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朝为什么一直用“通宝”而没有“元宝”?

大明朝为什么一直用“通宝”而没有“元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45 更新时间:2024/1/6 14:26:50

在货币制度方面,很奇怪的是,明朝推翻了元朝,应该继承元朝比较先进的纸币制度,但大明开国前后似乎对纸币并不“热情”。这是为

我认为其原因是这样的:元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开河变钞”,“开河”就是修治黄河,前面讲过了;“变钞”就是元顺帝时变更了忽必烈时的“中统宝钞”,实际上是学了点货币皮知识就开始改革了,最终招致了亡国。因此纸币“钞”在元末明初的名声很不好,而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和他的淮右集团的重臣们压根儿就不懂得纸币的内在规律性;另一支朱元璋谋臣系列浙东人圈全是书生,也没有精通经济的。所以说从元末明初的实际来看,确实也没人出来指点货币“迷津”。朱元璋与他的智囊们只好抱着祖祖辈辈传习下来的“宝贝”跟着感觉走,反正元朝亡国一半亡在这个该死的“纸币”上,所以大家都不愿走元朝的老路,宁愿效法唐宋。

1361年朱元璋在今天南京杨公井附近的“钱厂桥”一带设置宝源局,专门铸造“大中通宝”铜钱,与历代的铜钱一同流通使用,以此来代替日益贬值的元朝纸币。

大明开国后的第三个月即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下令铸造、发行“洪武通宝”铜钱,其分为5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二钱重二钱,小钱重一钱。”与此同时他诏令全国各布政使设立宝泉局,与中央户部的宝源局一起铸造铜钱,严禁民间私铸,“凡私铸者,许作废铜送官,每斤给官钱一百九十文。诸税课内如有私钱,亦为更铸”。(万历:《大明会典·户部·钱法》卷31)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发现了:无论是“大中通宝”还是“洪武通宝”,明朝使用的货币好像都叫“通宝”。这不是朱元璋君臣一再表示要效法唐宋的,而唐宋的铜钱上“写”的是“××元宝”。为什么明朝要将“元宝”改成“通宝”?这主要是从明初开始实行对开国皇帝朱元璋名字的避讳,所以整个明朝一直是在用“通宝”而没有用“元宝”。

既然元末明初的“大中/洪武通宝”是应运而生的,那它们必将很受欢迎?

实际上恰恰相反,铜钱铸造与发行一段时间后,朱元璋君臣发现人们并不欢迎铜钱,时“以鼓铸铜钱,有司责民出铜,民间皆毁器物以输官,鼓铸甚劳而奸民复多盗铸者,又商贾转易钱重,道远不能,多致颇不便”。因此大家宁愿沿用元代之旧钞,而多不用洪武铜钱。为此,朱元璋很为恼火,但也觉得铜钱确实不方便使用,于是决定改革币制。“钱法既绌,于是又转而承元之钞法,以为元代用钞百四十年,其制可因也”。

〇没有金银本位的“大明宝钞”

洪武七年(1374)九月,朱元璋下令建置宝钞提举司(类似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设提举(行长)、副提举(副行长)等官职,着手进行大明纸币的印制,即后来人们熟知的“大明宝钞”。纸币有纸币的优点,如携带方便;但也有它的缺点,如有高手的话,更容易伪造,纸币还易磨损,用不了多久就坏了。即使600年后我们的科学技术很先进了,人民币一旦忘在衣服口袋里,要是放到洗衣机里洗了,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600年前我们的造纸技术就那个水平,连不易磨损的牛皮纸还不会造,怎么能造出好的、易磨损的纸币?据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为此操碎了心,就是想不出个好办法来。

◎600年前的“教材”循环使用朱元璋要挖秀才心肝,马皇后说你搞错了

有一天夜里,朱元璋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神仙。神仙指点说:你要是用秀才的心肝造币的话,就能造出好纸币来。第二天朱元璋醒来后,一直在想,怎么用秀才的心肝来造币?但就是想不通,于是他就把昨夜的梦说给了马皇后听。马皇后一听,心想:坏了,丈夫已杀了那么多人,现在又要杀书生了,这是作孽啊!但他那股臭脾气,还不能直接劝。于是,聪明的马皇后这般说道:“神仙所说的秀才心肝,你当真是用一个个书生的心?怎么也弄不出来的!你想想,这些读书人的心肝宝贝是什么?还不就是他们读的课本,没了课本,读书人什么也没有了。”朱元璋一听到这儿,顿时恍然大悟,马上下令:每年都把学校里学生读过的课本送到上级部门来造币。后来明朝有个规定,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按季度上交课业簿。如果我们要找一个世界之最的话,这下又有了。如今欧美发达国家不像我们国家这么大方每年都要有几亿人民币的教材与教辅进入废品收购站,反正现在中国有的是钱,GDP年年往上跳;人家老外就抠门,居然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不过在这方面他们落后于我们又有几百年了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明初时就已经注意到了教材与课业本的“循环使用了”。

以上是有关朱元璋造纸币的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自明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下诏设宝钞提举司起,明朝的经济却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纸币时代。洪武八年即1375年大明中书省在今天南京的“钞库街”一带正式印制“大明通行宝钞”,并发行于全国使用。

标签: 元宝明朝通宝

更多文章

  • 明宣宗的嗜好:斗鸡跑马玩蟋蟀 看戏打猎房中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嗜好,斗鸡,蟋蟀

    与太祖和成祖的高压政策不同,仁宣二帝采取了相对温和而务实的政策,使得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而仁宣时期所开创的政治新风气,让所有的大臣为之欢欣鼓舞。前后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使仁、宣二帝成为大臣心目中的圣明君主。而后世大臣,面对一个比一个怠政的明朝皇帝,更加怀念那个君臣和睦的时代,仁、宣的形象

  • 明代手工业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手工业,明代

    明代手工业的生产形态,从大体上讲,还是官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两大块,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明代的手工业有了一些变化。官手工业的经营上,工匠制度逐步瓦解,从轮作工匠到以银代役,标志着工匠已经摆脱了劳役制度的压迫,手工业者的独立性大大增加了,有了很大的工作自由。手工业组织形式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相

  • 王夫之简介:明末清初哲学及学术的最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哲学,明末清初,最高峰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其祖原籍江苏高邮,因随燕王朱棣“靖难”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幼年勤奋好学,智力过人,其父是当

  • 《明朝十讲》作者:洪钊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作者,明朝,洪钊

    《明朝十讲》导言第一章父子创业:铁血背后的无奈第二章皇帝性格与帝国命运第三章谋国与谋家第四章明朝式腐败第五章党争式生存第六章万历四十八年:闹剧与败局第七章蓝色海疆与白银资本第八章一个帝国的形象代言人第九章市井文化中的明朝第十章亡国之后的众生相后记

  • 李贽为什么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贽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世宗嘉靖六年(1527)诞生于福建泉州一个海商世家。幼年家境平平,七岁丧母,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读书识字。他自己曾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所以虽然读了不少经书,却都是勉为其难的,因为实在“无以消岁月”。虽

  • 郑贵妃为什么可以得到万历的宠爱,后宫争宠的手段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万历,后宫,贵妃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名奇葩皇上,他的祖父嘉靖皇帝是以藩王承继大统的,登台以后就刮起了大礼议之战,让臣子迫不得已妥协,嘉靖皇帝还搞出去二龙不愿见,和万历皇帝的老爸隆庆弟及其万历皇帝大部分不碰面,直至万历皇帝朱翊钧来到5岁才有姓名。等到万历皇帝继位,朝政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张居正手里,张居正和万历

  • 明代300年中争议最多的一个人,他和严嵩狼狈为奸,却又帮助徐阶杀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却又,最多,狼狈为奸

    明代三百年中,出现了许多的忠臣,佞臣,善人,坏蛋,这种角色的出现是历史时间的必定时尚潮流。纵览明代万历年间惟有1人的出现令人很是没解,他是明代中得到异议数最多的1人,他的一生繁杂无比,从他不悔改看来,他只不过是善良的人,却都是1个坏蛋,该人就是说陆炳。陆炳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都是明代三公三孤惟一一起得

  • 《明史·蹇义传》原文及翻译,蹇义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原文,明史,生平简介

    明史原文: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

  • 铁铉在史书上是一个奸臣 为什么最后铁铉会成为百姓心中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史书,奸臣,是一个

    对国家做了贡献的人当然值得大家去纪念,做了无益事情的人是不是就一定要被大家去唾骂呢?其实在历史上很多被描述成坏人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坏,有可能是出于时代的要求,他们不得不被写成这样的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大家做的事情出发点就不一样,有时候他们做的所谓的坏事也许在当时是可以被原谅的,有一些还是值得被大家歌

  • 朱元璋返回应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之所以要急忙赶回应天,是因为他一向采取守势的西线战场那时出现了新变化。胡大海进攻绍兴受挫的那些日子里,徐达与俞通海组织军队,乘着陈友谅东进轻敌的良机,冷不丁地杀了回马枪,夺回了被西线红巾军悍将赵普胜占领的池州。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可把他给高兴坏了,当即下令擢升徐达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