时,他对泾州城内兵士仍旧像对待唐兵一样,赐以春服,吐蕃当时又和唐朝刚刚缓和关系,也不发兵相救,不久,“城中势穷”,诸将共杀刘文喜,传首阙下。如此,算是德宗给诸藩镇又“上了一课”。这次胜利,无疑给了德宗很大的鼓舞,给了他“以藩制藩”,用武力平定藩镇的信心。他在等一个机会,可以大展宏图,毕其功于一役,打一场大仗,彻底把藩镇除掉。很快,他的机会来了。

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镇(驻守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孙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这一下可触了各节度使的眉头,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谋联手,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关东,并亲自在长安设宴犒劳征讨兵马,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并在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儿子李纳被打得大败,李惟岳被其部将王武俊杀死,只有田悦在魏州负隅顽抗。成德镇的大将张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

但是,德宗在削藩过程中所采用的以藩镇打藩镇的做法,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满。结果,形势发生逆转。建中三年(782)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东都告急。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发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成为唐朝继玄宗、代宗以后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泾原兵马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称大秦(后改为汉)帝,年号应天。朱泚进围奉天,前线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军从河北撤军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兴元元年(784)正月,走投无路的德宗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所谓“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连朱滔也予以宽大,许其投诚效顺。从此,开始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悦见到大赦令,取消了王号,上表谢罪。二月,由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联络朱泚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今陕西汉中)避乱。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为李晟在五月打败朱泚收复京师而重返长安,结束了颠沛流亡的生活。

贞元元年(785)秋,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兵败自杀。第二年四月,淮西将陈仙奇杀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陈仙奇为节度使。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陈仙奇,德宗又以吴为节度使留后。

显然,德宗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后,他性格中妥协的一面表现了出来;特别是由于引发了“泾师之变”,他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转为姑息。据说,德宗在离开京城时,曾打算逃亡成都,说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后对自己能否重回京师感到绝望,对能否消灭叛乱的藩镇和长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的劝阻,他也许会真的远逃四川了。德宗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锐气大伤的状况,从他对待藩镇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德宗对待藩镇态度的转变,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大好形势和良好机遇,也转瞬即逝。藩镇割据专横,遂成积重难返。

标签: 各个击破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临死前出昏招 给李唐后代竟带来横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横祸

    一代明君李世民,虽然自己在位的时候将国家打理得有井有条,但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却再三徘徊。最后,为了保障自己子孙后代们的安全,不出现互相残杀的局面,选择了性格敦厚老实的老九李治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过,李世民千算万算,没算到的是:正是自己临死前的一个人事安排,却给李唐后世子孙带来了横祸。李世民临终前,

  • 李世民儿子做了丑事,唐太宗为遮羞连杀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丑事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说起他能当上皇帝的过程,也是挺复杂的,因为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其中被雷劈死一个,还有两个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是大哥,给李渊封为太子,本该是继承皇位的,但李世明却不愿意了。权力的诱惑是很大的,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只能对兄弟狠下杀手了,李渊在打江山时,很多地盘都是自己

  • 13、玄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玄奘(605~664)是唐代着名的高僧之一,通常被人们称为“三藏法师”或“唐三藏”,也就是我们在《西游记》看到的唐僧的原型。他是唐代杰出的旅行家、探险家、着名的佛学经典翻译家和宗教哲学理论家,也是我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玄奘法师,俗名陈袆,玄奘是他

  • 她因才华被李世民召进宫 二十四岁就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贤妃徐惠,较少有全名的人,在男权社会这实属不易。徐惠是浙江湖州长城人,出生五个月就能说话,四岁精通《论语》、《诗经》,八岁自己就能写文章。父亲徐孝德曾让她试着模仿《离骚》写首诗,她写了《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父亲看后大吃一惊,知道这孩子

  • 唐太宗李世民薄葬之谜 盗墓贼无意之举揭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之谜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的一位明君,他开创了华夏的“贞观之治”,他生前厉行节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去世之后,被葬在了昭陵。据史书记载,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才下旨造昭陵,凿石的工人才100多个,几十天就完工了。因此,长孙皇后的陵墓当然是属于薄的不再薄的薄葬了。于是,天下人对唐太宗的薄葬都赞叹不

  • 李世民登基后,秦叔宝为什么会卧病在床整整十二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唐朝时期英雄人物辈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均是为唐朝建国立业做出极大贡献的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同来探讨秦叔宝!咱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位,便是秦叔宝,原名是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为什么秦叔宝会卧病在

  • 瓦岗寨的单雄信不愿降服于李世民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不愿

    关于单雄信为何不肯降服于李世民。追根究底要从两人的父辈说起。单雄信的父亲单禹,曾是北周镇守东昌(今山东聊城)的将军。公元581年,当时尚在隋任将的李渊,奉命攻打北周,并且围住了东昌。双方血战数日,李渊率部攻破城墙,单禹也是兵败被擒。只是后者性情忠烈、宁死不屈,最后被李渊处死。此后,单氏举族出逃,逃至

  • 唐太宗李世民为啥会被称为是最能打仗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被称为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点评历代兵家时,曾对他盛赞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李世民从小却无纨绔子弟习气而志于习武从军,18岁便促其父举兵反隋并自任前线指挥。在扫平群雄时,年轻的

  • 【唐朝·颜真卿】安史之乱宁死不降的书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仅用三十多天就攻占了东都洛阳,刚从温柔乡中醒来的唐玄宗不由伤心叹息:“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忠臣!”这时有人来报,说河北尽陷,只有颜真卿镇守的平原城没有损失。唐玄宗这才开始关注颜真卿,感慨万千:“朕不识真卿久矣!”其实他这时候真

  • 第六讲 政治权谋与官场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权谋

    单个官员,展现的是他的政治权谋与策略;多个官员,呈现的则不仅是权谋与策略,还是一种文化,是带着政客思想,印着政客足迹的文化。由错综复杂的政治交往而织成的官网,总免不掉那个时代的烙印。君主与人镜人生有三面镜子:一面是铜镜,照着它可以把衣服穿整齐;一面是历史,可以让人知道古往今来历代王朝兴亡的种种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