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文臣气节的代表

明代文臣气节的代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926 更新时间:2024/1/4 12:38:24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以太祖皇太孙的身份即位,“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①,建文帝对此感到十分忧心,近臣黄子澄劝说建文帝早日削藩,以免数世之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周王首当其冲被迅速贬为庶人、迁居云南。随后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诸王相继被削,最后轮到了手握重兵、素有大志且在灭元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燕王朱棣,并非等闲之辈的朱棣于是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发起了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燕王的部队迅速席卷了半壁江山,面对着城池的相继沦陷以至于最后攻破皇城的剧变,誓死抵抗还是举手投降,忠于旧主还是迎附新君,昔日高呼忠国忠君的的文臣武将们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诚然,此间有不少殉国的武将,但是“时武臣无一人不归附者。”②如蒋玉、邓亨一般弃甲归降者更是不胜枚举。相比之下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誓死效忠旧主的文臣则谱写了一章章可歌可泣的诗篇。

在诸多建文遗臣中,令人最为叹服的当属方孝孺。朱棣攻破宫门,建文帝逊去,随即征召方孝孺意欲重用,但方孝孺却“号恸阙下”表示反抗。成祖对其软硬皆施:命廖镛、廖铭说服他,被斥骂回来;朱棣又以周公辅佐成王的典故自比借以向其表明即位的合法性,也被方孝孺驳得体无完肤。群臣举荐方孝孺草拟开国诏书,孝孺叹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面临着灭九族的威胁,仍掷地有声的说出:“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果然对他施行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诛十族”的惩罚,“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乃尽杀之。”其弟方孝友也是一位义士,临死前口占一诗劝慰方孝孺:“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年后,旅魂依旧到家山。”方孝孺的妻子儿女也都先后殉国。在这次灾难中屠戮致死的共873人,其他受牵连的人不计其数。最后朱棣将方孝孺腰斩于聚宝门外,义士临死前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此时在方孝孺眼中只有建文帝是自己的君主,眼前的朱棣只是一个弑君篡位、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朱棣即便用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改变他在方孝孺心中的定位,而这一关键问题的无法改变也决定了他最后的无果而终。在朱棣的威逼利诱下,在儒家忠君思想的指导下,方孝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利益”已经完全不在方孝孺的考虑范围内,他的意识中只有臣子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和不能改变的衷心,“殉君兮抑又何求?”为国殉难、为君献身,只要能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还有什么所求呢,忠君思想的至上性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建文遗臣也都在建文殉国后表现出正直的骨气和不屈的节操。比如兵部尚书铁铉,他被捕后正言不屈,被惨遭割耳鼻、自食其肉的酷刑,毅然厉声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至死,尤喃喃骂不绝。死后,其尸体在油锅中无论外力怎样左右始终背对朱棣,足见其铁骨铮铮。

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被绑送至朝堂,因出言不逊而被割舌。面对着朱棣意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的辩解,捡起自己的舌头在地上大书“成王安在”四字。最后被杀害,宗族之人或被弃市或被抄没戍边达数百人,坚定的人格、正直的风骨,在面对朱棣的狡辩和粉饰时,没有趋炎附势的迎合,没有违背意志的赞美,这是由文臣特有的节操决定的。

苏州知府姚善也是一位仁义之士。黄子澄相约与之共同外出募兵,姚善回答:“公朝臣,可四往号召图复兴,善职守土,义当与城存亡。”当朱棣诘问姚善:“若一郡守,乃敢举兵抗我耶?”时,姚善厉声道:“臣各为其主耳。”③通过姚善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两点,首先是文臣的责任意识,外出募兵的安全性要远远高于固守一个即将沦陷的城池,但是姚善认定了自己“守土”的使命义无反顾的放弃了外出求存的机会。同时,一句“各为其主”也充分体现了文臣思想的单纯性,置生死名利于度外只为恪守仁义道德。

在靖难之役中以死殉国的文臣远不止以上四人,名垂史册的还有陈迪,黄魁,卓敬、郭任,巨敬等等,不胜枚举。

我们不得不惊讶于昔日被武将嘲讽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们在面对着如此血腥的虐待时所表现出的勇猛与无畏,酷刑在他们身上完全没有了震慑的作用,因为他们知道那只是肉体上的残缺和折磨,心灵的满足和人格的完整要远远高于这些;株连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文臣看来君主是至上的;他们并没有将亲人为自己的死作为亏欠,因为为国为君而死在他们心中是一种无上的荣光。

注释:

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削夺诸藩》(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225页.

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273页.

③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难》(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296页.

参考文献: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者简介:于蕾蕾(1987.8-),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历史学硕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标签: 代表明代气节

更多文章

  • 王美人王娡如何做到抛夫弃女入宫成皇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入宫,皇后,美人

    历史上,汉景帝刘启是第一个开创废皇后先例的皇帝。他把皇后的位置转给了再嫁夫人王美人王娡。一个抛弃丈夫女儿再嫁、被称为“二婚头”的平民女子,能取得皇帝的欢心,专宠后宫,已是不容易,她竟还能击败后宫所有的对手,一步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王娡的发迹,除了她个人的智慧与手段之外,也同汉景帝的个人性格,以及汉初

  •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皇帝两次登基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两次,之谜,皇帝

    帝王档案朱祁镇:1436年-1449年在位,宣宗朱瞻基长子,性格昏庸而软弱。两次登基,共在位22年,期间被太监乱政误国,导致土木之变;虽励精图治已晚,无甚功绩,却开了明王朝宠信宦官之首。病死,终年38岁,死后葬于裕陵(今北京昌平十三陵)。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被俘皇帝

  • 明代清官故事之况钟——《明史》卷一六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代,明史,清官

    一段《十五贯》的戏剧故事,使况钟成为妇孺皆知的清官。而历史上的况钟,也并不亚于戏剧中的况钟,他出身吏员,深知官场的积弊,为官后奖善惩恶,被百姓奉之若神。他任苏州知府十二年,“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他死后,苏州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祭礼。况钟任职苏州时,正值宣

  •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朱元璋也曾很感兴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也曾,感兴趣,神龙见首不见尾

    张三丰一生的事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所有后世人的心中,越来越觉得神秘难测。所以有关张三丰的传说也是非常之多。张三丰最后卒于何时,也无法考证,甚至有人相信张三丰一直活着,他长生不老,始终逗留人间。张三丰,这个名字在今天依然知名度极高,不但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塑造过他性格慈祥和蔼,武功深不可测的形象,让人

  • 夺门之变:一朝见天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之变,天日

    身陷土木堡元朝灭亡后,蒙古的漠北势力分裂成瓦剌和鞑靼两部。不久瓦剌归附明朝,其首领脱欢受封顺宁王。到英宗时,脱欢之子也先已统一了漠北蒙古,瓦剌势力盛极一时。为骗取明朝物品,名义上称臣的瓦剌经常以朝贡的方式来明朝索领赏赐。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派人向明朝贡马,把派来的2000人谎报为3000人。

  • 第三讲 谋国与谋家:明帝国276年之怪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帝国,怪现象,第三讲

    “国”与“家”,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有人为谋国而牺牲个人利益,有人为谋家而牺牲民族大义。家国不分的旧毛病中国古代,国与家在政治场中是很难区分的。尤其对于身处政坛高层的人而言,国就是家,而这个“家”,就是帝王之家。可

  • 杨继盛斗严嵩的故事:历数严嵩十大罪状 昏庸明世宗为何不杀严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十大,昏庸,罪状

    严嵩明世宗即位后,看到明朝逐渐衰落,一开始,还在政治上进行了改良,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对宦官的权力加以限制,但都没有多大效果。后来明世宗竟迷信道教,在宫内设置仙坛,也就没有心思料理朝政了。大学士严嵩因为祭神文书写得好,获取世宗的好感,很快被提拔为内阁首辅(即宰相)。严嵩当了首辅后,除了对世宗进

  • 胡大海等攻占处州,浙东地区基本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地区,基本,浙东

    衢州被攻下后,浙东南部就剩下一个处州了(方国珍势力范围除外)。对于处州的军事进攻准备早在朱元璋亲临婺州时就已经开始进行,当时派了耿再成进驻处州北部的缙云黄龙山,谋取处州。元朝处州守将石抹宜孙看到这样的军事架势,也开始了以防御为主旨的军事布防,派遣元帅叶琛屯兵桃花岭,参谋林彬祖屯兵葛渡,镇抚陈仲真、照

  • 明朝最奇葩贪官薛国观,主动找上了纪检部门,还嫌纪检部门不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上了,明朝,部门

    做为贪官,要是见到纪检部门,肯定要低头藏肩,顺着墙脚开溜啊。可是,有这么一位大贪官,竟然主动找上了纪检部门,还嫌纪检部门不作为。谁这么不开眼呢?明朝内阁首辅薛国观。薛国观是陕西西安府韩城县人,话说这位仁兄也不是什么好人,当年就跟着魏忠贤混。崇祯皇帝上台后,开始清除魏党。一看自己要倒霉,薛国观也挺聪明

  • 有关于谈迁的传记有哪些 谈迁在作书时遇到什么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记,困难,有哪些

    人物传记《清史稿·谈迁传》谈迁,字孺木,原名以训,海宁人。初立,以中书荐,召入史馆,皆辞,曰:“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几,归里。迁肆力经史百家言,尤注心于明朝典故。尝谓:“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