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怎么评价明神宗?败家子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

怎么评价明神宗?败家子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74 更新时间:2023/12/10 12:01:58

明神宗万历皇帝

张居正改革的十年,虽然给明朝带来了一点回光返照,但是对年幼的神宗而言,却是饱受煎熬的十年。在李太后、冯保、张居正的三重枷锁下,年幼的他被迫忍受超过常人无法忍受的严厉学习。李太后对儿子管教甚严,稍有不如意,神宗就要被罚跪,有时竟然要长达几个小时之久。教万历帝读书的张居正也以严厉出名。小皇帝背诵中稍有差错,张居正就会严厉地质问,训斥的话语让神宗无地自容。即使伴随神宗成长的太监冯保也是慈爱不足。每当神宗与小太监玩耍的时候,一见冯保马上正襟危坐,因为“大伴来了”。神宗10岁到19岁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故,时年58岁。神宗听说“张先生”病逝的消息,下令辍朝一日,派司礼监太监张诚为张居正治丧,并给他上谥号“文忠”,赠“上柱国”衔。七月二十九日,张居正的灵柩被运回江陵安葬。张居正的离去意味着一位时代的结束。被张居正摆布了十年的小皇帝,终于看到了牢笼的一丝缝隙,他再也不想过这种被压抑的生活,他想过真正的帝生活。为了摆脱张居正的阴影对自己的笼罩,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让所有人知道自己不再是昔日的“阿斗”,神宗必须彻底否定张居正。

神宗首先从张居正的死党、司礼监太监冯保开刀。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冯保被革职发往南京闲住,冯保的财产全部没收,后来在南京悄然死去。

神宗对冯保的处理是手下留情的,他不忍心将从小伴随自己成长的“大伴”处死。相比之下,神宗对张居正的处置却令人震惊。一些善于揣测圣意的人见冯保被贬,纷纷上疏弹劾已故大学士张居正。这些人一部分是张居正当政时的反对派,弹劾张居正完全是为了泄私愤;一部分是阿谀奉承的小人,试图通过弹劾张居正来赢得皇帝的赏识。他们所反映的情况,除部分属实外,大多是查无实据的。“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在专制的时代,大臣们完全是按照皇帝的眼色行事的。皇帝信任的人,往往会有许多人投奔到他的门下,以求得高官显位;而被皇帝憎恶的人,会遭到众人的不断攻击,直至他被罢免、抄家、流放,乃至于处死,张居正就是一例。

万历十一年(1583)四月,神宗下令查抄张府。虽然查出大量银两,但神宗并不罢休,对张居正诸子严加审讯。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受不了折磨,自缢身亡;三子张懋修被屈打成招。张居正的弟弟、子侄都被发配到烟瘴之地,流放充军。万历十二年八月,神宗下诏削张居正官职,夺所赐玺书、诰命,并公布他的罪状。张居正被彻底打倒。

随着张居正被打倒,张居正生前所进行的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事开始逐渐衰落。张居正在神宗的支持下,通过改革挽回了颓势,实现了明王朝的短暂繁荣。但是张居正去世后,神宗却一反常态,全面否定并废除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西方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在西方兴起。明万历九年(1581),尼德兰(荷兰)经过十几年的斗争,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从而迅速崛起。而同一时期的东方,随着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的离世,他的改革成果也付之东流,他所开创的繁荣时代如昙花一现般地凋谢了,他企图强国的梦想破灭了。中国从此逐渐没落、沉沦,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张居正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从张居正本人来讲,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树敌过多;他大权独揽、功高盖主;他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还是个孩子的神宗,稍不如意就加以开导甚至训斥,忽视幼小的神宗的内心感受。从神宗来讲,他在继位的前十年,受到生母李太后、大伴冯保和张居正的严加管束,他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而只能在宫里学习处理政务,背诵儒家经典,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这样的环境必将激起他的叛逆心理。年幼的时候他不敢轻易表现出来,一旦他长大成人、独自掌权的时候,他就会将童年的怨恨发泄出来。再加上他年轻气盛,容易冲动,还有一些大臣们的不断怂恿等等,也就更加变本加厉。说来说去,其实最为关键的是张居正的独揽大权侵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权一旦被私有,只要有人越雷池一步,他都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无论他的出发点是为公还是为私。

否定张居正,是神宗由励精图治到不思进取的重要转折。从此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不管万历初期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回归本性。总之,昔日勤于政事的皇帝已经完全变了。他开始不理政务,不见廷臣,甚至后来几十年都不上朝,对臣下的奏章留下不予批示,官位空缺而不填补,官员长时间得不到升迁。相反他却贪财、好色、嗜酒、奢侈。这正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怠政。明神宗从万历十一年(1583)开始,便经常以身体有病为由,下令免朝。自此以后,他不断以有病为由,停止视朝和讲读。从万历十七年(1589)之后,神宗开始长期居住在深宫内院,不亲郊庙(祭祀),不御朝讲(上课),不见群臣,不览奏章,不补缺官,所谓“万事不理”。历史学家孟森称神宗几十年不上朝理政为“罪梦之期”。阁臣赵志皋、礼科给事中范济世、礼部代理尚书孙慎行、御史翟风翀等纷纷上疏劝谏,神宗却置若罔闻,把奏章扣留不予批示,也不下发,有时还对上疏之人予以责罚。这就使得大臣们再也不敢上疏言论政事,下情不能上达,言路闭塞。由于神宗不理政事,大臣们又不敢自作主张,许多官职出现空缺而得不到增补,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而不能兼顾。以万历三十年(1602)为例,南北两京已缺尚书3人,侍郎10人,科道官94人;全国缺巡抚3人,布政监司66人,知府25人。一些官员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愤然封印离职,扬长而去,以示对皇帝的不满。这样许多机构陷于瘫痪状态,政务荒废。

贪财、奢侈。神宗把没收的张居正、冯保等人财产,全部据为己有;他还以采办木材、珍玩、瓷器、丝织品等名义,大肆搜刮民财;他向各地派遣矿监税使,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神宗对搜刮来的钱财,大肆挥霍。万历十六年(1588),明神宗修建寿宫,他令取出太仓库银二十万两,作为赏赐之用。回宫后,又对阁(内阁)、部(六部)大臣和管事太监大加赏赐。神宗在万寿山为自己建造陵墓,起名“定陵”。这座陵墓,共花了六年时间,每天有3万多军匠和民工在为他出苦力。石料是从相距一百里外的房山县大石窝采来的,木料则是从云、贵、川等地的深山老林中采集来的楠木和杉木。许多人因采石和采木累死了。特别是南方伐木的民工,到深山老林里去采树木,那里野兽很多,又遍地毒瘴,进山的人多半不能活着出来。明神宗为了建这座陵墓,共耗白银八百万两,大约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田赋的总和。他向国库要钱,不能够满足要求时,便派太监去搜刮。他还大兴皇庄,强占农民的土地;在大城市里开皇店,进行盘剥;他还派出税使到各地,设立关卡,凡舟车、粮谷、油盐、酒茶等,没有一项不征税的。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户部太仓外库存银仅剩下31万余两,张居正改革的成果已经让他挥霍怠尽了。

嗜酒、好色。自古皇帝多好色,这一点无可厚非,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朱元璋的子孙、明代皇帝的好色,更是胜过前代。万历十年(1582)三月,神宗在民间挑选秀女,一天就封了九嫔。神宗还喜欢和漂亮的小太监厮混,甚至同他们“同卧起”,实在是不成体统。

尽管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但是明朝的国家机器依然能够继续运转,这点颇耐人寻味。首先这与明太祖建立起来的严密的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朱元璋的设计里,从中央的五府、六部、督察院到地方的三司、府、州、县,再到民众身边的里、甲,明朝统治的触角一而贯之,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横向来看,各个职能部门互不统属,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适应性,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变故。虽然最高统治者万事不理,但是官僚机构仍然能够比较正常地运转。尽管效率很低,但终究没有停滞。更为重要的是,神宗虽然怠政,但有惩于张居正的大权独揽,神宗始终都没有把权力轻易地交给任何人,明朝的大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尽管他很少使用这一权力。当威胁统治的事件一发生,神宗都是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万历三大征”的成功处理就是一个明证。

标签: 神宗评价败家子

更多文章

  • 二、女真部落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女真,部落

    明朝晚期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开始趁机扩大势力,逐渐威胁到了中原。建州女真的领袖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受过明朝封赏,担任过建州左卫官员。努尔哈赤自小学习骑射,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由

  • 刘伯温的故事:时务良策兴明邦刘伯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伯温,时务,良策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明国师刘伯温,相传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于易卦,能知过去未来,平生遭遇异于常人。为官体恤民苦,处事刚正不阿。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

  • 揭秘长平公主的真实结局:没有出家为尼,于18岁离世,死时有5个月的身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个月,结局,身孕

    明代末代皇帝崇祯的闺女长平公主不仅数次出现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集里边,都是诸多影视剧中的熟客,在影视作品中,长平公主被塑造成了一名武学高强度、遁入佛门的独臂神尼,一辈子传奇传奇,可是撇开文学着作中的造型艺术生产加工成份,我觉得真正在历史上的长平公主远远地没有文学着作中的好运。长平公主在崇祯初年生于紫禁城

  • 马秀英马皇后的历史故事:绝代母仪躬节俭,弋绨不数汉文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文,皇后,节俭

    裁余绘帛赐诸王,绮绣何曾问尚方。绝代母仪躬节俭,弋绨不数汉文皇。百尔均沾圣母恩,饔钱特赐古无伦。谁教盛世菁莪茂,红板仓粮太学存。明月几斜,落日何归。故人故事故情,今时今日今叹。若问伊人心何处,且听风吟唱细言碎语。多年前,曾是一人与时光为伍,对峙灵魂深处的寂寥。多年后,竟感叹生命反复无常,遗憾生活别处

  • 庞太师与八贤王关系 庞太师和八贤王谁权力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太师,权力,贤王

    庞太师因为女儿进入宫中得到恩宠,所以愈加地骄横跋扈起来。不仅如此,他的儿子也是仗着父亲姐姐的势力,目中无人,出了皇帝之外,谁也不放在眼里。整个大宋朝,没人敢惹庞太师一家。庞太师与八贤王的关系庞太师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宋仁宗乐府,所以皇帝都要让他三分。八贤王的来头也不小,八贤王是宋仁宗的叔

  • 张居正一生所推行的隆万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多长生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为大,张居正,生命

    提起明朝,小编实在是又爱又恨,真可谓是爱之深而又恨之切。之所以爱之深,是因为大明王朝有着令清朝难以企及的无限辉煌;之所以爱之切,是因为明朝皇帝实在是太不争气,以至到了中后期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而这时,明朝历史上最着名的大臣张居正为明朝开出了一剂强心剂,从而延续了大明王朝的生命。这副强心剂,便是在历史

  • 八贤王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当时不是他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当时,是他,是怎样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北宋宗室。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太祖赵匡胤驾崩以后,其弟赵匡义登了龙位.太祖的大儿子赵德昭心中不服,上殿讨回社稷,怒恼了太宗匡义.赵匡义要斩赵德昭,赵德昭含恨碰柱身亡.贺后

  • 闯王高迎祥为何死活逃不出孙传庭的手心?看一下子午谷的地图你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不出,你就,闯王

    《三国演义》中曾有一个“子午谷奇谋”,说的是蜀汉想要北伐,大将魏延请求自带一支兵马出其不意杀到长安城下,占领长安。如果此计能够成功,不但魏延将立下不世之功,而且曹魏的西面半壁江山都将难保。当然,这个计策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会全军覆没。所以诸葛亮最终拒绝了这个建议。到了明末,上演了一出真正的子午

  • 明代文臣气节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代表,明代,气节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以太祖皇太孙的身份即位,“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①,建文帝对此感到十分忧心,近臣黄子澄劝说建文帝早日削藩,以免数世之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周王首当其冲被迅速贬为庶人、迁居云南。随后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诸王相继被削,最

  • 王美人王娡如何做到抛夫弃女入宫成皇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入宫,皇后,美人

    历史上,汉景帝刘启是第一个开创废皇后先例的皇帝。他把皇后的位置转给了再嫁夫人王美人王娡。一个抛弃丈夫女儿再嫁、被称为“二婚头”的平民女子,能取得皇帝的欢心,专宠后宫,已是不容易,她竟还能击败后宫所有的对手,一步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王娡的发迹,除了她个人的智慧与手段之外,也同汉景帝的个人性格,以及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