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清官赵邦清当官的故事

明代清官赵邦清当官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768 更新时间:2023/12/23 9:05:41

在正宁古县城罗川镇,至今仍耸立着三座雄伟的石牌坊,它就是为纪念明代清官赵邦清而建立的。

赵邦清(15581622),字仲一,号乾所,明代真宁(今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出生农家,母亲高氏,秉性刚毅,教子甚严。邦清6岁,母亲即督促他苦读,寒冬腊月,夜夜伴二更方休。15岁入学堂,后辗转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湫头兴教寺潜心攻读,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出任山东滕县知县。

赵邦清就任滕县,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整顿吏治。时滕县官吏贪赃枉法,敲诈勒索,人民饥寒交迫,苦不堪言。邦清到任后,把书吏马三重革职发配,抑制豪强,一时恶吏慑服,豪绅生畏。

二是赈济安置灾民。时滕县连年灾荒,境内饿殍载道,流亡过半,邦清心急如焚,千方百计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在县衙办起粥场,有五、六万人前来就食,同时从邻县筹借粮食,赈济灾民三万多人。他还捐出自己历年节余和薪俸购回耕牛、籽种,分给贫民耕种,组织灾民修理农舍,安置流民7000户。

三是减轻税赋。滕县当时的赋税是以丁载粮,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却隐瞒不报,贫苦农民往往丁稠地少,赋税繁重。为改变这种状况,赵邦清不顾个人安危,发布丈量土地的告示,均平赋税,革除积弊,这一举措触及到一些官僚富豪的利益,他们或仗势阻挠,或诬陷恐吓,采取各种卑劣手段竭力反对。赵邦清大义凛然,亲临督查,严惩阻碍丈量土地的邪恶势力,共查出隐瞒土地数千顷,重新分等定级,清查户口,稽核赋税,滕县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四是发展生产。为鼓励农民开垦荒地,邦清用自己的俸银收购草根,共垦荒地3000顷。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倡导植树造林,令农民大量栽植桑树、枣树,在官舍和公共场所广植花木,在县乡大道两旁栽植杨柳。他注重兴修水利和漕运工程,亲自勘察地形,在水利工地辛勤奔波,督工检查,疏通80华里的漕运工程和10多条灌溉渠道。他招募饥民,开办煤矿,开掘煤井数10眼,并在县内设立钱庄,兴办商号,募聘先生,建立学校。通过五年艰苦经营,使凋敝不堪的滕县呈现一派“禾穗登场各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路边杨柳吐青翠,满县尽闻读书声”的繁荣景象。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明代学家、戏剧家汤显祖路过滕县,目睹他安居陋室、相茶淡饭、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感动异常,写了《过河间题壁留示赵仲一》诗:“九河已成陆,卑栖犹问津。道心能似此,沧海已生尘。”汤显祖在《赵子<瞑眩>录序》中记载,滕县经过赵邦清苦心经营,“积金乃至羡赢三千,谷余六万,”官道上的杨柳“数万株”。“所至桑荫常满,城壕畔乃有莲荷鱼塘,若南方;亭隧尽斥,垣树表列,宾舍有序,学士诵歌,市贾无饰;男女廉员,休休于于,河洛之间,慕然一善国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安南国使者前来中国进贡,路过滕县到县衙访问,不见知县,问及衙役,才知县令教民种田去了。冯克宽到达京城后,万历皇帝询问,你在我国访问46县,官吏政绩如?冯回答,“自入中国界,所到州县,未有如赵邦清之清,一尘不染者。”遂赋以“清、清、清”三大个大字。皇帝大喜,即刻诏宣赵邦清进京。圣旨到达滕县,百姓再三挽留,难以起程。皇帝遂下第二道圣旨,催他起程,违者问罪。老百姓聚集几千人,携带粮秣、盘费护送。赵邦清谒见皇帝后任吏部验封司主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晋升为吏部稽勋司郎中,廉洁自律,拒绝贿赂,严惩贪官,政绩卓着。他的上司吏部尚书戴、文选郎申邓祚、验封郎中侯执躬三人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舞弊受贿,依仗权势,排除异已,人称“三恶”。群臣畏惧,敢怒不敢言。赵邦清嫉恶如仇,铮铮铁骨,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多次上书参劾,历数他们的恶行,使“三恶”罢官查办。邦清入仕10年,誉满齐鲁,名传天下。遭到权奸佞臣的妒忌陷害,顺天府推官对邦清素怀不满,捏造他诋毁当权宰相沈蛟门,引起沈的忌恨。沈遂利用职权在皇帝面前极力中伤。万历三十年(1602年)四月,赵邦清被贬官三级,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因南北党事之争,又被削职归里。

邦清归里后,清囊无余,负债累累。躬耕自养,奉伺老母,清贫度日,自号“草帽山人”。他动员乡亲在道旁院落和村庄广植桑枣、桃杏、杨柳,几年间于家庄便绿树成荫,桃红柳绿。赵邦清的无辜遭遇引起京师朝野公愤,强烈呼吁朝廷平反冤案,让他重归仕途。天二年(1622年),赵邦清复出,奉诏任遵义监军参议。这年七月,贵州水西同知屠崇明反叛,邦清奉命率军征讨途中,身染瘴岚之气,病逝于军中,终年64岁。邦清去世后,朝廷赐谥“光禄侍卿”,其子赵崇贤授河南彰德通判。赵帮清一生多有着述,计有《鹤唳草》、《瞑眩录》、《梦遇仙记》、《游艺海纳集》等,大多散佚,仅存《神相记》一篇。

邦清一世英名,为人敬仰,滕县为他建造“生祠”。去世后皇上颁旨在正宁县城罗川为他建立清官坊、天官坊,为其母建造恩宠坊,上雕“孤清震世”、“清风劲节”等。这三座石牌坊各高约10米,宽约20米,全以红砂岩凿磨镶砌而成,通体雕梁彩绘,布满人物、飞禽、山水、云烟、树木、花卉等浮雕图案。大幅匾额分左、中、右三品,上、中、下三层高悬。正中最高处是皇帝御书“赠山东滕县赵乾所”的楷书手迹。196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三座石碑坊横跨大街,匀称整齐地摆布在罗川古城的一条轴线上,庄严肃穆,雄威壮观,为当地一大胜景。

标签: 故事明代清官

更多文章

  • 大明朝能免于灭亡的三大绝佳时机,只可惜崇祯皇帝没有珍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大,崇祯,明朝

    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政权当属明朝,它也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明朝曾经扬威海外,威震东亚,南下西洋、北伐蒙古、东逐日本、西平乌斯藏,世界上60%的白银都流向了我国,但这般强盛的大明朝却亡了。崇祯皇帝可以说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皇帝,勤恳爱民,不近女色,个人生活也十分俭朴。崇祯在位

  • 汤显祖简介:“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汤显祖,简介,莎士比亚

    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只知道他的文学成就,而实际上他的人格也值得我们敬仰。在张居正当权的时候,发生了一

  • 第12章 经验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经验教训

    从明朝建国到嘉靖年间,特别是明嘉靖年间,日本是一个诸侯纷争,政治不统一,经济远较中国落后的小国,倭寇是没有严格组织的、分散的、以劫掠为目的的一伙亡命之徒。而明朝是一个经济较发达,有统一政权的大国,军事上有统一的指挥,可以协同作战对敌。但是明即使倾全国之力,终不能阻止倭寇的入侵,留给了我们后人诸多经验

  • 明代秘史:张居正功高震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居正,明代,秘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进士,这位来自湖广江陵的年轻进士,志得意满,从此就踏上了官宦之途。开始,他在翰林院任编修。当时严嵩任首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张居正满腔热情投身于仕途,但当他逐步了解了政治的黑暗时,又显得忧郁悲观起来。在翰林院当了七年编修,他感到颇为乏味,因为他徒有

  • 叶宗留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叶宗留,简介

    明朝初年,金银等矿皆属官矿,由国家经营,严禁民间开采。明中叶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普遍使用白银,朝廷更屡下禁令,封禁矿区,加重“盗矿”处罚,以达到严格控制矿源的目的。但明中叶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农民处境急剧变化,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深山,从事开矿,以图温饱

  • 倡导廉洁朴实的社会时尚,力矫奢靡堕落与腐烂的元朝遗风,移风易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奢靡,移风易俗,遗风

    大明是在元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当时的帝国上下还弥漫着元末遗留下来的奢靡、堕落和腐烂的社会风气,生活在那个时空里的人们往往会习以为常,即使是“天生圣人”朱元璋似乎也不例外。譬如说嫖娼,本是件说不出口或言绝非能登大雅之堂的事情,民间一直流传朱元璋年轻时曾嫖过娼,还与沐英他妈私

  • 明朝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编年史

    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时期:公元1368年:戊申,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建立,元顺帝逃往塞北,建立了史称“北元”的政权,继续与明王朝对峙。洪武太祖(朱元璋,1328-1398)即位公元1369年:己酉,洪武二年倭寇侵山东沿岸,倭

  • 怎么评价魏忠贤?阉党魏忠贤乱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评价,阉党,魏忠贤

    魏忠贤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了48年皇帝的神宗终于入土为安了,时年58岁,留给他子孙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明朝。八月一日,神宗长子朱常洛即位,改年号为泰昌,是为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在正直大臣的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拯救万历末年弊政的改革:例如填补官缺,发库银犒赏军士,罢免矿监税使,拨乱反正等等。

  • 三、国力渐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国力

    英宗经的皇位失而复得之后,虽然杀害了忠良于谦,但总体上政治比起原来要清明得多,他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稳步发展,英宗不像以前那样任性胡闹,政事处理比较得当。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文帝之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并且废除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的陋习。天顺八年正月

  • 明代秘史:抗倭名将戚继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名将,明代,秘史

    明中期名将戚将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东牟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世登州卫指挥佥事。明代兵制,朝廷设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地方军事衙门,由都指挥使任最高长官,分统各地卫所。卫所是地方驻军,大抵五千六百人为一卫,有指挥、指挥佥事等武职统领,下分若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