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孝陵的规制与建筑布局

明孝陵的规制与建筑布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094 更新时间:2024/1/10 11:43:18

近百年前专门研究过明孝陵的王焕镳先生对于明孝陵的规制有着这样的论述:“孝陵之制,以事在革除,不详于《实录》《会典》。焦竑《国史·经籍志》所载之《孝陵纪略》(此书或记太祖事,未必定指陵寝)、顾炎武之《孝陵图》今皆未见,不知尚在天壤否?南丰梁份撰《帝陵图说》四卷,备载天寿山十三陵制度;而《钟山图说》《孝陵图说》但有目无书,殆未录也。”

上述中的“革除”是指明成祖朱棣篡位后干的一件荒诞事,他居然信口雌黄地将建文帝当政的四年从大明帝国历史上永远地革除,颇似“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待“地富反坏右”分子一般,要永远“打倒”,且踏上一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朱棣更狠,要将自己的皇帝侄儿永久地革除掉,只当这个人没存在过。那么对于建文朝的历史档案之类,他也进行了“革除”式的处理。完成于建文时期的孝陵规制之原始记载就此消失于世。而《明实录》《大明会典》却又记载不详,其他的明代文史资料也有相同的“缺陷”,看来要想从文献中寻找出完整的明孝陵规制已是不太可能了。文献之路走不通,就看实物呗,不是建造了明孝陵么?有实物在呀!可惜的是,这座历经500年风雨的明清第一帝陵在100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中给毁了。为了对付南京城内外的太平军,咸丰三年,清钦差大臣、提督向荣帅师驻“军孝陵卫,是谓江南大营”。由此,明孝陵成了清军与太平军交火的战场,陵园地面建筑几乎破坏殆尽。

现根据明孝陵考古到的建筑遗址,参照相关的文献记载,对明孝陵建筑规制概述如下:

◎明孝陵陵园前面的建筑布局:孝陵卫、牧马千户所、下马坊与“三碑”

明孝陵东起孝陵卫,西抵京城城墙边,南自卫岗下马坊,北到独龙阜,四周都筑有高大的围墙,人称“皇墙”,合起来有45里长。陵园内享殿、楼阁,巍峨壮丽,连宇栉比。但就是老百姓不能靠近,更没有机会进去看看,只有高官才有资格进去拜谒。大明朝廷在此专门设立了神宫监,由太监负责定期的祭祀与维修;在孝陵的外面还专门设立一个军事机构孝陵卫,来保卫孝陵的安全,就守陵的军户而言,最多时要达到10000多户,最少也有5700户。孝陵卫卫戍总部所在地就是今天南京东郊的孝陵卫。尽管孝陵卫的军队机构设施早已不在了,但孝陵卫这个地名一直在使用。

孝陵内除了建有陵园建筑外,还曾种植松树万棵,养鹿数千头,每只鹿的颈部都挂有一银牌,严禁人们捕猎。为此,明廷在孝陵卫特设牧马千户所,专门找了“千里草”姓董的世袭千户,负责保护陵区之鹿。明代文人董谷记载道:“高皇帝初作孝陵于钟山之阳,因山多鹿,禁人捕猎,而设孝陵卫于山下,特置牧马千户所,盖取义鹿马欲其蕃息耳。所既置矣,尚虚典守之职。他日因微行至陵所,归途遇雨,偶于民家门屋下憩焉。问其何姓,曰:‘董氏也。圣意遂注,曰:‘千里草,马所宜也。即拜其人为千户,以典斯牧。至今子孙世掌所印,不得而易。墙门每坏,官府辄为之修云。”

由孝陵卫与牧马千户所向西一二十米处就是明孝陵的入口处下马坊。下马坊位于今天南京农业大学对面,它的东边有一块刻有“神烈山”字样的大石碑,那是明中期嘉靖帝将紫金山改为“神烈山”而立的。神烈山碑附近有个“禁约碑”,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下令所立,当时朝廷户部给石价4000金,“石出宜兴山中,实700金”。“禁约”就是要严格保护孝陵龙脉,让大明帝国的祖先明太祖在天之灵庇佑朱家王朝长治久安。但这个碑立了不到三年,崇祯帝就在北京的景山上吊自尽了。看来江山社稷的安危不是已经死了的祖先所能保佑得了的。下马坊处第3个“碑”,即俗称的“下马碑”,碑面上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与明皇陵的规制相同:“凡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即凡经过或前来谒陵的人不论你多高的官位都要在百步之外开始下马步行,以示对高皇帝的敬重;要是有人自我感觉良好,不下马,就按《大明律》中的“大不敬”罪论处,那可是“十恶”中的重罪之一,要掉脑袋的。

◎明孝陵建筑引导部分神道及其神道上的建筑:大金门、四方城、御河桥、12对石像、1对石望柱、翁仲路、2对文臣石像、2对武将石像、棂星门自入下马坊起,算是真正步入了明孝陵陵园区,向西步行一里左右就能到达陵区的第一道正面大门,人称大金门。名叫大金门,其实原本是一座上覆琉璃黄瓦的重楼式建筑,下有石造须弥座,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华丽又庄严。但大金门在后来的历史战火中被破坏了,现在只有三道拱门门洞凄凄而立。

穿过大金门北行,前头就是“四方城”。四方城原名碑亭,因亭中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而得名。亭的四周四个方向各开一券门,亭顶原有黄色琉璃瓦覆盖,但后来被毁了。现在只剩下四壁门洞,形如四方城垣,故而老百姓将它俗称为“四方城”。如今四方城内依然屹立着那块高大的石碑,石碑底下是螭首龟趺,其正面是朱棣为他的“父亲”朱元璋撰写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背面为碑文正文,是永乐皇帝对父皇一生丰功伟业的记述。四方城里的这块石碑尽管是相当大了,但在附近的阳山山上还有比这更大的碑材,据说明成祖朱棣曾想以此做“神功圣德碑”的,但因为它实在太大,无法移动,只得改用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这块石碑。

过了碑亭向西北方向前行即为御河桥。自御河桥开始,便是孝陵的神道。不过现在人们却不这样喊它,而是呼之为石象路。因为石象路的两侧有石狮、石獬豸、石骆驼、石象、石麒麟、石马,这6种石兽各两对,“每种有四,皆两立两蹲,东西相向,森然若卤簿焉”。一共12对24尊。

大象生活于热带,象征大明帝国统治疆域之广;麒麟为仁兽,是麟、凤、龟、龙“四灵”之首,歌颂皇帝朱元璋为“仁义之君”,这当然是吹嘘了;同时也是祈求吉祥;狮为兽中之王,展示朱元璋帝王的威严;獬豸是古代传说中能分辨是非曲直的神兽,象征公平执法;骆驼生活于沙漠,也是象征大明疆域的广阔;马是皇帝征战的坐骑,表明大明帝国武功昌盛。栩栩如生的石兽,给明孝陵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走过12对石兽,来到石象路的尽头,展现在眼前的是1对用汉白玉雕成的石望柱,有人称之为“华表”,其“雕镂云龙文”。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北京“天寿山陵有擎天柱四、石望柱二。孝陵有石望柱,似不容无擎天柱,而诸家都未之及,或清初已毁也”。

自石望柱开始孝陵神道突然转为南北走向,这是明孝陵不同于以往唐宋时代皇陵直线排列的规制。至于为什么要在这叫做孙陵岗亦称梅花山的地方突然打弯转向?明代文人的笔记记载似乎做了解释:“孝陵城西门内有吴孙权墓,筑城者奏欲去之。诏曰:‘孙权亦好汉子,留为门主。遂止。”“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孙陵岗亦称梅花山(因山上遍植梅花而得名),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是三国时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与他夫人的墓葬地,故名。按照中国古代帝王陵寝规制,朱元璋将他的墓址选在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那么建设其神道就必须要劈开孙陵岗。据说当年负责明孝陵工程建设的中军都督佥事李新还曾向朱元璋专门请示过,要不要劈开孙陵岗?朱元璋回答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为我守门吧!”但事实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将在下文再作论述。

由孙陵岗开始往北即翁仲路,翁仲路上有2对“介胄执金吾”的武将翁仲。翁仲为秦朝的武将战神,在这里代表的是大明军事武力;翁仲边上是2对手捧朝笏的文臣。文臣武将石像高达四五丈,“若祗肃而候灵辂者”,彰显大明天子朱元璋的尊贵地位。

由翁仲路走到“黄绿琉璃,甓甃如屏”的棂星门(据《长陵图说》而论,现只有遗址),过御河桥(亦称“金水桥”,其原有5座并列石板桥,现仅存3座,桥下之水也称御河,西注前湖),就来到了甬道,甬道长200米,走到头就是孝陵正门,人称“文武方门”,由此门左右分开向北以红墙围拢,将整个独龙阜围住,孝陵殿、明楼、宝城等孝陵的主要建筑都被建造在这里头。

标签: 布局建筑规制

更多文章

  • 严厉打击勾取逃军中的官吏害民行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严厉,军中,官吏

    开展清除形形色色的“积年害民官吏”运动因为朱元璋开国时对军民户籍进行分立,而军队中的士兵地位低,待遇差,几乎成了军官的奴隶。因此有些胆大一点的军士逮住机会就逃跑,由此一来逃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〇严厉打击勾取逃军中的官吏害民行为对此,明政府一方面加紧追捕逃军,另一方面从逃军的原

  • 如何评价明末官员薛国观?薛国观是怎么当上内阁首辅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内阁,明末,是怎么

    薛国观是明朝末年官员,在内阁首辅温体仁离职之后,被崇祯帝作为温体仁的继任者重用,担任入阁辅政。虽然受崇祯帝重用,但实际上薛国观是阉党余孽,在明熹宗一朝之时,加入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并且还是里面重要成员,曾经多次直接陷害排挤走东林党官员。被后人评价,说他是最讨厌东林党人的官员。后人都知道,魏忠贤在明熹

  • 正德:豹房那些事,豹房是怎么声名狼藉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声名狼藉,是怎么,正德

    我要在白天忙过之后尽情放纵一下自己,我要在豹房跟术士学房中术,跟美人做爱,和喇嘛诵经,看胡姬跳肚皮舞,与军官们饮酒狂欢……我忙着呢!至于朝廷上文臣和宦官们的矛盾冲突,则由他们去,我懒得理会。外面传说豹房里终日声色犬马,我只一味沉溺玩乐,教坊乐工不胜其苦,累得不行。我有那么

  • 刘瑾的“好榜样”——权势威震朝野的宦官王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好榜样,宦官,朝野

    刘瑾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姓谈,生于兴平(今陕西兴平县),自幼净身,做了镇守太监刘顺的义子,因此改姓刘。明英宗天顺(1457―1464)初年刘瑾入宫。虽然后人找不到记述这位小太监生活的史料,但我们可以猜想,那时的他是多么卑微、多么战战兢兢。不过,低眉垂眼的刘瑾有一个好榜样,即英宗正统年间(1436―1

  • 明朝袁凯生平简介,他是怎么从朱元璋手下逃过一劫安度晚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他是,明朝,晚年

    袁凯字景文,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陶宅)人,元朝末年当过小小的府吏,博学有才,写得一手好诗。一次在浙南名士杨维桢座上,有人展示一首《白燕》诗,杨对诗中“珠帘十二”、“玉剪一双”等句十分赞赏,袁凯却说,“诗虽佳,未尽体物之妙”,然后呈上自己的《白燕》诗。读到“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仍未归”等句,“

  • 常熟农民陈寿六捆绑县吏顾英到南京告御状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农民,南京,常熟

    朱元璋的“最高指示”发出后不久,在京城南京东面四百里左右的常熟就出现了这么一出历史上从没有上演过的“好戏”:常熟有个叫陈寿六的农民带领了自己的弟弟和外甥,一共3个人,将“害民甚众”的常熟县吏顾英捆绑起来,并把他带到了南京,向洪武

  • 600年的疑案:苏松重赋是朱元璋政治报复江南人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江南,疑案

    我们不妨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看看苏松地区重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先来说说政治原因。历史上很多学者认为,苏松地区之所以重赋,就是因为朱元璋实在太恨苏州地区老百姓对张士诚的念念不忘,恨他们不识时务,由此就加重该地区的赋税,实施报复。其中还有一段传闻,说苏州被攻陷以后,苏州居民被迁到南京来。有一位苏州老太

  • 明朝“公务员”等级与工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公务员,工资,明朝

    〇“公务员”等级工资配套化吃有标准化的规制,那么大明“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呢?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就为他们制定等级工资制(当时称俸禄制),洪武十三年二月大明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俸钞之制,并勒于石。“其制以岁计,正一品禄米千石,从一品九百石;正

  • 明代葡萄牙侵占澳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代,澳门,葡萄牙

    西方地理大发现后,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殖民。1498年,达·伽马开辟出绕非洲好望角越印度洋而直抵东方的航路,使葡萄牙殖民者最先涌入东方。16世纪初,葡萄牙人灭亡了位于马来半岛的马六甲,该国系受中国册封的藩属,明政府称之为“满剌加”,并以此为跳板

  • 开国难度最大的三位皇帝,朱元璋排第三,第一位内外交困,并非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内外交困,朱元璋,皇帝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期间诞生了很多王朝,并且开创者也均是千古名帝。在民间流传的通俗小说中,这些个开国皇帝的出生基本会带有神话般的色彩。在古代中国,地方氏族力量强大,皇帝往往都是地主阶层的代表,地方氏族维持的社会秩序不容易撼动。因此每次的改朝换代都需要一个理由,而自己化身苍天之子成为这些大帝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