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时期皇帝明明有16个,明帝陵为何却只有13个?哪3位不在帝陵中呢?

明朝时期皇帝明明有16个,明帝陵为何却只有13个?哪3位不在帝陵中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662 更新时间:2023/12/21 18:01:42

古代中国华夏民族们极为高度重视身后事,这促使陵墓文化艺术非常风靡。古时候,即便是平民百姓必须取出省吃俭用来下葬亲人,何况王室贵族与国家的主宰者—-皇上。

帝陵的规模大多十分庞大,明帝陵自然也不例外。普通人希望落叶归根,皇帝则希望死后葬入自己提前修建好的帝陵,与先祖以及妃嫔们葬在一起,这就使得中国古代除朝代更迭以外,帝陵大多集中在一个位置。不过明朝却是一个例外,有明以来,共计十六位皇帝,但却只有“明十三陵”,那么,其余的三位皇帝呢?

其实,在朱棣以前的两位皇帝都没有葬在明十三陵。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定都南京,所以陵墓亦修建在南京。朱元璋去世以后,葬在南京钟山,被称为明孝陵。如果太子朱标没有早死,燕王大概是不会有反心的,只可惜朱标早死,年幼的建文帝即位。建文帝终究还是太过年轻,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在全面占优的情况下被朱棣打败。

朱棣攻入都城以后,宫殿里燃起大火,朱棣在肃清所有阻拦势力以后,立刻命人熄灭大火。在大火当中,朱棣只找到几具烧焦的尸体,无法辨认。没有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说他已在宫中自焚,也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总之此事成为一桩悬案,至今未解。而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又不承认他是皇帝,他自然没有帝陵。

三位当中的两位已经揭晓,许多人不免想到最后一位是明朝的悲情皇帝,崇祯帝,不过最后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还真不是朱由检。崇祯自缢以后,李自成一方面出于拉拢的目的,一方面钦佩崇祯,于是将他葬在思陵当中。

思陵本是崇祯宠妃陵墓,朱由检葬在里面以后,它自然升格为帝陵。不过明朝后期财政已经极度困难,再加上崇祯是一位简朴的皇帝,所以思陵的规模不要说跟帝陵相比,即使是与以前的贵妃墓相比,也显得十分寒酸。

在思陵旁边,还有一座陪葬墓,里面葬着的是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在崇祯最艰难的时刻,身边陪着的,只有这位忠心的太监。李自成对王承恩很是感慨,于是将他葬在思陵附近,而清朝建立以后,也多次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他的忠心。

清朝灭亡以后,许多清朝帝陵遭到劫难,而思陵亦没有逃过此劫,屡遭毁坏。当地的土匪两次打开地下墓室,将里面本就不多的陪葬品全部盗走。随后国军要在这里修建炮楼,于是将地面建筑大量拆毁,只留下一部分地基。直到建国以后,思陵才得到重视与保护。

而说回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其实是第七帝朱祁钰。朱祁钰在其兄英宗被俘,宫中无主的情况下,被拥立为帝。然而朱祁镇不仅没有被瓦刺杀害,反而被放了出来,他策划政变,最终回到都城复辟,重新坐回帝位。英宗害死朱祁钰以后,不承认他是皇帝,将他修建的帝陵捣毁,随后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下。

其实帝陵是一个朝代的见证,尤其是明朝。明孝陵见证着明朝的建立,而朱允炆的下落不明则是明朝的转折点,崇祯为兄长修建的帝陵残破不堪象征着明朝的衰败,而崇祯帝最后连自己的帝陵都修建不起,被葬在妃子墓中,则意味着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走到尽头。不知被葬在明十三陵的诸位皇帝们,他们在面对着明孝陵的朱元璋时,该作何感想。

标签: 时期明朝皇帝

更多文章

  • 庚戌之变与俺答封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之变,俺答封贡

    “土木堡之变”后,强盛一时的瓦剌部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内哄。先是景泰五年(1453),也先杀死了名义上的大汗脱脱不花,自称大元天盛可汗。第二年,纵情于酒色的也先就被部下所杀,内部矛盾丛生直接导致了瓦剌部的势力不断衰落。与此同时,曾经屈从于瓦剌部统治之下的鞑靼部则逐渐强大起来。从

  • 偏执的孝子——明世宗朱厚熜:大礼仪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之争,偏执,孝子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荒淫过度而亡,在豹房猝死。他死的时候31岁,没有子嗣。更加严重的是,明武宗是单传,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因此,明孝宗一脉在武宗驾崩的时候就断了继承人。从朱元璋开始的明朝皇帝“大宗”至此没办法再延续下去了,明朝朝野面临着从近支的皇族中挑选皇位

  • 杨溥简介:鼎立三杨砥柱当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当世,砥柱,简介

    杨溥(1375IM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与杨荣同时于建文朝中进士,授职编修,永乐初年,改任皇太子洗马的职务。永乐十二(141),因东宫官属迎接明成祖朱棣北征凯旋迟缓,朱棣大怒,将杨溥等一并下狱,家人也被囚禁,在狱期间随时均有被杀可能。但杨溥毫不在意,在狱中发奋自励,每天读书不止,因而

  • 第一章家有家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有家规

    现代媒体,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媒体,在形容国家元首的家庭生活时,总有一个通用的名词第一家庭。无论是美国的总统,或是英国的国王,都是这样称呼。而不管在哪个西方国家,“第一家庭”的生活,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包括元首的太太和儿女,总是被关注度最高的。绯闻炒作自不必说,甚至连元首的太太用

  • 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一次打了100多名官员的屁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嘉靖,多名,打了

    杖,这一字,拿清朝官吏惯说的话来翻译,是“打板子”。打老百姓的板子,自然不足为奇,可是打官吏就奇,打小官也罢了,可是打的是大官,是政府中要人就更奇。打的是大官,喝打的人,却是皇帝或太监,打的地方,就在殿廷,这就叫廷杖。廷杖这名词最流行的时期是明代。几十棍子打下去,年老体弱的,

  • 明清以来士绅的文化权力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士绅,明清,有什么

    士绅是明清以来地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层,作为沟通官民之中介,他们对于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士绅的权力是什么?他们如何影响地方社会?这是研究明清社会史者必须弄清的问题。以往的士绅研究,对于士绅阶层的政治与经济特权关注比较多,并形成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对于士绅作为一个知识群体的角色关注

  • 祝宗、康泰发动的洪都之乱——1362.3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乱,康泰,洪都

    朱元璋虽然拿下了江西、湖广,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就说这个龙兴府是个未熟透的果子,由于胡廷瑞“硬摘”,送给了朱元璋吃,可是吃下没多久,朱元璋的麻烦就来了。胡廷瑞跟了朱元璋到了应天,他的部下与同僚们大都留在洪都,尤其是平章祝宗和枢密同佥、胡廷瑞的外甥康泰本来就不同意投

  • 刘伯温改朝换代仍有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仍有,刘伯温,改朝换代

    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事二夫”,历事几朝天子的人,往往被人视为“墙头草”而所唾弃,似乎改朝换代就得换臣子。但是,历史上就有一位人,他是凭自身的实力而在改朝之际立下功劳,并大有作为。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生于至大四年(1311),其家庭为一耕读传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高炽、朱瞻基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

  •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曾是被边缘化的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大美女,王昭君,美女

    王昭君(王嫱)天生丽质,一朝选在汉宫,却传说因为得罪画师,而不能靠近帝王侧,是一位被边缘化的美女。因而王安石感叹:“汉恩自浅”,汉王朝对王昭君而言,恩情很浅。后来听说要对南匈奴和亲,王嫱踊跃报名,在面试那一天,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这位美女的美丽把整座宫廷都照亮了,“光明汉宫”,汉元帝肠子都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