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十一章 莫笑书生空议论

第十一章 莫笑书生空议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990 更新时间:2024/1/9 23:32:57

在后世的历史评论家眼里,明朝军事制度,还有一个被人诟病极多的问题文官带兵。

这个问题,通常出现在明朝中后期。而这也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关。明朝出兵打仗,施行的是“专征”制度,特别是在卫所制度稳固的中前期,都是由各卫所出兵,组成军队,然后再由德高望重的大将挂帅出征。这样做的弊病,自然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除非将领本人极其厉害,否则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然受损。明朝开国早期,承担“专征”职责的,多那些功勋卓着的功臣,比如徐达李文忠,蓝玉等人,这些人有实力有威望,三军自然服气,打起仗来更是捷报频传。但这套制度的漏洞,到了朱元璋死后不久的“靖难之役”里就暴露无遗,当燕王朱棣扯旗叛乱后,拥有全国军事力量的建文帝朱允炆,三次调动百万大军北上,围歼只有十数万人马的朱棣,他同样采取的是专征制度,但选择的人选,却是毫无军事经验的李景隆,结果明军大败亏输,近百万人被只有十多万人的朱棣打的全军覆没,最后连皇位都被朱棣夺了去。朱棣登基后改年号为永乐,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登基后第一次对北方蒙古的征伐,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时他给予国公邱福专征大权,命他统兵十万征讨鞑靼,结果邱福轻敌冒进,反而全军覆没。后来的五次北征,吃了亏的永乐皇帝不敢再委以他人,全是自己亲力亲为,五次北征草原的壮举,成就了他“马上皇帝”的赫赫荣光,却也给他的儿孙“挖了坑”。他的重孙子明英宗也学他的模样亲自“专征”,结果没征赢不说,自己反而被敌人瓦剌给“蒸”了土木堡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专征的明英宗本人也当了俘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专征”这种模式,对于明朝来说是把双刃剑,本身专征军队的组建,就是以从各处调兵的方式完成,军队的团队凝聚力肯定会受影响,这就需要承担命令的将领拥有卓越的素质,可一旦给予将领的事权过大,就会造成专权,让中央政府难以控制。所以既要放权,也要节制权力,就成了这个模式最需要做的事情,终整个明朝,历代皇帝在军事指挥权方面动脑筋最多的,也是这个事情。早期朱棣的方式,就是既然信不过别人,那就皇上自己来,但有了土木堡之败的教训后,自己来显然是不可能了,要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从制度上想办法。

自从土木堡之变以后,明王朝在这个问题上想了很多办法,但从整个明朝中前期来看,除了皇帝御驾亲征的那几次外,通常承担“专征”任务的,都是具有公侯爵位身份的武将们,也就是说,如果你穿越到中前期的明朝,想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元帅,那么除了穿越成皇帝本人外,最好就穿越成有世袭爵位的公爵。可是,如果我们看看明朝中后期的历史的话,却发现又不一样,担任专政统帅的,越来越多是文臣,到了最后,几乎最高军事主官,都是清一色的文臣。以强悍武功开国的明王朝,怎么又回到宋朝“以文制武”的轨道了呢?

说这个转变,还是要从明朝军事制度的演变说起,明朝开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分权,放在中央,就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放在地方上,就是地方兵权和行政权分开。可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这套分权制度的弊病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地方上,由于事权不统一,真出了事互相扯皮,结果事情办砸了,扯皮还没完。为了不扯皮,从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开始,明王朝就着手统一事权,在省里设巡抚,管辖兵马,民事,司法大权,然后又设富有管辖多省权限的总督。这两个职务,主要就是统一兵权,而这两个职务,都是由中央文官兼职的临时性职务,巡抚是由中央副部级(侍郎)文官兼职,总督是由中央部级(尚书)级别官员兼职。也就是说,地方的军权,随着这两个职务的设置,开始由文官来执行。之所以会做出这个选择,原因是很多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明朝各类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明初尤其是朱元璋时代,武将集团的话语权极高,开国六公爵,五个都是武将(李善长除外),可随着明朝政治稳定,国家转入和平建设时期,武将的作用日益下降,地位也就随之下降。更重要的因素是,文官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力量迅速壮大。而从明朝中期开始,武将的选拔,也有了以武举为代表的科举途径,而武科举不止考武艺,真正决定中榜的是策论环节,也就是要考上,必须也要熟悉兵法战策,考评权主要由兵部文官来执行,这样一来,武科举出身的武将选拔权,其实也渐在文官手里。此外,明朝兵部的权限也逐渐扩大,明初的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之间是相互牵制的,但随着卫所制度的破坏,构架在卫所制度上的五军都督府,也日益虚化了,而兵部的权力却日益强化,特别是随着募兵制的推行,军队的供给,由原先依托卫所制度自给,变成了文官政府财政拨款,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对军队的话语权,自然也无比强大。而那些拥有世袭公爵的武将们,随着老一代的故去,下一代的能力,大多很难和上一代相比。也就是说,明朝建立后,文官的力量一直是壮大的,传统公爵武将的力量,却是一直弱化的,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卫所制度的破坏,明朝逐渐开始用大规模的募兵制度来取代卫所制,由于募兵的统辖带兵,主要由武将来负责,为了制衡武将,势必也要提升文官的权力,用文官来制约武将。于是以文制武的体制,就这样形成了。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却还是帝王本人的抉择,对于帝王来说,文官固然讨厌,但是文官集团悠久的传统和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受儒家思想出身的文官,最多只是皇权的制衡者而不是挑战者,但武将则不然,骄兵悍将在历代都是皇权大忌,从国家稳定和皇权安全性来说,文官是执行兵权的最好选择。明朝的军事制度,在绕了一个大弯后,最终还是走上了以文制武的轨道。与其说是明朝的弊病,不如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而即使对于文官本人带兵,明朝也并非完全放心,相反是有一套监督体制的,首先就是“总兵”这个职务,这是明朝中后期以后,大多数纯粹的职业武将在军事生涯里所能做到的最高官职。(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在明朝中后期成了虚职),而它的地位以及权限,在整个明朝也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明朝最早的总兵,设于洪武二年(1369年),但在当时,这只是一个临时性官职,并没有品级,主要是给予担负“专征”任务的元帅的。它真正开始以正式官职的名义确立下来,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命何福佩将军印,充总兵官,从此,总兵一职,才以地方最高镇守长官的名义确立下来。总兵的特点是常驻地方,并且拥有地方军队的管辖权节制权,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事权统一,可以提高边军的战斗力。但为了防止总兵权力过大,明朝在任命总兵的时候,又在总兵之上设立巡抚,用以节制总兵权力。而且随着宦官集团力量的上涨,明朝在各地又开始设立镇守太监,由宦官监军,将文官武将都监视。这样,明朝的地方兵权,就形成了宦官文官武将相互制约的模式,如果有重大军事行动的话,在三者之上,明朝才委派由更高级别文官出任的总督经略,用以统一事权。所以说明朝的军制,宦官当家或者武将当家,甚至文官当家都不恰当,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模式。

标签: 一章书生议论

更多文章

  • 大明朝为什么一直用“通宝”而没有“元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宝,明朝,通宝

    在货币制度方面,很奇怪的是,明朝推翻了元朝,应该继承元朝比较先进的纸币制度,但大明开国前后似乎对纸币并不“热情”。这是为何?我认为其原因是这样的:元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开河变钞”,“开河”就是修治黄河,前面讲过了;&

  • 明宣宗的嗜好:斗鸡跑马玩蟋蟀 看戏打猎房中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嗜好,斗鸡,蟋蟀

    与太祖和成祖的高压政策不同,仁宣二帝采取了相对温和而务实的政策,使得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而仁宣时期所开创的政治新风气,让所有的大臣为之欢欣鼓舞。前后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使仁、宣二帝成为大臣心目中的圣明君主。而后世大臣,面对一个比一个怠政的明朝皇帝,更加怀念那个君臣和睦的时代,仁、宣的形象

  • 明代手工业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手工业,明代

    明代手工业的生产形态,从大体上讲,还是官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两大块,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明代的手工业有了一些变化。官手工业的经营上,工匠制度逐步瓦解,从轮作工匠到以银代役,标志着工匠已经摆脱了劳役制度的压迫,手工业者的独立性大大增加了,有了很大的工作自由。手工业组织形式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相

  • 王夫之简介:明末清初哲学及学术的最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哲学,明末清初,最高峰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其祖原籍江苏高邮,因随燕王朱棣“靖难”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幼年勤奋好学,智力过人,其父是当

  • 《明朝十讲》作者:洪钊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作者,明朝,洪钊

    《明朝十讲》导言第一章父子创业:铁血背后的无奈第二章皇帝性格与帝国命运第三章谋国与谋家第四章明朝式腐败第五章党争式生存第六章万历四十八年:闹剧与败局第七章蓝色海疆与白银资本第八章一个帝国的形象代言人第九章市井文化中的明朝第十章亡国之后的众生相后记

  • 李贽为什么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贽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世宗嘉靖六年(1527)诞生于福建泉州一个海商世家。幼年家境平平,七岁丧母,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读书识字。他自己曾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所以虽然读了不少经书,却都是勉为其难的,因为实在“无以消岁月”。虽

  • 郑贵妃为什么可以得到万历的宠爱,后宫争宠的手段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万历,后宫,贵妃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名奇葩皇上,他的祖父嘉靖皇帝是以藩王承继大统的,登台以后就刮起了大礼议之战,让臣子迫不得已妥协,嘉靖皇帝还搞出去二龙不愿见,和万历皇帝的老爸隆庆弟及其万历皇帝大部分不碰面,直至万历皇帝朱翊钧来到5岁才有姓名。等到万历皇帝继位,朝政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张居正手里,张居正和万历

  • 明代300年中争议最多的一个人,他和严嵩狼狈为奸,却又帮助徐阶杀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却又,最多,狼狈为奸

    明代三百年中,出现了许多的忠臣,佞臣,善人,坏蛋,这种角色的出现是历史时间的必定时尚潮流。纵览明代万历年间惟有1人的出现令人很是没解,他是明代中得到异议数最多的1人,他的一生繁杂无比,从他不悔改看来,他只不过是善良的人,却都是1个坏蛋,该人就是说陆炳。陆炳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都是明代三公三孤惟一一起得

  • 《明史·蹇义传》原文及翻译,蹇义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原文,明史,生平简介

    明史原文: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

  • 铁铉在史书上是一个奸臣 为什么最后铁铉会成为百姓心中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史书,奸臣,是一个

    对国家做了贡献的人当然值得大家去纪念,做了无益事情的人是不是就一定要被大家去唾骂呢?其实在历史上很多被描述成坏人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坏,有可能是出于时代的要求,他们不得不被写成这样的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大家做的事情出发点就不一样,有时候他们做的所谓的坏事也许在当时是可以被原谅的,有一些还是值得被大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