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自任司礼监太监后,手中已有相当大的权力,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实现窃取朝中大权的目的,他便在武宗身上,狠下功夫。一方面迎合武宗骄奢淫逸的追求,修建太素殿、天鹅房船坞;又建一座多层的宫殿,勾连栉比,两厢设有密室,名曰豹房,武宗称它为新宅。又伙同党羽,挑选十二名容貌艳丽、能歌善舞的色目女子,送入豹房,供武宗玩乐。武宗玩上瘾来,嫌十二个太少,又降旨在京城公侯等大官僚家的色目女子中,挑选艳丽的送入豹房。此外,他们还让教坊司每天选送能歌善舞的乐工,到豹房歌舞唱戏。并且从各地挑选优伶进京侍召,日以百计。武宗在豹房里,纵情淫乐,昼夜不休。这样,既满足了武宗淫荡的欲望,也达到了刘瑾操纵皇帝的险恶用心。
另一方面是,刘瑾选择武宗豹房淫乐在兴头的时机,前来奏事,故意拿出一大堆的奏章和公文,请武宗批答。武宗沉醉于狂欢之中,哪有心思去批答奏章,索性发一通脾气,说:“朕要你们干什么?什么事都来找朕。”或则挥手示意,令其退下。这样几次之后,刘瑾完全摸透了武宗的心思,于是,遇事便不再来面奏,擅自决断,代替皇帝批答奏章。昏庸的武宗不仅不认为这是刘瑾窃权,总揽朝政,反而认为他很会处事,对他倍加宠爱。殊不知,诡计多端的刘瑾,正是通过这种极其狡猾的手段,轻而易举地窃取了国家的最高的权力。
朝中官员见皇帝一天到晚在豹房淫乐,不临朝理政,什么事情都由刘瑾替他裁决,于是只好向刘瑾汇报请示。在刘瑾家门口,每天都有一些官员等候接见。这时,所有来自各地的奏章,都必须先用红帖(红本)呈送刘瑾阅视,然后再用白帖(白本)送通政司。刘瑾不识字,不能亲自动手批答。但他却紧紧抓住这个批答大权不放。他把奏章带回到自己家里,让他的妹夫、礼部司务孙聪和他的心腹华亭(今上海市)大猾张文冕帮助决断。而这二人,文化水平不高,所写批示,文字冗长意思也说不大清楚,人们看后,往往不知说的是什么。为了掩饰这种丑态,就让大学士焦芳到自己家里办公,进行文字上润色加工。
刘瑾俨然以刘皇帝自居,威福任情,把朝中上下搞得乱作一团。武宗皇帝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尽管刘瑾利用国家机器,控制舆论,只许人对他歌功颂德,不许说出半个“不”字。可是,他终究无法消除官民对他的不满情绪,不仅弹劾他的奏疏,仍然不时地呈上,而且,正德三年六月,在北京的大街上,出现了揭发刘瑾罪行的匿名揭帖。
这天,午朝完毕后,武宗回宫。在御道上见有一张传单,就让侍从拾起来交给他。他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写的全是刘瑾一桩桩、一件件罪款。传单上未署撰者姓名。武宗看完后,感到有些吃惊。随即将这张匿名揭帖交给了刘瑾。刘瑾看后,恨得咬牙切齿。假传皇上谕旨,令满朝文武百官一律到奉天门前,跪在地下,让他们交出写匿名揭帖的人。
时值盛暑,百官头顶烈日,汗流浃背,不敢稍动一动,从午到晚,有数十人昏倒在地,三人当场昏死过去。内监黄伟非常气忿,说:“书中所说,都是为国为民。好男子死即死,何不自己说出,嫁祸他人呢?”
刘瑾怒目而视,斥责道:“是什么好男子,暗中散发揭帖,不写姓名。书写匿名揭帖,就应当处死。”说罢,自己扬长回宫歇息。
直至天黑,无人供出作案揭帖是谁写的。刘瑾放过自己信得过的官员,把三百余名官员全都押进锦衣卫狱中。当天,黄伟亦被斥逐。后来,查出揭帖是他身边的太监写的,才把这三百多名无辜朝官释放。
心狠手毒的刘瑾从这一事件中,感到局势不稳,感到依靠已有的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还不能有效地控制朝野。他不仅对朝中官员很不放心,甚至对他手下一大群特务也起了疑心。于是,决定建立一个凌驾于原有特务机构之上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名叫内办事厂,京城人叫它内行厂。设在当时的荣府旧仓地,由他直接指挥,完全按照他的意图,刺探各位文武吏及百姓,还有权伺察锦衣卫、东厂、西厂及所有宦官的行迹。他的这一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自此,不仅内行厂成为他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原来东、西两厂,为了取得刘瑾的信任,大打出手,争先派特务,深入城乡,展开了侦缉竞赛。
他还擅自立刑峻法。规定一家有人犯法,不但全家要遭株连,邻里的人家也要连坐。甚至,住在河岸的人家,有一人犯法,河对岸的人家也要连坐。在他控制下,厂、卫所使用的刑具样样俱全,残酷无比。但他还嫌不足,又特意制作特大的枷具。一副枷具的重量,可达一百五十斤,套在人身上,可以将人活活地压死。被枷的人也特别多。给事中安奎、御史张?,奉诏执行盘查钱粮任务,还京后,因未能满足刘瑾索贿要求,就把这二人绳之以法,枷于东西公生门。都御史刘孟到任稍迟了几天,刘瑾便大动干戈,派人将刘孟抓至京城,枷于吏部门外。吴献臣也以劾刘瑾,被枷于北京午门前,长达一个月之久。有的受枷后,当即丧命,有的虽获释,也成残废。
在刘瑾弄权的几年之内,以内行厂为核心的特务机构,权力极大,手段更加残酷。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有特务在活动。上自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在被监视之中。他们屡兴大狱,任意杀人,据不完全统计,被杀害的官民达数千人之多。京城内外,谈起内行厂无不毛发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