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咄咄逼人的态度大大触怒了李渊,本来李渊起初向突厥称臣不过是虚与委蛇,现在大唐一统海内,突厥人依然将唐朝视为一块上好的肥肉,随意予取予求,武德七年的入侵几乎将刀子驾到了李渊的脖子上,这是李渊不能忍受的,因此唐朝内部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击步骤。首先是利用互市的时机大量购买用于军事的战马和用于农业的耕牛,充实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其次便是同意了与西突厥和亲的请求,以许婚的名义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共同对抗东突厥。最后则是全力加强关中的防守,“遣将军桑显和堑断北边要路”,又重新建立本已废弃的十二军,“以太常卿窦诞为参旗将军,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鼓旗将军,淮安王李神通为玄戈将军,右晓卫将军刘弘基为井钺将军,右卫大将军张瑾为羽林将军,左晓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奇官将军,右监门将军樊世兴为天节将军,右武侯将军安修仁为招摇将军,右监门大将军杨毛为折威将军,左武侯将军王长谐为天纪将军,岐州刺史柴绍为平道将军,钱九陇为苑游将军,简练士马,将图大举焉”,又“遣燕王李艺屯兵于华亭县及弹筝峡,水部郎中姜行本筑断石岭之道以备胡”,李渊这次是下定决心跟突厥拼个你死我活,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战争了。
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李渊对突厥又来了一次改书信名称的动作。李渊尚未发迹之前对突厥书信用的是“启”,这是下级对上级的称呼;建立唐朝之后改成了“书”,这是平等的敌国之礼;现在两国之间已经扯破了面皮,于是李渊干脆换成了“诏”,这就是拿突厥当藩属看了。如此羞辱性的称呼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宣战,突厥人当然忍不下这口气,唐朝北边防线再度全面开打。相、并、灵、潞、沁、韩、朔、绥等州均遭到突厥侵袭,其中颉利可汗亲率十万突厥铁骑横扫太原,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与突厥战于大谷,全军皆没,张瑾只身逃脱投奔李靖,行军长史温彦博被俘虏,突厥拷问其唐朝国内兵粮虚实,温彦博宁死不招,被突厥掠往阴山扣押。挡在突厥主力之前的唐军诸将均遭败绩,唯有李靖顶住了颉利可汗狂风暴雨般的攻势。
这场战役从总体而言唐朝失败了,李渊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急于求成,上一次李世民用离间之计侥幸让突厥退兵,可李渊居然在一年不到后就敢向突厥人主动挑衅,结果不得不吞下自己酿的苦酒。但是从个人来看,这是军神李靖自归降大唐之后第一次在北方战场上的闪光亮相,这次亮相的结果似乎也昭示了李靖便是冥冥中注定要灭亡东突厥的那个人。
作为平定南中国的军事总策划人,李靖劳苦功高,当然李渊也没忘记以前的承诺,李靖不久后就官拜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依然是由李孝恭做名义上的头,李靖实际掌控军政大权。扬州就是隋炀帝一直流连不去的江都,扬州的繁华可见一斑。可是李靖运气并不好,刚刚上任没两天,被李渊激怒的突厥人就大举杀到,唐军防御失利,形势极为紧张。李渊无法可想之下只能征调一切能够征调的力量北上抗击突厥,于是李靖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位子还没坐热,就被命令赶往太原作战,他手上仅有一万不善马战的南方江淮战士,他的敌人却是颉利可汗亲率的十万突厥精锐。在暴风般的进攻中李靖终于以最小的损失将突厥人击退,保住了李渊的龙兴之地太原城。李靖也因此功劳被封为安州大都督,治所在今天的武汉附近,算是一方封疆大吏了。
突厥人的进攻狠狠地给李渊来了一个下马威,让李渊愤怒的头脑开始冷静了,形势比人强,没法子只能继续谈判。可是这次谈判唐方却没有派五次出入突厥的谈判专家郑元□去,却换了个南海公欧阳胤。欧阳胤的出使非常不顺利,并没能与突厥人达成交易,或者说突厥人根本不想和他谈判,眼见突厥人的侵掠一日胜似一日,欧阳胤心急如焚,最后居然学汉代的班超领了五十人意图偷袭突厥可汗的牙帐。可惜欧阳胤并不是班超,突厥人也并不是匈奴人,这次突袭最后以失败告终。欧阳胤的行为自然让谈判彻底破裂,作为报复,唐朝的北方遭到了突厥人更猛烈的进攻。灵州、凉州、朔州、径州、西会州、秦州等唐朝州府再遭兵灾。眼见突厥人来势汹汹,李靖为了挡住突厥大军的入侵于是大胆前插,迎突厥锋锐而上,从太原北上至灵州,与突厥人大战于硖石,此战从清晨战至下午,力战之下突厥人终于筋疲力尽,不得不收兵撤退。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唐朝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之时,内部也面临着一场腥风血雨。围绕着李氏三兄弟的皇位争夺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太子李建成用毒酒招待李世民,而李元吉则借防御突厥的名义要求李渊把李世民帐下的心腹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叔宝等人调归其指挥,意图架空李世民后杀之。而李世民也毫不手软,眼见局势越来越凶险,于是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其兄弟一网打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玄武门之变中李靖扮演的角色史书中记载不一,绝大多数的说法是李世民当时为了夺权而拉拢李靖和李世□,而此二人却都表示中立,不愿意介入此事。后来李世民夺权成功之后却认为李靖是为国家着想而对之大加赞赏。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李靖与李世□很早就为李世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早早地就站在了李世民的一边。历史的真相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按照过往的记录来看,李世民不但是李靖的救命恩人,而且李靖最初是李世民帐下的亲卫禁军,可谓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人,很难相信李靖会在这么一个紧要的关头保持中立。当然无论李靖在这场斗争中是否中立都无关紧要,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则是突厥人的大军。
就在唐朝内部发生动乱的当口,北方反王梁师都眼见唐朝统一大势已成,自己势孤力穷,迟早完蛋,于是趁此机会亲自前往突厥可汗牙帐说服突厥出兵。而突厥人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颉利、突利二可汗于是合兵十余万骑从长安西北的泾州一路杀向长安,最终在渭水之北列阵威逼长安。而新登基为皇的李世民一面紧急宣布长安戒严,一面针对突厥人的攻势作出了应有的对策。首先他派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大破突厥偏师,抓获突厥俟斤阿史德乌没啜(这里的俟斤是突厥官名,阿史德则表示此人属于突厥蓝贵族系统中的阿史德后族),斩首千余级,狠挫了一下突厥人的锐气。
此时颉利可汗派心腹大将执失思力入长安窥探虚实,于是在长安朝堂之上爆发了一场尔虞我诈的外交好戏。执失思力起初自信满满,开口就吓唬李世民道:“二可汗统兵百万,现在已经兵临城下了。”要是一般的皇帝,在此大军压境的当口或许就怕了,可是李世民却是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磨炼出来的,执失思力玩这一手算是正好踢到铁板上,他立刻怒叱执失思力道:“我与突厥可汗亲自约定的和亲,并且赠送金银绸缎前后不计其数,你们可汗撕毁盟约,居然兴兵攻打我大唐,难道没有一点愧疚吗?你们虽然是狄夷,但也有人心,为何将以往恩情全数忘却,来我这里耀武扬威?信不信我先宰了你?”执失思力万万没想到在如此恶劣的情形之下李世民居然敢杀他,吓得立刻下跪求饶,再也不敢牛气。其实此时长安的情况十分恶劣,诸勤王军还未到,长安城中仅有数万兵马,突厥人精骑腾突挑战,一日达数十合之多,执失思力与李世民之间,实际弱势的一方是李世民。当然执失思力作为颉利可汗的心腹大将并不是什么无能之辈,他在东突厥灭亡之后作为唐军大将不但为唐朝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曾冒死规劝李世民不要贪图享乐,不但是一个优秀的将军还是一个贤臣,此时如此失态只能说是被太宗皇帝的王者之气所震慑。李世民不但当堂斥责了执失思力,并且不顾朝臣的反对将其扣留,对突厥大军摆出了最强硬的姿态。当然光表面上的强硬没有任何用处,在军事方面李世民作了两手准备,首先是调集全国军队至长安勤王,其次则是命李靖与长孙无忌急行军至豳州,一旦战争打响则前后夹攻消灭敌人。
面对突厥的大军,李世民仅率六骑进至渭水便桥,隔河斥责颉利的毁约行为,此时唐诸勤王大军自后缓缓开来,旗铠光明,旌甲蔽野,在李世民身后布下大阵,军容鼎盛。而李世民独立桥头,视突厥大军如无物,真可谓英姿飒爽、丰神飘逸。突厥人眼见唐军阵容坚强,摆出一幅决死一战的架势,打起来肯定占不到什么便宜,加之执失思力又被扣留,无法获知唐朝内部的真实情况,因此均萌生了退意。不过表面上镇定自如的李世民其实并不如他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此时的唐朝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全国人口不过两百多万户,当时中原地区的惨状按魏征的描述是“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加之内部又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人心浮动。一旦在关中大战,败了自然是万事皆休,即使得胜,中原地区唯一一块未遭受兵燹的地区亦会生灵涂炭,唐朝国力军力大损,得不偿失。如果关东陇西江南岭北等地的分裂势力再次抬头的话,一个好不容易重新统一起来的大帝国将会再次分崩离析,这样高昂的代价决不是李世民所愿意承受的。因此李世民一面在便桥上利用其与突厥的特殊关系尽力离间突厥各个部落,使突厥人不能齐心攻唐,一面则采用了李靖的建议,将长安府库的金银绸缎全部搬出来贿赂突厥人。这样软硬兼施的策略终于使得突厥人打消了继续侵攻的念头,接受了唐朝提出的和约。于是双方在第二天再于便桥之上杀白马正式会盟,约定不再互相侵攻。
一战后法国的霞飞将军说了一句名言:“这不是和平,不过是二十年的停战。”唐突的会盟亦是如此,刚刚上台的李世民就吃了突厥这么大的一个下马威,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突厥刚刚退走,唐太宗便于武德九年九月召集诸卫将卒习武于显德殿,并说:“我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战,亦望汝前无横敌。”可见李世民心中报复的念头有多么的强烈。此后他每日均亲领数百士卒及将领在宫中训练,并测试他们的成绩,优秀之人则以宝刀、宝弓或金锦赏赐。此时李世民贵为天子,群臣均劝谏他不要整天出入于普通兵将之中,万一有刺客,李世民的个人安危实在得不到保障。但李世民却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于是人人奋进,几年之内均成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