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事二夫”,历事几朝天子的人,往往被人视为“墙头草”而所唾弃,似乎改朝换代就得换臣子。但是,历史上就有一位人,他是凭自身的实力而在改朝之际立下功劳,并大有作为。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生于至大四年(1311),其家庭为一耕读传家的正统地主家庭,浙江百乘以后就成为文化教育十分发达、才杰俊秀迭出的地方,素有“千山千水千秀才”之称。刘基的祖先原是丰沛人氏,在宋为官,后随南宋南迁,落脚浙江青田,到刘基的祖父这一代,还做南宋的太学上舍,并且博学多智,通晓天文地理,为人正直仗义,曾经组织过反元起义。刘基出身于这样一个较有名望的家族,自小耳濡目染,树立了建功立业的大志,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
幼年时,刘基聪慧异常,极有心计。传言里中一牧童丢失主人之牛,上下寻之不见。若牛真的丢失,牧童命将不保。刘基三尺黄口小儿之躯,从容与言,让牧童寻得一牛尾,插入浅溪之中,然后禀牛的主人,说牛已钻入河底,驱之不出,灾祸便可免除。牧童依刘基之言做了,主人不信,到河边一看,果见一牛尾斜露出水面,拽之不出。侧耳听之,河底似有牛的叫声,无奈,只得不问牧童的过错。从此以后,乡人到处传颂,说刘家出了个才智双全的神童。其父刘爚见儿子极有才气,更是延师择教,悉心培养而不惜资财。刘基入馆之后,并不十分用心,但所学书本,过目成诵,且能善解老师之意。凡教过他的先生,都以有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弟子而自豪。一次,小伙伴们谈及将来志向,刘基竟以天下太平作为成年后的追求,以致他的启蒙老师、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郑复初曾不无称赞地对其父刘爚说:“尊祖上积德行善,致有如此一个非凡的儿子。听其言语,观其行动,据我多年经验,不是夸口,此子长成之后,必为辅佐真主之人。贵府上几代人的功名,将来都要应验在他一人身是了。”刘父听了以后,心中很是高兴,从此更加用心诱导,为他讲述天下形势,创造条件,让他阅读大量书籍,培养他辨别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当时天下纷战、战乱不息的局势,刘父还让儿子浏览诸如《孙子兵法》、《百战韬略》等一类军事着作,以便有朝一日能够辅佐君主,平息战乱,救民于水火之中。
无至顺年(公元1333年),刘基23岁。经过了几番科场筛选,他少年得志,中了进士。依照登科授官的旧例,刘基在中了进士后马上被有司除为江苏高安县丞。这样,刘基在青少年时期就已打下了极为宽厚扎实的知识功底,为他以后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里驰聘纵横作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但刘基的青年时期是十分坎坷曲折的。他在出任江西高安县丞期间,元朝的政局十分动荡。一方面是统治者横征暴敛,醉生梦死;一方面是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地燃起。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或是心怀观望,寻找时机以图起事,或是干脆投入起义军中,极少有人为元朝的统治者卖命。刘基也是这样,他虽在做一个辅佐县令的小官,但他并不是死心塌地地为元朝着想,而是十分注意搜集风土人情,了解社会时事。当然,身在元朝吏籍之中,他也不能不例行公事,做一些应付门面的事,但他决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而是以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良心去申张正义。在当高安县丞时,他曾受命复审过一桩人命案,初审裁定者是一个极有权势的蒙古贵族,但原告一直不服,连连上诉,经过勘查,刘基认为初审有误,应定为蓄意谋杀。经过刘基的努力争取,终于使冤情大白。这件事为普通百姓所赞扬,但却为当权者所不容,不久,刘基就因别人的诬陷而另调他任。刘基实在看不惯官场的贪赃枉法、阿谀奉承,一气之下,弃官回家,于至元六年(1340)回到青田老家,做起隐士来。
鉴于刘基名声太大,有口皆碑,故三年之后,有人极力向元建议,起用刘基,以彰朝廷用贤之德,使天下归心。获准后,刘基被任命为浙江行省儒学副提举,主管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刘基走马上行后,便以身作则,整顿学风,教育部属要耿正廉明,不受任何干扰,为朝廷选贤任能。其结果自然是得罪了许多人,很多人弹劾他超越职责范围多管事。死心塌地效忠于元蒙朝廷的刘基又一次愤然辞官。
至正十一年(1351)前后,叛军方国珍兄弟时降时反,占据着温州、台州、庆元等路,在海上出没无常,很难剿灭,也更加深了沿海一带百姓的灾难。元朝官吏自己无能,就又想起刘基是一人才,便把他任命为浙东元帅府都事,让他想法剿灭方国珍。刘基两次辞官,本不愿再去与贪官污吏为伍,但又想只是剿灭匪寇,也就勉强应允。一到任上,刘基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方国珍兄弟反降无常,目的无非是为了向朝廷要挟,索取高官厚禄。刘基反对招安的政策,坚决主张消灭。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况,主张实行分化瓦解之策,即只拿方国珍兄弟,余者不问,此布告一出,方国珍的军心立刻不稳。原来,方国珍多行不义,其部下多是被他胁迫,本不愿为他卖命,见了布告,就想离之而去。方国珍十分惊慌,便托人给刘基送去了许多财物,请求他改变策略,刘基坚决不从。方国珍无法,只好转而贿赂别的高级官员,没想到一举成功,方国珍再次接受了招安。这也罢了,气人的是刘基挨了一顿训斥,说他是擅作威福,伤了朝廷爱民好仁之心。刘基这次真的心灰意冷了,他对元朝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再也不愿在官场混下去,哪怕是借此为民做些好事他也不干了。至正十八年(1358),他第三次辞官,又回到了青田老家。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刘基虽然隐居青田老家,但盛名在外,终于等到了“英雄用武之地”。原来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的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他接受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建议,避开了蒙古人的锋芒,迅速壮大起来。朱元璋十分注意军队的纪律,建立了良好的威望,而且每到一处,十分重视访求当地的贤达,罗致帐下,以为己所用。占据处州以后,朱元璋访得刘基正在青田老家隐居,便专使往请。刘基虽也早已听说朱元璋的名声,但毕竟缺乏了解,再加上他二十年做官的坎坷经历,似乎不愿再出山了,所以,他拒绝了朱元璋的第一次邀请。朱元璋并未气馁,再派总制孙炎前往邀请,朱元璋备以聘礼书信,极言求贤若渴之情,再加上孙炎对朱元璋的雄才大略、鸿鹄之志的一番描述,刘基终于被感动。于是,刘基说:“我过去曾经辞官在西湖闲住,见西北方向有异样云气,我曾说那是天子之气,十年之后应当在金陵。现在朱氏创业兴旺,又礼贤下士,应天顺人,恐怕将有大成。”就这样,刘基经过朱元璋的部将胡大海和朱元璋的三次邀请,终于应聘。刘基在见朱元璋之前,就已经对天下大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针对朱元璋的情况,思考了十八条建议。在见到朱元璋之后,他立刻提出了他的所谓“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听了,兴奋不已,认为刘基未到军中,就已把天下大势看透,实在是不世之才,立即下令修建礼贤馆,把他待为上宾,引为心腹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