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章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第三章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274 更新时间:2023/12/21 10:01:49

张士诚出生于兴化白驹场的一个穷苦的“亭民”之家。为了养家糊口,张士诚从十岁开始就跟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据史料记载,少年时的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不仅身体健壮,而且为人仗义疏财张士诚。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由于给官家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一起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为了稽查私盐贩子,元朝廷在各处盐场都设置了盐警。白驹场当地有一个盐警名叫邱义,负责监督盐民出工、缉拿私盐贩子。邱义不但常常克扣白驹场盐民的劳动所得,而且盐民们每月还要向他上贡,一有疏漏,就对盐民非打即骂。张士诚和盐民们慑于他的淫威,只能忍气吞声。元朝末年,各地农民义军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节节胜利,使得张士诚备受鼓舞。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了十七名胆大的盐民,积极筹备武装暴动。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张士诚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一天夜里,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挑盐用的扁担,在寒风中悄悄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为害乡邻的恶霸乱棍打死。随后,十八个人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打开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个干净。张士诚等人的举动极大地鼓舞了草堰场附近的盐民,他们纷纷响应张士诚的号召,投身到反元的起义大军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军就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成为元末反元起义军中的主力军之一。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中国古代通过宫廷政变夺取帝位的人屡见不鲜,而朱棣却是唯一从地方藩王起兵夺得帝位的皇帝,开创了大明王朝中兴之始,史书评论参差,个人心中自存高论。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所谓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很多时候也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是王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漂亮话。然而,公道自在人心,历史上狡诈深沉的篡位者、冷血无情的杀人王,再怎样费尽心力篡改历史以美化自己,也终会留下蛛丝马迹。天网恢恢,公论自有入网的一日。

明成祖朱棣话说明成祖朱棣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便开始大规模篡改、销毁前朝实录和档案记录,为的就是让自己的政权名正言顺。朱棣能够靖难成功,并不在于他真的占据了道德和正统的制高点,而是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同时,对手在关键时刻的致命失误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这件事的根由还要从朱元璋分藩说起。

蓝玉

安徽定远人,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元勋,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曾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后遭疑谋反,被明太祖处决,株连一万五千人,是为明初之“蓝玉案”。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十人为公爵,二十八人为侯爵,丹书铁券。然而,不过二十年间,从前血战沙场的武士谋臣不仅自身首领难保,三宗九族也被杀个精光,其间既有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的胡惟庸、李善长,也有为明朝立功无数的大将军蓝玉,究其因由,这位草根出身的朱皇帝愿望其实很“朴素”:不过是想其子孙后代安稳坐江山,一世、二世乃至三世、万世,斩除任何威胁朱家帝系的潜在性危险。

与对待臣下的刻薄寡恩相对,朱元璋广封朱氏宗室,他有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都建藩为王,有地有兵有钱。几个儿子皆拥重兵,占据要塞,朱元璋还下诏严令群臣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尊显朱氏皇族。当时,帝国各级官吏厉行清廉,规定贪污六十两白银就会遭到剥皮酷刑。明代官俸为历代最薄,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递减十三石,到最低官级,正七品至从九品最后递减至仅五石而已。其后以绢以钞以银折算,也大抵依据此制。对皇族,朱元璋则极其优崇。明朝的藩王,都有五万石米的俸禄,还有钞二万五千贯,绢布盐茶马草各有支给,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禄米二百石。

《洪武京城图志》载南京皇城图明初,故元的蒙古残兵败将常常于塞下出没,因此,明初对于各边境重要地区皆以地位尊贵的皇子坐镇。朱元璋对属下将领非常猜忌,对他自己的骨肉诸子却一千万个放心,下命诸子可以专制国中,各拥精兵数万,并有征调各路军兵的威权。

太祖诸子,有九子封在东北到西北的边境,依地势自东往西数过来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为了戍边,九王握有重兵,而且每年都做“军事演习”。太祖得意洋洋地对允炆说:“我把御外侮的责任交给诸王,边尘不动,让你做太平天子。”

允炆答道:“敌国入侵,由诸王对付;诸王有异心,谁来对付?”

太祖默然,问道:“该如何处之?”

允炆略加思索,答道:“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制其行。如果无效,削他的属地;再无效,改封到别处。这样再不知改悔,就只好举兵讨伐了。”

可见允炆要裁剪诸王的事权,早在他身居储位时,就因为感受到他那些叔叔们不逊的刺激而有了打算;而且不惜兵戎相见这一个原则,也是得到他祖父的同意的。可惜,他只是个理论上的高手,实践中的矮子,说得头头是道,付之实行却毫无章法,此为允炆败亡的重要原因,且留到后面再谈。

朱元璋临终前特地颁布遗诏,嘱咐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王国所设的官吏,听朝廷节制。这是太祖为身后打算,只可惜这只是他一厢情愿:诸王来朝,不服幼主,必有人觊觎大位,起而谋逆;官吏受朝廷节制,则用以防范诸王。

传说中的丹书铁券1398年,71岁的朱元璋病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四年后,城头变换大王旗,叔侄相争,同姓相残,大明朝文臣武将没有出来觊觎皇位的(稍有头脑和武勇的都被合族诛杀),反倒是最像朱老头子的宝贝儿子朱棣横里杀出,坐上了原来与他基本无缘的龙椅。

标签: 十八条扁担第三章

更多文章

  • 第十章 穿越到明朝去当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第十章

    如果一旦穿越回明朝当军人,做横刀立马的将军,自然是无比盼望的。然而要成为将军,在明朝也是不容易的。明朝将军的来源,早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将军,也就是明朝开国名将的后人,靠着家族爵位的世袭一步到位。另一种就是草根出身的将军,也就是本身是个士兵,通过屡立战功,最终走向将军的高位,无论哪一种,都是不

  • 四、义军四起 上吊煤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义军,四起

    明朝自万历末年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对百姓进行疯狂压榨下,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尤其陕西地区更成为农民运动的核心。八百里秦川人口密集,物产富庶,全国的社会矛盾在这里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明朝藩王对这里的农民横征

  • 国子监祭酒宋讷为什么在家里发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子监,在家里,祭酒

    明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第一大学的校长)宋讷本是朱元璋在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忠实地执行朱元璋的军事化或者说是“法西斯式”的治校宗旨,对国子监的监生实行政治高压和奴化驯服。但即使是这么一个忠实的“文教战线”上政治可靠

  • 明代《授职到任须知》——工作职责及须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工作职责,明代,须知

    洪武年间,各级地方官吏从被委任授职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得遵守一套严格的工作规范与职责标准规定《授职到任须知》。这个《授职到任须知》由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并颁行天下,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印信衙门、狱囚、起灭词讼、田粮、仓库、会计粮储、各色课程、鱼湖、金银场、窑冶、盐场、系官房屋、书生员数、耆宿、官户

  • 风流才子唐伯虎为什么悲剧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伯虎,悲剧,风流才子

    随着《唐伯虎点秋香》、《风流才子唐伯虎》等影视剧的热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唐伯虎给人留下的就是一位才华卓着、风流倜傥、纵情山水的潇洒公子哥儿形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人们似乎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唐伯虎风流成性的评价之中。然而,真实的唐伯虎却并不是像影视剧中所描述的那般,也不是像人们所津津乐道传

  • 汪广洋第二次出任右相和朱元璋对淮右集团中坚骨干的最后忍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集团,骨干

    〇汪广洋在广东准备了3年的反击皇帝朱元璋在想汪广洋,身为广东参政的汪广洋也在想皇帝,他不仅在想皇帝,而且还在琢磨皇帝将他逐出南京城的根本原因。汪广洋是这么想的:过去自己之所以能入值中书省,还不是因为皇帝圣明,再说皇帝是神圣的,绝对不容置疑。自己之所以最后被贬黜出中书省,主要是胡惟庸来了的那半年处处表

  • 明代正统年间兀良哈三卫叛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年间,明代,正统

    元朝末年,大量散居在内地的蒙古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已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而居住在漠北的蒙古族人,则仍以从事游牧生产为主。元亡,漠北蒙古族分为三部: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者,为兀良哈部;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者,为鞑靼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

  • 明代版的“隆中对”:先西后东或先陈后张、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全国,明代,隆中对

    浙东“四先生”到达应天的当天,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予以召见,开口便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这段话的前一句是客套话,后面才是朱元璋所要问的核心主题:如今天下纷争,狼烟四起,什么时候才能天下重新一统、社会安定?章溢当即回答道:&ldq

  • 明代秘史:小官吏实封奏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官吏,明代,秘史

    小官吏实封奏书传事太监禀报:佥都御史邓文铿、御史裴承祖求见皇上。朱元璋合起奏章,说:“叫他们进来吧。”邓文铿、裴承祖见礼之后,朱元璋温和地问道:“二位卿家见朕,有什么要事言奏?”邓文铿、裴承祖对视一眼,迟疑片刻,邓文铿连忙奏道:“启禀上位,臣接兰县河桥巡检司吏郑公炎实封奏呈,不敢怠慢,故而急于陛见皇

  • 朱元璋致力的“乡村自治”之多轨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多,乡村,朱元璋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自治的乡村”要是“铁桶”一般,自己搞自己的一套,那怎么办?朱元璋是个细致之人,他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关怀真可谓“无微不至”。他还曾设计出乡村自治的多轨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乡村自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