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七讲 用人之策与政治斗争的“悲喜剧”

第七讲 用人之策与政治斗争的“悲喜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949 更新时间:2024/1/10 10:00:45

用人之策历来为古今为政之人所重视,“夫尚贤,政之本也”。可以说,如何用人是政治斗争中成功与否的关键。显赫与悲凉,喜剧与悲剧,只不过是世间轮回生灭的一幕,逃不过的是命运天意的安排。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不管是仁义礼忠的儒家文化,还是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都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任官唯贤才”,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对人才的重视,对任才举贤的认识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每一个精辟的观点能够穿越几千年而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黄金累千,岂如一贤之重唐太宗重视人才,但他并不滥用官吏,相反,他一直坚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用人方针。

他认为用人得当是最关键的,就算是官员数量少,只要得人,照样可以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而如果任用无能之辈,人再多也只能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毫无效率。因此,他也实行过精兵简政的政策,曾经调整全国行政区划,以减少不必要的官员,并且削减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否定了吏部提出的内阁编制七千余人的奏议,命“精官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唐太宗还下令在规定数额之外“超编”官员一名者,主管官员要杖刑一百,超出十名要受两年徒刑。唐太宗注意让官吏各司其职,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他派御史“训察百官”,同时,还规定各级官员每日出勤要“点检”,就相当于今天的签到,一次点检不到的就要被笞刑十下。各级官员经办事项都有严格规定,皇帝的诏书一旦确定下来,必须当日颁行,不得“稽缓”,违者受罚。结果不但没有降低政府的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唐太宗也注重官吏的年轻化建设,积极完善退休机制,鼓励年老体弱的官员退位让贤,给干练的年轻官吏锻炼的机会。地方行政机构也予以裁并,因山川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同时,为了改善地方行政管理,他亲自考察各个地方官的经历,两次派遣专使到全国巡视考察地方行政。

唐太宗特别善于听取大臣的劝谏。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

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还主动引导大臣评论朝政,采取多种方式让臣下把意见反映出来。唐太宗也经常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或者组织大臣进行辩论,从而听取正确的意见。

为了给大臣创造批评朝政的条件,唐太宗还从制度入手,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样一来,谏官能够及时了解朝政内幕,政策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指出,三省长官也就不敢谎报政绩,而史官可以更好地记录皇帝和大臣的言行,撰写史书,起到监督作用。

唐太宗用人注重德才兼备。他公开宣布:“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他曾经对魏徵说:“国君在选拔官吏上绝不能草率从事。我现在做的每一件事天下人都会看到,每一句话天下人都会听到。任用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大家都会勤勉工作;任用一个坏人,其他不好的人也就会前来投机。所以,用人一定要慎重!”魏徵非常同意他的观点,认为考核官吏要以政绩来决定是否升迁罢免,要以德行好坏来决定用还是不用,并说,“太平之时,必须才行兼备,始可任用。”

唐太宗的看法是正确的。天下大乱的时候,为了争夺天下,当然可以放手使用人才,只要对战争胜利有用;而当天下统一,国家太平的时候,在选用人上就要注重德的标准,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生产,安定百姓,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在用人要才行兼备这一点上,唐太宗对许敬宗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敬宗在武德年间就是唐太宗的府中幕僚,非常有文才,他曾在唐太宗的马前草拟诏书,挥笔而就,令许多人赞叹不已。但他跟随唐太宗三十多年都没有获得重用,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许敬宗“才优而行薄故也”。后来许敬宗果然投向武则天,差点断送了大唐基业。

唐太宗还十分注重按照功绩授予官爵。他大封功臣的时候,房玄龄被擢为中书令,与长孙无忌等五人列为第一等功,进爵邗国公,赐封一千三百户。一些皇亲国戚,因为没有进入一等功臣之列,而口出怨言,以为房玄龄为刀笔之人,不应功居第一。其中唐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骁将尉迟敬德闹得最凶。对此,唐太宗回答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并且指责李神通说:你虽然有首倡之功,但后来在同窦建德刘黑闼的两次作战中,一次全军覆没,一次望风逃窜,你虽是皇族贵戚,但决不能以私恩滥与功勋之臣同赏!接着,他又警告尉迟敬德说:我以前在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屠杀有功将领,常对高祖心怀不满。但是你经常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现在才明白汉初大将韩信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并非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赏罚两种而已,你要自珍自爱,免得将来后悔莫及。二人听罢,出了一身冷汗,当即表示悔过自新,争功风波也自然得到平息。唐太宗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重和礼遇,他仿照汉光武帝画云台二十八将,命人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像。这些人出身很不一样,有铁匠出身的尉迟敬德,士卒出身的秦叔宝等,但都根据功劳进入了凌烟阁,体现了唐太宗对人才一视同仁的胸怀。

唐太宗是我们中国古代久负盛名的明君,他的用人自有一套。他在晚年写的《帝范》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并且认为“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在他的一生中,可以说彻底贯彻了这个理念,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

女皇纳才非等闲人才是安邦治国之本,所以武则天称帝后,高度重视选拔人才,并且规定了很多选任的办法。如人可毛遂自荐,创立了“自举”制度。规定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吏和百姓都可以毛遂自荐,根据自己的才能要求升官或做某官;设立试官。下令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先让其试着担任一定的官职,然后根据表现提拔重用或罢免;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广泛搜罗人才,并且开创了殿试制度,亲自考核贡生,量才录取。为了防止舞弊,她发明了糊名制度,使评卷人看不到答题人的名字,这种制度我们今天依然沿用。另外,她还开设南选,专门给岭南等边远地方的人一个当官的机会。据有人统计,武则天的时候录取的进士人数是唐太宗时期的两倍以上。科举制度不计门第,不讲地位,选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到各级衙门任职。

标签: 悲喜剧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要把这个柔弱女子带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要把

    古人经常用“母仪天下”这个词来形容皇后,意思是作为皇后的这个女人,其修养、德行、智慧、才情、气度、仪容,都应该成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范和表率。而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后中,长孙氏绝对是有资格称得上“母仪天下”的女人。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隋

  • 唐太宗不爱武媚娘:原来李世民没有碰过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不爱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离不开奸臣 魏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奸臣

    唐太宗贞观一朝的政治生态,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明的时期之一,没有那么多见不得光的事。即使是有玄武门之变的血腥,也只是首恶必办,魏徵、王珪等人没有因为和前太子李建成有过工作上的深度交集而被一网打尽,反而是委以重任,步步高升。太宗君臣之间都能掏心掏肺,坦诚相对,不用非要到民主生活会的时候才能红红脸、出

  • 隋唐时期的佛教概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佛教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统一后,形成了高度繁荣局面,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随即进入鼎盛时期。隋唐统治者对佛教采取了扶植的方针。隋文帝上台后,立即改变北周武帝灭佛的政策,他曾下诏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佛塔,鼓励民众出家为僧,组织学者翻译佛经,还设置了各级僧官

  • 玄武门之变真相浮出水面:李世民也有阴暗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也有

    唐武德九年农历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逼迫李渊拱手让位,登上皇帝宝座,这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的经过在史书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十分隐晦。所以,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一直饱受人们争议……唐朝统一全国以后,李世民因其军功卓着,被李渊封为“天策

  • 唐朝后宫宫官六尚的设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宫

    (一)历史渊源所谓宫官,在这里是指宫中女官,由她们掌管宫中各种具体事务,通常由宫人中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才干者充任。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宫官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一书,《周礼注疏·春官宗伯·世妇》:“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人,奚

  • 宦官举上地位,登基后立马变脸,终成一代圣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宦官

    唐朝也曾发生过几次大权旁落的情况,之中唐宣宗李忱在几次皇权旁落的时候被宦官举为皇太子,最后登帝成为“小太宗”,这可叫当时以为他是傀儡的一班权臣亮瞎眼。唐自从安史乱后便家道中落。随后经过多年的辗转反侧,唐的大权已经渐渐旁落,宦官这个时候把持着唐的朝政,唐武宗李倓死后,宦官们商量

  • 高句丽这样对待阵亡士兵 李世民发誓要将其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要将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存在过的一个政权,它从汉元帝建昭一年建国到被唐高宗所灭,共存在了七百余年。如今的高句丽人已经和匈奴人、突厥人、西夏人一样,在历史上彻底销声匿迹了。自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到唐高宗将其灭亡为止,中国对高句丽的灭国战役历时两朝四帝,共计七十余年。那么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到底结下了什么仇恨,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参与者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根据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真正继位是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那么李世民到底与玄武门之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李世民像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爱好酒色之人

  • 高力士的一生:唐明皇的太监军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军师

    对君忠心,赐死贵妃力士常宿禁中,四方进奏文表,必先过目,小事便自行裁决。玄宗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子李亨(后为肃宗)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称呼他:将军。他的资产富过王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