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四节 征讨安南,无功而返

第四节 征讨安南,无功而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293 更新时间:2023/12/14 15:33:07

为了扩大疆域,忽必烈在征伐高丽的时候,对安南国同样志在必得。

安南本为唐朝安南都护府辖地,五代后晋时独立,建国号为瞿越、大越等。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封其为交趾郡王,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改封为安南国王,此后即称其国为安南,也称交趾,地处今越南北部。忽必烈即位前后,安南已进入陈氏统治时期。

元宪宗蒙哥三年(1253年),忽必烈就受任与大将兀良合台率军平定云南,云南平定以后,忽必烈率军北返,兀良合台留下征服其余未附者。

宪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征服云南各部后,蒙将兀良合台便遣使至安南“谕降”,使者被安南国扣留。兀良合台不见使者回报,遂驱动大军,攻破王都,安南国王陈日先逃窜海岛。兀良合台从狱中找到二位使者,解其缚,一人已死。兀良合台大怒,立誓要抓住陈日煚,灭亡安南。但由于天气炎热,蒙军难以适应安南的气候,遂不得不撤还。

宪宗八年(1258年)初,兀良台台率军侵入安南,这次蒙古人取得了胜利,达到了预想的战略目的。兀良合台占领了安南京城升龙(今河内),9天后撤回。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后,派遣孟甲和李文俊等出使安南,令其称臣入贡。忽必烈在国书中写道:“祖宗以武功创业,文化未修。朕缵承丕绪,鼎新革故,务一万方。适大理国守臣安抚聂只陌丁驰骝表闻,尔邦有向风慕义之诚。念卿昔在先朝已尝臣服,远贡方物,故颁诏旨,谕尔国官僚士庶:凡衣冠典礼风俗一依本国旧制。巳戒边将不得擅兴兵日,侵尔疆场,乱尔人民。卿国官僚士庶,各宣安治如故”。孟甲等人到达安南,说明世祖忽必烈之意,安南国王表示愿意称臣纳贡,派遣使者随孟甲等人来朝,请求三年一贡,忽必烈当即允准,遂册封陈光昺为安南国王。

忽必烈即位后,封陈光昺为“安南国王”,命其三年一贡,并派驻达鲁花赤。至元四年(1267年)和至元十四年(1277年),忽必烈两次遣使安南,以国君亲朝、质子、上户籍、出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六事责成。陈光昺不愿意接受这些苛刻条件,“每受天子诏令,但拱立不拜,与使者相见或燕(宴)席,位加于使者之上”。又上书请求罢去元朝在安南国设置的达鲁花赤,接着又请免赴“中原拜献”等六事。忽必烈虽然不太高兴,但未马上用兵,仅仅派遣使者反复磋商而已。

至元十四年(1277年),陈光昺死亡,其子陈日烜没有请准元朝就自立为王。次年,忽必烈派遣礼部尚书柴椿等人由江陵经邕州直抵安南,谴责陈日烜不修六事及不请命而自立之罪,并要入朝受命。陈日烜称,自己“生长深官,不习乘骑,不谙风土恐死于道路”,托故不朝,只遣使臣随同柴椿等赴元报命。至元十六(1279年)。枢密院臣上奏说:“日烜不朝,但遣使臣报命,饰辞托故,延引岁时,巧佞虽多,终违诏旨,可进兵境上,遣官问罪”,请求出兵迫使陈日烜来朝。这时,忽必烈比较沉着冷静,未允其请。复遣柴椿等人出使,再谕他来朝。他仍然推托有病不来朝觐,仅遣其叔觐见忽必烈。忽必烈十分生气,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立安南宣慰司,以颜帖木儿为参知政事、行宣慰使都元帅以控制安南。接着,忽必烈又“诏以光既殁,其子陈日烜不请命而自立,遣使往召,又以疾为辞,止令其叔遗爱人觐,故立遗爱代为安南国王”。忽必烈要废弃陈日烜,另立陈遗爱,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同时,忽必烈派信使到爪哇,令爪哇国王到大都朝见。偏居一隅的爪哇国王根本不知大元帝国是何物,冷淡地拒绝了。这些准备工作均出乎忽必烈所预料的没有结果,那就是安南蔑视大元帝国。忽必烈得到了他想要的出兵的理由,便大造舰船、冶铁铸炮,并派自己的儿子远赴南方,一个儿子为云南王,镇成天理、交趾等地,十一子脱欢为镇南王,虎视湖广一带。

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下达了诏命,兵分三路,合围南方,吹响了征南的战争号角。一路是都元帅纳速刺丁兵发缅甸,一路是唆都攻打占城,还有一路则由脱欢带领直逼安南。刹时间,南方大地狼烟四起,血染长川。数十万蒙古铁骑势如破竹,杀气腾腾,一路扫荡而来。南方诸城自是无法守住家园,纷纷兵败,弃城而逃。当脱欢把安南城上缴获的敌方旗帜飞送至大都时,忽必烈非常高兴。

他料定儿子们的征战不久即可全面告捷,忽必烈显然低估了地域气候与民族矛盾所能产生的巨人影响。南方气候潮湿,多雨少晴,而且群山叠嶂,树林茂密。林中疫气丛生,毒虫遍野。生长在北方草原的蒙古骑兵不仅要追截躲进深山老林的仇敌,还要提防毒虫的侵袭,山岚瘴气的传染,缅甸国更有高招,摆出百头大象战阵冲击元军。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元军战斗力开始下降了。兵卒出逃、患病屡见不鲜。消息传来,忽必烈心力交瘁。尽管缅甸已遣使者,声称臣服于大元帝国,但主帅唆都却死在阵前。忽必烈生平第一次遭遇如此尴尬的局面。

忽必烈不断地对外扩张,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准备远征占城,遣使安南征兵征粮。陈日烜上表,谓安南自从其父“归顺天朝,十年于兹,干戈示不复用,军卒毁为民丁”,已无兵员以供驱使;至于粮谷,也因国小民贫,“五符所产不多”,“加以水早朝饱暮饥,食不暇给”,只能于钦洲界上永安州之地提供少量供应。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封皇子脱欢为镇南王,令其领兵往攻占城。脱欢与大将李恒率军出发,请求假道安南,并向安南征粮饷以助军食。陈日烜以其从兄兴道王陈峻领兵迎于境上,婉言拒绝兀军假道。脱欢大怒,兵分六路大举进攻安南,于万劫江大败陈峻的部队,乘木筏渡过富良江。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陈日烜听说陈峻兵败,亲自率军十万来援,沿江布防兵船,树立木栅,见元军至岸,即发炮大呼求战。然安南军队多年不谙战事,很快败下阵来,陈日烜慌忙率军退走,元军乘胜攻陷安南国都大罗城。陈日烜退守天长,再退长安。这时,元朝大将唆都和唐兀袒率领征伐占城的军队北返,遂与脱欢的军队合为一处,军势大盛。于是,脱欢令李恒、乌马儿和宽彻、忙占桎分别率领水、陆大军,分两路追击陈日炬。陈日烜不敌元军,屡次失败,最后退至安邦海口,丢弃舟楫甲仗,藏匿于山谷间。元军虽然屡次获胜,但长期征战,师老兵疲,战斗力减弱,再加上地形生疏,蒙古兵马无法施展骑兵长技,在安南军队不断集结的形势下,开始逐步失利。脱欢见形势不妙只好放弃大罗城北撤。安南军队见元军撤退,乘机追袭。当元军撤至册江搭浮桥准备渡江之际,林间伏兵四起,箭发如雨,元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弄得惊慌失措,死伤无数,李恒也中了毒箭身亡,脱欢在几位士兵的保护下,狼狈逃回思明州。当时唆都大军与脱欢大军的营地相去二百余里,不知道脱欢北撤的消息,后来听说脱欢兵败,也率军北撤,于北撤途中在乾满江被歼。忽必烈第一次征伐安南,以大败而宣告结束。

标签: 安南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张无忌”,朱元璋到底也有没有谋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也有

    我们都知道,金庸大师的《倚天屠龙记》中主角叫张无忌,是明教教主,在元朝末年起兵反抗元朝,麾下有百万兵马,只不过后来朱元璋收买人心,掌握了军权,张无忌才和赵敏一起去隐居江湖了。张无忌和赵敏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个张无忌呢?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张无忌的原型——小明王韩林儿和朱元璋的故事。小明王韩林儿话说元

  • 《西厢记》里张生的形象是唐朝大诗人元稹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西厢记

    《西厢记》小说中的男主角便是张生,张生在小说中是一位身份低微的书生,由于早年的在普救寺中勇敢地救出了崔莺莺,之后与崔莺莺发生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关于《西厢记》张生历来的说法都是褒贬不一的,很多人认为张生实际更是《莺莺传》中的张生,其实际上是元稹的化身,也就是说元稹其实就是张生,只不过张生活在了《西

  • 王祯简介: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活版

    不平凡的生平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为旌德、永丰县尹时,提倡种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和改良农具,并撰《农书》37卷(现存36卷)。当时已有木活字,他设计转轮排字架,活字依韵排列,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大德二年用木活字排印《旌

  • 明宗和世王束传:明宗和世王束的故事以及人物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明宗和世王束(公元1300年~公元1329年)在位时间:公元1329年曾用年号:至顺谥号:翼献景孝皇帝庙号:明宗安葬地:起辇谷元明宗和王束本来就不是当皇帝的命,如果事情发展顺利,他本该在叔父元仁宗死后就能当上皇帝,当时,海山兄弟俩之间曾达成协议:兄终弟及、叔侄相承。即在仁宗死后,由海山的长子和世王束

  • 黄道婆的故事: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纺织业

    元朝统一之后,国内安定下来,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棉花的种植很普遍,所以棉纺织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在江南的松江乌泥泾镇,长期流传着这样一首颂扬纺织能手黄道婆的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黄婆婆是谁呢?她就是元朝初年劳动人民出身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关于黄道婆的身世,史书上

  • 忽必烈灭宋战后之政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政局

    蒙古人灭宋,征服中国,与蒙古大帝国统治之完成,皆在元世祖忽必烈之时。而蒙古之一切开国规模与各项政治制度之建立,亦在元世祖之时。忽必烈是继承铁木真窝阔台后之一位英明君主,在位三十五年(公元1260~1294年)活到八十多岁,是元朝入主中国之第一任皇帝。兹将元世祖之开国规模、政治建设、军事改革分别说明如

  • 五、面向世界的海上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面向世界

    在元朝空前大一统的环境下,重视商业发展的元代,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元朝采用南宋旧制,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海外贸易。1277年曾在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四市设市舶司。1293年又增设温州、杭州、广东三处市舶司。元政府还制定了“市舶法22条”。元代市舶法规定:出海贸易的船只、

  • 二、元代的水利学与工程技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水利学

    元代在水利学与工程技术方面,不仅郭守敬的贡献突出,贾鲁在水利方面也有着相当的成就。尽管贾鲁在水利工程上的兴建引发了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过还是应该对他的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元代黄河曾多次泛滥,有记载表明,在元统治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竟然多达200余次。1344年,黄河洪水冲垮白茅堤,时任元朝水监的

  • 历史上第一位外国太监朴不花:险些颠覆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

    朴不花路遇美人中国历史上有番邦属国向朝庭奉送宦官的习惯,高丽人朴不花,生于元朝文宗时代。他七岁时净身,随后就被人家辗转送到了中国。同时送到中国的除了太监还有宫女。其中有个小宫女是他的同乡,名叫奇洛。在道路上奔波辛苦的朴不花做梦也想不到,今后他的前途竟与这个小美人有很大的关系。刚进宫时,朴不花只是一名

  • 揭秘元朝初年的文学大亨元好问文学成就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就有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着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1190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今天在山西),号遗山,被尊称为“一代文宗”,元好问一生的成就涉猎很广,他在诗、文、曲、词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论诗》、《遗山集》等。文学家元好问元好问的家世背景相当强大,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