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庚戌之变与俺答封贡

庚戌之变与俺答封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277 更新时间:2023/12/7 8:29:45

“土木堡之变”后,强盛一时的瓦剌部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内哄。先是景泰五年(1453),也先杀死了名义上的大汗脱脱不花,自称大元天盛可汗。第二年,纵情于酒色的也先就被部下所杀,内部矛盾丛生直接导致了瓦剌部的势力不断衰落。与此同时,曾经屈从于瓦剌部统治之下的鞑靼部则逐渐强大起来。从宪宗朝开始,鞑靼部经常从明朝的东北辽东、北面宣府、西北方的大同一带南下,骚扰明朝。到了弘治十二年(1499),鞑靼部更是占据了河套地区,此后终明一代,河套地区不复为明所有。而鞑靼部更是以河套为基地,不断南侵明朝。整个明朝的北方陷入了战争的硝烟中。待到蒙古达延汗时期,蒙古再一次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达延汗在位长达40年之久,其时间相当于明朝的孝宗、武宗、世宗三朝。他富有雄才大略,在他的手下,蒙古重新归于一统,拥有胜兵数十万。外蒙的喀尔喀部、内蒙的察哈尔部都是他分封子孙而形成的。

至达延汗孙子俺答汗时期,也就是嘉靖中期,俺答汗凭借着自己雄厚的兵力不断侵扰明朝的边境,入侵的次数格外地频繁起来。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汗从大同入塞,兵锋所指远及于太原附近。杀掠了数万人之后才满载而归。第二年,俺答汗再次深入山西内地,列营于汾水两岸。这次侵扰,凡掠10卫、38州县之地,杀戮男女达20余万人。此后对山西的侵扰连年不断,而明军却无力阻止俺答汗的进攻。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俺答汗再次举兵南下,攻掠大同,明军一触即溃,总兵张达与副帅林椿等人战死。张达皆以勇冠三军而着称,他们的死使得明廷大为震动,特命仇鸾继任宣大总兵。仇鸾乃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靠着贿赂、巴结严嵩才得以升官。面对俺答汗的精兵,仇鸾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暗中贿赂俺答汗,约定勿犯大同。俺答汗于是绕过大同,继续东进,兵锋直指北京。八月,俺答汗贡献古北口,进入关内。北京周围的州县皆受其害。通州、密云、怀柔、三河、义顺、良乡无一幸免,位于昌平的明朝诸帝陵寝也被焚掠一空。俺答汗趁势直抵北京城下,掳掠附近村镇的居民,焚烧庐舍,火光日夜不绝。明朝无力抵抗,只能任凭俺答汗的军队肆意烧杀。而此时北京只有守兵四五万人,且多为老弱残兵,北京危急。所幸俺答汗旨在抢掠子女玉帛,并无大志,过了8天,俺答汗主动回师,北京城才算是幸免于难。这一年是农历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尝到甜头的俺答汗自此以后连年用兵不止,每年鞑靼部都要从不同的地方入塞进行杀戮和抢掠。这里仅列举几个年份,就能看到鞑靼对明朝的威胁有多么得严重了。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这一年中,鞑靼部凡四犯大同、三犯辽阳、一犯蓟州,一犯宁夏。三十三年,俺答汗入犯宣府、宁夏、大同,明总兵岳懋战死。三十七年,俺答汗之子锡林阿,围攻大同右卫六个月,纵掠东至宣府,西至甘、凉的广大明朝北部边疆地区。三十八年,锡林阿一举攻入蓟州,大掠遵化、迁安、蓟州、玉田一带,北京为之戒严。四十二年,锡林阿再次兵临北京城下。由墙子岭入塞,大掠顺义、三河登第,北京再次戒严。终嘉靖一朝,鞑靼部侵扰不断,明朝恃之以为屏障的长城形同虚设,蒙古出入如过无人之境,北京为此多次戒严。相较于东南的倭寇,鞑靼部的进攻对明朝的打击更为严重。数十年间,明朝损兵折将,烽火照京师,百姓涂炭,明朝所蒙受的损失不可胜计。

这种情况,直至隆庆年间才有所好转。明朝任用王崇古为兵部侍郎,总督西北三边。王崇古与辽东总兵李成梁紧密配合,明朝才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开始对蒙古进行主动出击,以攻为守,此后俺答汗的入侵才逐渐稀疏。王崇古(1515-1588),山西蒲州人,嘉靖二十年进士,是有名的儒将,在平定东南倭寇、抵御鞑靼的入侵中,都有显赫的战绩。与戚继光、俞大猷一样,都是晚明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明朝才和鞑靼达成隆庆和议,北方边境才又复归安宁的局面。

隆庆三年(1569),俺答的一个孙子把汉那吉投降明朝。把汉那吉父亲早死,是由俺答汗的正妻一手抚养长大的,甚是钟爱。但是把汉那吉的妻子年轻貌美,却被祖父俺答汗所夺。心有不甘的把汉那吉一气之下便投降了明朝。把汉那吉的归降在明廷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许多大臣都认为收留叛降的鞑靼王室,等于挑衅鞑靼,两国不免烽烟再起。唯有高拱张居正、王崇古等人坚持认为这是奇货可居。历史的走向证明了少数人的正确。明朝与鞑靼以把汉那吉的归降为契机,不断进行谈判。

通过谈判,明朝才真正了解鞑靼部连年入侵的原因。鞑靼部之所以连年南侵,并不是为了占领明朝的土地,而是在于掠夺财产,尤其是蒙古地区的稀缺物资。因为蒙古高原只适合放牧,许多的生活必需品却全然没有着落。例如生活中最需要的粮食、盐、铁、衣服等,鞑靼部都没有办法自给自足。以往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互市贸易得到补充,而连年的战争导致明朝一直不向鞑靼部敞开贸易的大门。结果就出现了贸易不行,鞑靼部发动战争;战争出现,明朝进一步紧闭贸易的怪圈。

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明朝开始积极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得到俺答汗同意结束战争局面的保障后,明朝也同意进行贸易。在陕西三边、大同右卫、宣府张家口登第,分别建立了市场。明朝北方边境和平的曙光终于出现了。隆庆五年(1571)三月,明穆宗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对俺答的子弟、部属也分授都督、指挥、同知等官职。并允许蒙古各部在边境与明朝进行通贡互市。同年五月,俺答汗在得胜堡外(今大同北)举行了有明朝官员参加的受封庆典。俺答汗当众对天发誓,表示“永不犯中国”。此后来往贸易的商队取代了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和平相处成为明朝和鞑靼部关系中的主题曲。万历十年(1582),俺答汗去世,但蒙古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并没有结束,在三娘子的主持下,和平仍是两国关系的主要基调,明朝因之不用兵者长达30多年。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三娘子(1550-1612),蒙古名为乌讷楚。她不仅“骨貌清丽”,更是才华横溢。自幼酷爱读书,通晓兵略,是蒙古族杰出的女性。之所以俺答汗能够接受明朝封贡的建议,是与三娘子的力劝密不可分的。而俺答汗之所以能够严格履行自己的诺言,除了因为他晚年崇信喇嘛教,不嗜杀戮,更是因为三娘子帮助俺答汗处理政务,她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俺答汗死后,深谙文韬武略的三娘子主持政务,掌管了军政大权,她竭力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通贡互市关系。特别是万历十九年(1591),她竭力劝说俺答汗的孙子撦力克从青海撤军东归,避免了蒙古和明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三娘子无疑是蒙古和汉族和平相处的最大贡献者。

标签: 之变俺答封贡

更多文章

  • 偏执的孝子——明世宗朱厚熜:大礼仪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之争,偏执,孝子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荒淫过度而亡,在豹房猝死。他死的时候31岁,没有子嗣。更加严重的是,明武宗是单传,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因此,明孝宗一脉在武宗驾崩的时候就断了继承人。从朱元璋开始的明朝皇帝“大宗”至此没办法再延续下去了,明朝朝野面临着从近支的皇族中挑选皇位

  • 杨溥简介:鼎立三杨砥柱当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当世,砥柱,简介

    杨溥(1375IM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与杨荣同时于建文朝中进士,授职编修,永乐初年,改任皇太子洗马的职务。永乐十二(141),因东宫官属迎接明成祖朱棣北征凯旋迟缓,朱棣大怒,将杨溥等一并下狱,家人也被囚禁,在狱期间随时均有被杀可能。但杨溥毫不在意,在狱中发奋自励,每天读书不止,因而

  • 第一章家有家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有家规

    现代媒体,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媒体,在形容国家元首的家庭生活时,总有一个通用的名词第一家庭。无论是美国的总统,或是英国的国王,都是这样称呼。而不管在哪个西方国家,“第一家庭”的生活,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包括元首的太太和儿女,总是被关注度最高的。绯闻炒作自不必说,甚至连元首的太太用

  • 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一次打了100多名官员的屁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嘉靖,多名,打了

    杖,这一字,拿清朝官吏惯说的话来翻译,是“打板子”。打老百姓的板子,自然不足为奇,可是打官吏就奇,打小官也罢了,可是打的是大官,是政府中要人就更奇。打的是大官,喝打的人,却是皇帝或太监,打的地方,就在殿廷,这就叫廷杖。廷杖这名词最流行的时期是明代。几十棍子打下去,年老体弱的,

  • 明清以来士绅的文化权力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士绅,明清,有什么

    士绅是明清以来地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层,作为沟通官民之中介,他们对于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士绅的权力是什么?他们如何影响地方社会?这是研究明清社会史者必须弄清的问题。以往的士绅研究,对于士绅阶层的政治与经济特权关注比较多,并形成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对于士绅作为一个知识群体的角色关注

  • 祝宗、康泰发动的洪都之乱——1362.3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乱,康泰,洪都

    朱元璋虽然拿下了江西、湖广,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就说这个龙兴府是个未熟透的果子,由于胡廷瑞“硬摘”,送给了朱元璋吃,可是吃下没多久,朱元璋的麻烦就来了。胡廷瑞跟了朱元璋到了应天,他的部下与同僚们大都留在洪都,尤其是平章祝宗和枢密同佥、胡廷瑞的外甥康泰本来就不同意投

  • 刘伯温改朝换代仍有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仍有,刘伯温,改朝换代

    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事二夫”,历事几朝天子的人,往往被人视为“墙头草”而所唾弃,似乎改朝换代就得换臣子。但是,历史上就有一位人,他是凭自身的实力而在改朝之际立下功劳,并大有作为。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生于至大四年(1311),其家庭为一耕读传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高炽、朱瞻基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

  •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曾是被边缘化的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大美女,王昭君,美女

    王昭君(王嫱)天生丽质,一朝选在汉宫,却传说因为得罪画师,而不能靠近帝王侧,是一位被边缘化的美女。因而王安石感叹:“汉恩自浅”,汉王朝对王昭君而言,恩情很浅。后来听说要对南匈奴和亲,王嫱踊跃报名,在面试那一天,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这位美女的美丽把整座宫廷都照亮了,“光明汉宫”,汉元帝肠子都悔青

  • 明朝时期有哪些救济机构?构建常规性救济通道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常规,明朝,通道

    洪武时期朱元璋还构建了其他一些常规性的救济通道,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官方的、有效救济,其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贫民”,官府置房给他们住,每月还供给他们粮食。这倒很像现代的收容所和救济站。第二,在京师设立漏泽园,地方府、州、县建义冢,专门收葬孤苦伶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