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六、刘七起义——明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刘六、刘七起义——明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7 更新时间:2023/12/18 17:57:50

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农民大起义,官修《明史》也承认“流寇蔓延,几危宗社”。

河北地区地处京畿重地,是明朝的统治中心。这里,皇室贵戚庄田交错密布。正德年间,贵族庄田猛烈扩张,“奄人多夺民业为庄田”①,例如刘瑾党羽谷大用就强占民田至万顷。而贵族、豪势的庄田,绝不限于畿内,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封建统治者利用政治特权,大量侵占兼并土地,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程度。管庄军校更是无法无天,残民以逞,“民心伤痛入骨”②。而牧马之害则为患人民更深。自英宗时起,明朝政府强迫京畿人民代养官马,养马的民户称为“马户”,每岁征驹,如种马死亡或马驹不足,马户就得赔补。后来庄田激增,草场日削,饲料缺乏,军民苦于孳养。加以近畿徭役繁苛,人民困苦已极,失掉土地的农民无法生存,便沦落为驰马鸣箭的“响马”。由于他们时常打劫官吏、行商与富户的财物,被统治者诬之为“响马盗”。另外明朝统治者常以“捕盗”为名,滥杀无辜百姓,敲诈勒索,“民困已极,庐舍几空”③。这些地方的人民在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下,只有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刘六、刘七就是在官府威逼、走投无路之下发动起义的。

刘六名宠,刘七名宸,是霸州文安县(今河北任丘)的贫苦农民,兄弟二人“并骁勇善骑射”。他们因拒绝大宦官刘瑾家人的勒索,被官府诬为盗贼,画像捕捉。正德五年(1510)十月,刘六、刘七与刘惠、齐彦名等人,共推杨虎为首,在河北霸县发动武装起义。杨虎是河北交河县着名的“响马”。他曾和仲善良聚众起义,有数百人,投到京畿以内农民起义首领白瑛部下,随瑛转战山东临清一带。白瑛死后,杨虎统率白瑛余部,被天津兵备副使陈天祥所败。陈天祥招抚他,杨虎不受,便和刘六、刘七的起义军联合,声势大振。

正德六年(1511)二月,起义军分为两路,一支由杨虎、刘惠率领,转战河南、山西等地;一支由刘氏兄弟率领,转战河北、山东一带。两军约期相会。明朝统治者派遣惠安伯张伟和右都御史马中锡等督师进剿。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军,“恃其马力”,“倏忽来去,势如风雨”④,奔驰在河北、山东一带广阔战场上,“破邑百数,纵横数千里,所过若无人”⑤。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和支持起义军,“所过乡落,莫不椎牛供具,甚至为之持门●中国历史大讲堂明朝大事本末●屏以摭矢石,为向导以攻州县”,“弃家从乱者,比比皆是”⑥,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马中锡率领的京军敌不过起义军,明廷遂准备调边兵增援。刘六等听说边兵将至,便退屯德州桑园。马中锡“见贼强诸将怯,度不能破贼,乃议招抚”⑦。他亲自到刘氏军营中进行劝降,刘七当面痛斥明朝政府,“今奄臣柄国,人所知也,马都堂能自主乎”⑧?马中锡的招抚计划失败了。后来,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张伟畏怯避战,马中锡以“师出无功”,皆论罪被下狱处死。

杨虎、刘惠率领的起义军也很善骑,他们驰骋在河北战场上到处打击官军,弄得“密迩近郊,京师戒严”⑨。由于京师有备,他们便冲破敌军包围,转战河南,攻入山西,进入湖北、江西等地,兵锋所指“如蹈无人之境”⑩;然后又循故道北上,返抵霸州,与从山东回兵河北的刘氏兄弟胜利会师,企图一举攻下京师。

八月,明朝政府派兵部侍郎陆完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统京营、宣府、延绥军,向起义军进攻。起义军见敌军来势迅猛,遂避开锋芒,挥师南下,包围河北沧州。九月,起义军在沧州城下与敌军激战之后,决定转移到山东。济宁一战,义军焚敌运船一千二百艘。义军企图断绝明朝的漕运,同时“劫漕船以资食”。此后,农民军的活动地区,从大体上说,刘六、刘七重点在山东方面,杨虎重点在豫东苏皖以北地方。十一月,杨虎率起义军挺进苏北、皖北,当路经归德(今河南商丘)附近的黄河渡口时,中伏,杨虎溺水而死。起义军出奔河南,共推刘惠(又名刘三)为首领,称奉天征讨大元帅,秀才赵燧为副统帅。他们重新改组整顿队伍,建置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和中军;为应天下二十八宿,特编为二十八营,各竖大旗为号。同时,他们还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斗争目标,“置金旗二,大书: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表示了农民军誓必暴力推翻明朝腐败统治的坚强决心。起义军严申纪律,禁止抢劫,不许妄杀无辜;但对于那些无恶不作、人民恨之入骨的宦官、官僚、贪官污吏、恶霸地主,决不饶恕;对一些同情起义军的知识分子则采取保护政策,因此,起义军力量有了更大发展,人数达到十余万人。

正德六年(1511)十二月,当这支起义军攻入河南宝丰时,明政府派人送来“招抚榜”。赵燧在答皇帝“招抚榜”中说:“今群奸在朝,舞弄神器,浊乱海内,诛戮谏臣,屏弃元老,举动若此,未有不亡国者。乞陛下睿谋独断,枭群奸之首以谢天下,即枭臣之首以谢群奸”。赵燧答书前半部指出的是事实,是正确的;可是最后一句则暴露了他对封建皇帝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带有浓厚的皇权主义思想,这也是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病。

正德七年(1512),明王朝再度调集重兵,企图一举将起义军扑灭。起义军为了牵制敌军,再度分兵出击。刘惠、赵燧转战河南,刘六、刘七攻打山东。河南方面,明将仇钺拼凑重兵疯狂反扑。刘惠、赵燧在转战河南过程中,多次遭到明军拦截围攻,屡遭失利,于是从河南转入安徽;到六安后,又分其众为二,刘惠率万余人北走商城,赵燧率领一部分义军经安徽凤阳等地,移兵湖北,中途遇义军张通及杨虎余部数千人,声势复振。闰五月,义军在湖北应山与明军激战失利。赵燧突围后,削发化装成僧人,潜至江夏(今湖北武昌),准备进入江西再图大举,不幸被俘。刘惠突围到河南南召,在战斗中左眼中箭,自缢身亡。其他义军将士也在突围中被俘。赵燧等三十七名义军将士被执送到京师后,皆被处死刑。河南战场上的斗争失败了。

山东、河北战场方面,战斗也很激烈。起义军曾三打霸州,逼近京师。第一次威胁京师,《明史·陆完传》称:

刘六及齐彦名等扰山东,已而六复转而北,郤永败之潍县,迅趋霸州。帝将出郊省牲,闻之惧,急召完赴援,击破之文安。

第二次威胁京师情况,《陆完传》云:

七年正月,六等复突霸州,京师戒严,诏完及(谷)大用、(毛)锐还御近畿。贼乃西掠博野,攻蠡县、临城,大用、锐与遇于长垣,大败。

第三次威胁京师的情形,《陆完传》云:

贼南犯滕县,副总兵刘晖大败之……贼止之百人北走,沿途招聚,势复张。剽香河、宝坻、玉田,转攻武清,游击王杲败没,巡抚宁杲兵亦败,畿辅复震动。

山东、河北方面的农民军,曾三度威胁京师,但由于京师防守严密,义军没有足够的力量攻下京城,所以又折回山东,转战河南,企图与刘惠部再度会合。当他们到达河南时,不料刘惠、赵燧兵败牺牲,义军陷入进退两难之中。明军集中兵力向刘六、刘七疯狂杀来。义军孤军作战,形势非常不利。刘六、刘七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被迫“弃马登舟”,率兵南下湖广、江西。正德七年(1512)闰五月,在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战斗中,刘六在激战中不幸中箭受伤,落水牺牲。六月,刘七、齐彦名率军自黄州乘船顺流而下,攻下江西九江,转战于湖口、安庆、太平、芜湖、镇江等地,打得官军节节败退,曾“三过南京,往来如入无人之境”。但是,水战毕竟非惯于骑射的义军所长,明政府派彭泽、仇钺率军与陆完部会合,集中兵力进剿义军。一时间,大江南北,官兵云集,义军不习水战,变有利为不利。明军用大炮击沉义军船只,义军泊于南通狼山岛,凭高控险,英勇奋战。八月,在通州遇到飓风,义军弃舟走保狼山岛。陆完乘其不备,派兵夜袭,在水战中齐彦名中枪牺牲,刘七中矢赴水死。其余将士有的坠崖身亡,有的英勇战死,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河北农民起义,奋战两年多,纵横驰骋数千里,转战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山西、湖北、江西等八省,攻破州县城邑数以百计,多次逼近京师,“几危宗社”,是明中叶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它所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这次起义由于它在军事上单纯采取游击作战方式,没有建立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又多次分兵活动,使得兵力分散,沦于涣散。而起义军也没有提出具体鲜明的政治纲领,因而也不可能发动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这些都是招致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的狡猾奸诈,施行分化离间政策,以给予衣粮田地相诱惑,以致自正德六年十一月至正德七年的一年内,农民队伍“解散投首者,令依前旨,免其粮差,已二十四万余两”。统治者的分化阴谋,对瓦解起义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是促使这次起义失败的一个因素。

但是,这次农民大起义也给明朝统治者以严重的教训,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明武宗在农民起义中及起义失败后,曾下诏免除“灾寇”地区,如两畿、山东、河南、山西、湖广等地的税粮,并诏“流民复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五年”。明武宗死后,世宗朱厚熜即位,对正德时期的暴政,作了一些改革措施,如“革锦衣卫冒滥军校三万余人”;鉴于正德时宦侍之祸,即位后御近侍甚严,使阉宦专横稍为收敛;派官员勘查皇庄、庄田,退还正德以来侵占的一些民田,取消正德时开设的皇店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显示了农民战争的动力作用。

注释

①《明史》卷二○八《郑自璧传》。

②《明史》卷七七《食货志》。

③《明孝宗实录》卷七六。

④《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五《平河北盗》。

⑤《明史》卷一八七《马中锡传》。

⑥《明武宗实录》卷七四。

⑦⑧《明史》卷一八七《马中锡传》。

⑨《陵川县志》卷二○。

⑩《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五《平河北盗》。

《明书》卷一六二《刘六传》。

《皇明资治通纪》卷三三。

《明史·仇钺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五《平河北盗》。

《明武宗实录》卷九三。

《明史》卷一六《武宗纪》。

《明史》卷一七《世宗纪》。

标签: 全国性明朝规模最大

更多文章

  • 明代秘史:弘治帝治世兴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弘治帝,明代,秘史

    弘治十八岁即位,即位的第六天就对太监梁芳、礼部右侍郎李孜省、外戚万喜及其党羽等一批奸佞官员进行了革职流放。要振兴朝政,治理好国家,首先必须清除奸佞,更新官吏队伍,他做太子时早已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即位就狠抓官吏队伍的整顿。清理完第一批接着又清第二批,番僧国师领占竹、太常卿道士赵玉芝、邓常

  • 第十二章 明宫一点红——女官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十二章,官制

    女官制从周秦到唐宋,一直是中原正统王朝的一项重要宫廷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力图用设置女官严阃围之政、杜阉宦之祸,将女官制度作为强化君权的措施之一。明代女官制度对于禁女宠、贬外戚起到了显着的作用,而对宦官势力的阻遏却成效甚微。明代女官规制以洪武后期最为完善,其机构设置为“六局一司”

  • 貌美如花的清朝公主为何要守活寡?竟因为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如花,清朝,貌美

    最近迷上了清代的历史研究,在书声阅读了不少古籍后发现清代的公主,其实绝大多数生活都是不幸福的,等于活守寡。有子女的也是少之又少,寿数也不长。据统计来看,自顺治以下数下去七个皇帝所生的公主,成年出嫁者总共31人,但是其中未及50岁去世者24人,约占总数的77。在这24人中,其中20岁之前去世的2人,占

  • 明孝宗朱祐樘为什么在冷宫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冷宫,出身,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明朝的后宫里疑案、怪事不少。一位日后的皇帝竟然因为妃子妒忌争宠、残害其他妃嫔和宫女而不得不出生冷宫,并且被偷偷摸摸地哺养了好几年,连皇帝自己也蒙在鼓里。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昏庸之辈,“不郊、不庙、不朝”,政治腐败,朝纲混乱,后宫中则荒淫无度,怪事连连。明成化年间(146

  • 李善长传奇的一生:历史上真实的李善长故事与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奇,真实,评价

    李善长事朱元璋屡献奇谋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南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年少时读过一些书,很有智谋,熟习法家学说,谋划都能切中要害。朱元璋攻占滁(chú)州一带时,李善长前去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知名长者,留下他担任幕府书记的职务。一天朱元璋向其请教道:&ldqu

  • 朱元璋是怎么蚕食鲸吞统一浙东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是怎么,浙东,蚕食鲸吞

    自打下宁国、徽州后,朱元璋就将很大一部分兵力布置在皖南,并稍稍作了休整,至于接下来向着何处发展,就考虑得很谨慎。自起兵以来,自己经历的大小战斗数也数不清了,虽说现在拥有这番天地,但毕竟来之不易啊。不过在这么久的战争生涯中,他也逐渐看出来了,要说最容易打败的敌人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元帝国官军。龙凤三年

  • 儿子冒死救父亲与父亲冒死救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儿子,冒死救,父亲

    ◎儿子冒死救父亲与父亲冒死救儿子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令:将历年来祸害百姓的地方官吏捉拿到京师来修筑城墙。当时福建福州知府朱季用才刚刚上任,因为有人告发福州衙门的官员害民,上班没多少天的朱季用也被逮捕起来了,当时他在生病,且病得还不轻。当儿子朱煦来到他的身边时,朱季用气若游丝地说:“我是因

  • 明代的厂卫“听记”制——皇帝特务渗透到司法领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法,明代,特务

    ◎厂卫“听记”制皇帝特务渗透到司法领域但皇帝他老人家实在太忙了,这么大的一个中国,连从各地农村来的粮长和捆绑扰民官吏来宁告御状的农民模范都要亲自接见,所以他不可能对天下所有大案要案个个都能明断是非,了如指掌。那怎么办?洪武皇帝有的是“锦囊妙计”,将过去

  • 皇帝翻脸不认亲的妃子——童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妃子,皇帝,童妃

    公元1644年3月19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历时276年的大明王朝土崩瓦解。北京政权灭亡后,南京便自然肩负起了延续明朝国祚的重任。可惜所立的弘光皇帝朱由崧是个酒色之徒,整日追欢逐乐,得过且过,毫无家国之危,军国大事,悉遵马士英的佞心。还常自得地说:“天下

  • 明清两朝名臣都有谁?明清着名官员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官员,明清,有谁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先原是河南人,从金、元以来世代为朝廷大官。高祖于夔当过元朝的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河南郡公曾祖于九思最后当了杭州路总管并死于杭州祖父于文在明朝任兵部主事。只有其父于彦昭,职位低微,几近隐逸。于谦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