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吴三桂真的投降了吗?吴三桂投降清廷之谜

历史上吴三桂真的投降了吗?吴三桂投降清廷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79 更新时间:2023/12/30 23:08:54

吴三桂,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传说金殿中的铜像是按照吴三桂的面相做的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

据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明朝统治下的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在增援途中闻讯后,仓皇逃回山海关。李白成亲率大军开赴山海关,想以武力逼降吴三桂,吴三桂非常吴三桂画像害怕,便向清朝求援。当李、吴两军在山海关前展开血战之时,清朝的精骑突然杀出,农民军毫无防备,惨败而归,从此一蹶不振。由于史书中的种种记载,史学界一直瞩目吴三桂引清军人关镇压农民起义这一事件,人们一直认为吴三桂此举便是投降了清朝。但近年有人认为,吴三桂引清军人关并不是表明他投降了清朝,并提出了种种证据。

第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视吴三桂为降将,比如清摄政王多尔衮就把吴三桂作为部下来驱使,“命三桂兵各白布系肩为号”,“命三桂军先锋”,又“命吴三桂以步骑二万前驱追贼”。清廷为了奖励吴三桂在战争中的功劳,还“授三桂平西王勒印”。后来清帝剥除吴三桂爵位时,也把他称为降将:“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未投降,授之军旅。”在清朝廷的眼中,吴三桂就是一个降将。

第二,吴三桂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他已真心降清。吴三桂打着为明王朝复仇的旗号引清入关,但是在南明政权的福王多次派人拉拢吴三桂时,吴三桂却断然拒绝。如当福王的侍郎左懋第“谒三桂,出银币且致福藩意”时,吴三桂说“时势如此,我何敢受赐,唯有闭门束甲以俟后命耳”。除了福王之外,还有几任南明君主,吴三桂都不曾表示要协同反清复明。与此相反,他竟然亲自出兵缅甸追杀南明永历帝。可以看出,不管当初引清兵人关时吴三桂是怎么想的,在清兵人关后,他就投降了清朝,此时,他已经不敢违抗清廷的命令,更不敢有任何反清复明的想法了。为了向清王朝表示他的忠心,他“破流贼,定陕、定川、定滇,取南明王于缅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俨然成为清廷平定天下的一把利刃。

不过也有学者对吴三桂“降清”提出疑义,认为在北京失守后,形成了三股较强的政治势力并存的局面,即吴三桂、农民军、清王朝。而夹在这两股势力中间的吴三桂势力最弱,因此他能走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抗清,要么镇压农民军,考虑到其父亲被农民军扣押、爱妾受辱,为报此仇,吴三桂选择了联合清朝的道路,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投降清朝。主要理由有如下五点:

一是,吴三桂一贯抗清的态度决定了他不会轻易降清。在任辽东宁远总兵期间,吴三桂曾多次参加抗清斗争,甚至在明清松锦战役后,明军明显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他的态度仍很坚决。吴三桂对明朝降清的劝降函都“答书不从”。

二是,多尔衮在山海关战后加强了对吴三桂的控制可以证明吴三桂未降。史载,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胜利的当天,玩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处,即山海关弄权术,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又将1万步兵交给吴三桂。这说明吴三桂受到了多尔衮的拉拢和控制。

三是,山海关战后发表的檄文证明其未降。清军与吴三桂乘胜追击,吴三桂提出了“周命未改,汉德可恩”、“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的口号,如吴三桂已降,也不会发布这样的檄文,清廷也不会允许他这样做。

四是,山海关一役后,在攻陷北京前后吴三桂欲立朱明太子的行动证明其未降。李白成败退永平,吴三桂提出“约自成回军,速离京城,吾将奉太子即位”,又“传帖至今,言义兵不日人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可是“多尔衮命其西行追贼”的策略打乱了吴三桂的如意算盘。吴三桂因其势力太弱,只得听从了多尔衮。

五是,暗中积蓄实力以反清复明也可证明吴三桂未降。他一边广招贤才,暗布党羽,“阴养天下骁健,收忍荆楚奇才”,一边厉兵秣马,为将来的战争“殖货财”。他之所以没有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是因为清政治统治的日渐强大使“反清复明”的旗帜没有了号召力。

以上对吴三桂是否降清这一历史问题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但真正的事实,只能等待史学家进一步研究了。

标签: 之谜历史上清廷

更多文章

  • 明代清官赵邦清当官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故事,明代,清官

    在正宁古县城罗川镇,至今仍耸立着三座雄伟的石牌坊,它就是为纪念明代清官赵邦清而建立的。赵邦清(15581622),字仲一,号乾所,明代真宁(今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出生农家,母亲高氏,秉性刚毅,教子甚严。邦清6岁,母亲即督促他苦读,寒冬腊月,夜夜伴二更方休。15岁入学堂,后辗转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

  • 大明朝能免于灭亡的三大绝佳时机,只可惜崇祯皇帝没有珍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大,崇祯,明朝

    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政权当属明朝,它也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明朝曾经扬威海外,威震东亚,南下西洋、北伐蒙古、东逐日本、西平乌斯藏,世界上60%的白银都流向了我国,但这般强盛的大明朝却亡了。崇祯皇帝可以说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皇帝,勤恳爱民,不近女色,个人生活也十分俭朴。崇祯在位

  • 汤显祖简介:“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汤显祖,简介,莎士比亚

    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只知道他的文学成就,而实际上他的人格也值得我们敬仰。在张居正当权的时候,发生了一

  • 第12章 经验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经验教训

    从明朝建国到嘉靖年间,特别是明嘉靖年间,日本是一个诸侯纷争,政治不统一,经济远较中国落后的小国,倭寇是没有严格组织的、分散的、以劫掠为目的的一伙亡命之徒。而明朝是一个经济较发达,有统一政权的大国,军事上有统一的指挥,可以协同作战对敌。但是明即使倾全国之力,终不能阻止倭寇的入侵,留给了我们后人诸多经验

  • 明代秘史:张居正功高震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居正,明代,秘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进士,这位来自湖广江陵的年轻进士,志得意满,从此就踏上了官宦之途。开始,他在翰林院任编修。当时严嵩任首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张居正满腔热情投身于仕途,但当他逐步了解了政治的黑暗时,又显得忧郁悲观起来。在翰林院当了七年编修,他感到颇为乏味,因为他徒有

  • 叶宗留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叶宗留,简介

    明朝初年,金银等矿皆属官矿,由国家经营,严禁民间开采。明中叶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普遍使用白银,朝廷更屡下禁令,封禁矿区,加重“盗矿”处罚,以达到严格控制矿源的目的。但明中叶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农民处境急剧变化,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深山,从事开矿,以图温饱

  • 倡导廉洁朴实的社会时尚,力矫奢靡堕落与腐烂的元朝遗风,移风易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奢靡,移风易俗,遗风

    大明是在元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当时的帝国上下还弥漫着元末遗留下来的奢靡、堕落和腐烂的社会风气,生活在那个时空里的人们往往会习以为常,即使是“天生圣人”朱元璋似乎也不例外。譬如说嫖娼,本是件说不出口或言绝非能登大雅之堂的事情,民间一直流传朱元璋年轻时曾嫖过娼,还与沐英他妈私

  • 明朝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编年史

    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时期:公元1368年:戊申,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建立,元顺帝逃往塞北,建立了史称“北元”的政权,继续与明王朝对峙。洪武太祖(朱元璋,1328-1398)即位公元1369年:己酉,洪武二年倭寇侵山东沿岸,倭

  • 怎么评价魏忠贤?阉党魏忠贤乱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评价,阉党,魏忠贤

    魏忠贤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了48年皇帝的神宗终于入土为安了,时年58岁,留给他子孙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明朝。八月一日,神宗长子朱常洛即位,改年号为泰昌,是为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在正直大臣的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拯救万历末年弊政的改革:例如填补官缺,发库银犒赏军士,罢免矿监税使,拨乱反正等等。

  • 三、国力渐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国力

    英宗经的皇位失而复得之后,虽然杀害了忠良于谦,但总体上政治比起原来要清明得多,他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稳步发展,英宗不像以前那样任性胡闹,政事处理比较得当。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文帝之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并且废除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的陋习。天顺八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