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秘史:刘瑾迎合武宗

明代秘史:刘瑾迎合武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923 更新时间:2024/1/3 16:32:32

刘瑾自任司礼监太监后,手中已有相当大的权力,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实现窃取朝中大权的目的,他便在武宗身上,狠下功夫。一方面迎合武宗骄奢淫逸的追求,修建太素殿、天鹅房船坞;又建一座多层的宫殿,勾连栉比,两厢设有密室,名曰豹房,武宗称它为新宅。又伙同党羽,挑选十二名容貌艳丽、能歌善舞的色目女子,送入豹房,供武宗玩乐。武宗玩上瘾来,嫌十二个太少,又降旨在京城公侯等大官僚家的色目女子中,挑选艳丽的送入豹房。此外,他们还让教坊司每天选送能歌善舞的乐工,到豹房歌舞唱戏。并且从各地挑选优伶进京侍召,日以百计。武宗在豹房里,纵情淫乐,昼夜不休。这样,既满足了武宗淫荡的欲望,也达到了刘瑾操纵皇帝的险恶用心。

另一方面是,刘瑾选择武宗豹房淫乐在兴头的时机,前来奏事,故意拿出一大堆的奏章和公,请武宗批答。武宗沉醉于狂欢之中,哪有心思去批答奏章,索性发一通脾气,说:“朕要你们干什么?什么事都来找朕。”或则挥手示意,令其退下。这样几次之后,刘瑾完全摸透了武宗的心思,于是,遇事便不再来面奏,擅自决断,代替皇帝批答奏章。昏庸的武宗不仅不认为这是刘瑾窃权,总揽朝政,反而认为他很会处事,对他倍加宠爱。殊不知,诡计多端的刘瑾,正是通过这种极其狡猾的手段,轻而易举地窃取了国家的最高的权力。

朝中官员见皇帝一天到晚在豹房淫乐,不临朝理政,什么事情都由刘瑾替他裁决,于是只好刘瑾汇报请示。在刘瑾家门口,每天都有一些官员等候接见。这时,所有来自各地的奏章,都必须先用红帖(红本)呈送刘瑾阅视,然后再用白帖(白本)送通政司。刘瑾不识字,不能亲自动手批答。但他却紧紧抓住这个批答大权不放。他把奏章带回到自己家里,让他的妹夫、礼部司务孙聪和他的心腹华亭(今上海市)大猾文冕帮助决断。而这二人,文化水平不高,所写批示,文字冗长意思也说不大清楚,人们看后,往往不知说的是什么。为了掩饰这种丑态,就让大学士焦芳到自己家里办公,进行文字上润色加工。

刘瑾俨然以刘皇帝自居,威福任情,把朝中上下搞得乱作一团。武宗皇帝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尽管刘瑾利用国家机器,控制舆论,只许人对他歌功颂德,不许说出半个“不”字。可是,他终究无法消除官民对他的不满情绪,不仅弹劾他的奏疏,仍然不时地呈上,而且,正德三年六月,在北京的大街上,出现了揭发刘瑾罪行的匿名揭帖。

这天,午朝完毕后,武宗回宫。在御道上见有一张传单,就让侍从拾起来交给他。他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写的全是刘瑾一桩桩、一件件罪款。传单上未署撰者姓名。武宗看完后,感到有些吃惊。随即将这张匿名揭帖交给了刘瑾。刘瑾看后,恨得咬牙切齿。假传皇上谕旨,令满朝文武百官一律到奉天门前,跪在地下,让他们交出写匿名揭帖的人。

时值盛暑,百官头顶烈日,汗流浃背,不敢稍动一动,从午到晚,有数十人昏倒在地,三人当场昏死过去。内监黄伟非气忿,说:“书中所说,都是为国为民。好男子死即死,不自己说出,嫁祸他人呢?”

刘瑾怒目而视,斥责道:“是什么好男子,暗中散发揭帖,不写姓名。书写匿名揭帖,就应当处死。”说罢,自己扬长回宫歇息。

直至天黑,无人供出作案揭帖是谁写的。刘瑾放过自己信得过的官员,把三百名官员全都押进锦衣卫狱中。当天,黄伟亦被斥逐。后来,查出揭帖是他身边的太监写的,才把这三百多名无辜朝官释放。

心狠手毒的刘瑾从这一事件中,感到局势不稳,感到依靠已有的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还不能有效地控制朝野。他不仅对朝中官员很不放心,甚至对他手下一大群特务也起了疑心。于是,决定建立一个凌驾于原有特务机构之上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名叫内办事厂,京城人叫它内行厂。设在当时的荣府旧仓地,由他直接指挥,完全按照他的意图,刺探各位文武吏及百姓,还有权伺察锦衣卫、东厂、西厂及所有宦官的行迹。他的这一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自此,不仅内行厂成为他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原来东、西两厂,为了取得刘瑾的信任,大打出手,争先派特务,深入城乡,展开了侦缉竞赛。

他还擅自立刑峻法。规定一家有人犯法,不但全家要遭株连,邻里的人家也要连坐。甚至,住在河岸的人家,有一人犯法,河对岸的人家也要连坐。在他控制下,厂、卫所使用的刑具样样俱全,残酷无比。但他还嫌不足,又特意制作特大的枷具。一副枷具的重量,可达一百五十斤,套在人身上,可以将人活活地压死。被枷的人也特别多。给事中安奎、御史张?,奉诏执行盘查钱粮任务,还京后,因未能满足刘瑾索贿要求,就把这二人绳之以法,枷于东西公生门。都御史刘孟到任稍迟了几天,刘瑾便大动干戈,派人将刘孟抓至京城,枷于吏部门外。吴献臣也以劾刘瑾,被枷于北京午门前,长达一个月之久。有的受枷后,当即丧命,有的虽获释,也成残废。

在刘瑾弄权的几年之内,以内行厂为核心的特务机构,权力极大,手段更加残酷。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有特务在活动。上自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在被监视之中。他们屡兴大狱,任意杀人,据不完全统计,被杀害的官民达数千人之多。京城内外,谈起内行厂无不发耸然。

标签: 刘瑾明代秘史

更多文章

  • 令人啼笑皆非又毛骨悚然的军中官吏害军害民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事,啼笑皆非,官吏

    看了上述一系列案件,大家或许觉得: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官府衙门是干净的,正应了拆字先生所言:“什么叫官?官就是头上戴了一顶冠冕堂皇的官帽,多少还像点人,可下面是狼心狗肺、一肚子坏水的重叠僵尸。”对于这样的说法,虽然某些特殊材料所组成的“人群”不一定会

  • 东吴、西吴对立的开始——当盐贩子遭遇叫花子和一封不该发出的信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吴,叫花子,贩子

    张士诚军渡江是在元至正十六年年初,相比于朱元璋渡江晚了半年,不过他渡江后发展势头却极为迅猛,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定都隆平府即苏州,再用四五月的功夫扫平江南腹心地带苏、锡、常、杭、嘉、湖等地。与之相比,朱元璋则显得比较迟缓,至正十五年六月渡江,至正十六年三月才攻占集庆,并以此为都,花了9个月的时间,

  • 怎么评价明神宗?败家子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神宗,评价,败家子

    明神宗万历皇帝张居正改革的十年,虽然给明朝带来了一点回光返照,但是对年幼的神宗而言,却是饱受煎熬的十年。在李太后、冯保、张居正的三重枷锁下,年幼的他被迫忍受超过常人无法忍受的严厉学习。李太后对儿子管教甚严,稍有不如意,神宗就要被罚跪,有时竟然要长达几个小时之久。教万历帝读书的张居正也以严厉出名。小皇

  • 二、女真部落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女真,部落

    明朝晚期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开始趁机扩大势力,逐渐威胁到了中原。建州女真的领袖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受过明朝封赏,担任过建州左卫官员。努尔哈赤自小学习骑射,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由

  • 刘伯温的故事:时务良策兴明邦刘伯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伯温,时务,良策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明国师刘伯温,相传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于易卦,能知过去未来,平生遭遇异于常人。为官体恤民苦,处事刚正不阿。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

  • 揭秘长平公主的真实结局:没有出家为尼,于18岁离世,死时有5个月的身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个月,结局,身孕

    明代末代皇帝崇祯的闺女长平公主不仅数次出现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集里边,都是诸多影视剧中的熟客,在影视作品中,长平公主被塑造成了一名武学高强度、遁入佛门的独臂神尼,一辈子传奇传奇,可是撇开文学着作中的造型艺术生产加工成份,我觉得真正在历史上的长平公主远远地没有文学着作中的好运。长平公主在崇祯初年生于紫禁城

  • 马秀英马皇后的历史故事:绝代母仪躬节俭,弋绨不数汉文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文,皇后,节俭

    裁余绘帛赐诸王,绮绣何曾问尚方。绝代母仪躬节俭,弋绨不数汉文皇。百尔均沾圣母恩,饔钱特赐古无伦。谁教盛世菁莪茂,红板仓粮太学存。明月几斜,落日何归。故人故事故情,今时今日今叹。若问伊人心何处,且听风吟唱细言碎语。多年前,曾是一人与时光为伍,对峙灵魂深处的寂寥。多年后,竟感叹生命反复无常,遗憾生活别处

  • 庞太师与八贤王关系 庞太师和八贤王谁权力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太师,权力,贤王

    庞太师因为女儿进入宫中得到恩宠,所以愈加地骄横跋扈起来。不仅如此,他的儿子也是仗着父亲姐姐的势力,目中无人,出了皇帝之外,谁也不放在眼里。整个大宋朝,没人敢惹庞太师一家。庞太师与八贤王的关系庞太师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宋仁宗乐府,所以皇帝都要让他三分。八贤王的来头也不小,八贤王是宋仁宗的叔

  • 张居正一生所推行的隆万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多长生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为大,张居正,生命

    提起明朝,小编实在是又爱又恨,真可谓是爱之深而又恨之切。之所以爱之深,是因为大明王朝有着令清朝难以企及的无限辉煌;之所以爱之切,是因为明朝皇帝实在是太不争气,以至到了中后期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而这时,明朝历史上最着名的大臣张居正为明朝开出了一剂强心剂,从而延续了大明王朝的生命。这副强心剂,便是在历史

  • 八贤王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当时不是他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当时,是他,是怎样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北宋宗室。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太祖赵匡胤驾崩以后,其弟赵匡义登了龙位.太祖的大儿子赵德昭心中不服,上殿讨回社稷,怒恼了太宗匡义.赵匡义要斩赵德昭,赵德昭含恨碰柱身亡.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