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章家有家规

第一章家有家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39 更新时间:2024/1/8 1:51:40

现代媒体,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媒体,在形容国家元首的家庭生活时,总有一个通用的名词第一家庭。无论是美国的总统,或是英国的国,都是这样称呼。

而不管在哪个西方国家,“第一家庭”的生活,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包括元首的太太和儿女,总是被关注度最高的。绯闻炒作自不必说,甚至连元首的太太用什么化妆品,女儿穿什么衣服,儿子梳了啥发型,有时都会被当做重大新闻炒作一时。

而放在历史上,所谓“第一家庭”,自然指历代皇室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们,也来是后世“八卦”的重点,比如民间艺作品里关于“金枝玉叶”和“龙子龙孙”的诸多演绎,诞生了无数经典的作品,至今还传唱不衰。“第一家庭”里家庭成员的生活,既引人关注,又令人艳羡,到今天更不例外。比如许多互联网上火爆一时的穿越小说,主人公“穿越”回去,不是做了皇子,就是当了公主,要么就是娶了公主,嫁了驸马,胆子大点的,干脆直接穿越成皇帝。总之是诸多“穿越”题材的首选。个中的原因,按照许多穿越小说读者的调侃说:穿越到皇室去,故事既好看,主人公还能少奋斗十年。

然而,这充满诱惑力的第一家庭,真个像旁观者想象的那样,是既“好看”,又能“少奋斗”吗?至少,明朝的“第一家庭”未必是。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放在明朝身上,“国法”自然是指《大明律》,至于家规嘛,当然就是《皇明祖训》了。

比起《大明律》的如雷贯耳来,《皇明祖训》在现代历史爱好者中,显然是知名度不高的。然而,如果放在明朝“第一家庭”的成员们身上,其意义却恰是反过来的一个普通的明朝凤子龙孙,哪怕是最不务正业的“二世祖”,要给他说《大明律》,他也许会嗤之以鼻,但要给他搬出《皇明祖训》来,恐怕他会立刻吓得腿肚子发软,个别犯事且胆小的,当场晕过去的可能都有。因为,这是明朝皇室的家法。

家法的制订者,便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只要联想一下这位铁腕强人在位三十年干过的事严刑峻法惩贪,株连数万的“洪武四大案”,律令苛刻到残暴的诸多法令。便可想象,这部规定了明朝之后近三百年皇室子孙行为规矩的“家法”,定然如一块重如泰山的磐石,足以压得后世子孙喘不过气来。

《皇明祖训》,由明朝皇帝朱元璋亲自主持编纂,始编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完成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最早的名字为《祖训录》,由朱元璋亲自主抓且作序,据焦竑的《国朝献徵录》里说,当时为了编订这部家法,朱元璋还特意面向全国举行海选考试,甚至派亲信大臣四处查探,广泛搜罗各地司法人才,优中选优组成了主编团队。之后,朱元璋又于洪武九年(1376年)和洪武二十八年(1393年)对“家法”两次修订,经丰富完善之后,正式定名为《皇明祖训》,由刑部刊刻,分发皇室子孙人手一份,从此成为明朝之后近三百年,皇室子孙的行为准则。对于明朝“第一家庭”的所有成员(包括皇帝本人)来说,这部煌煌法典,仿佛是一张紧密的网,从出生开始就把人紧紧束住,一言一行,它都管着。

单从目录上看,这张“网”显然编的很大,除了首章为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序言《祖训首章》外,其内容分为十二章,分别为“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宫”“职制”“兵卫”“营膳”“供用”各章。可谓范围广阔,内容全面,条令完善,细则精致,堪称中国历代法典中的成熟之作。

而若细看内容,却更会发现,这张“网”不但编得大,“绳子”还用的粗。每一章都有完备的条令,且主题思想明确,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细化。比如“持守”一章,主题思想是教导皇室子孙要勤俭持家,“严祭祀”一章,规定了皇室子孙祭祀祖先的基本礼仪程序,更强调祭祀贵在“敬诚”,“谨出入”一章,主要是针对后世的历代帝王,告诫他们处理国事不能轻举妄动,按照现代的话说就是要淡定。“慎国政”一章,同样是针对帝王,告诫他们兼听则明,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要有耳目,同时要禁止民间擅自议论大臣,也就是要钳制言论。“礼仪”一章,除了规定了诸如觐见,祭祀等皇室活动的宫廷礼仪外,更重要的影响,是给东宫(太子府)以及各亲王(皇子)拟定了二十个名字,规定子孙必须以此为准顺序使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明朝皇室成员姓名的时候,总会发现诸多不认识的生僻字,全是以此顺延下来的。“法律”一章,主要是讲皇室成员犯法后,依据其身份和罪行情节,给出不同的惩罚条例规定。“内令”一章,是针对“第一家庭”的女性,尤其是皇后的,规定皇后不得干政。“内宫”一章,讲后宫的成员编制,品级划分,职责规定。“职制”一章,一是说册封爵位的程序,二是说皇室子弟的授官规定。“兵卫”一章,是讲各亲王的仪仗规模,以及各藩国军队的调度规定。“营膳”一章,规定各王室成员的饮食规格。“供用”一章,讲朝见皇帝过程中,沿途的花费预算以及开支规定。十二章的内容,可谓事无巨细,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吃饭穿衣,都无所不包。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这张“粗绳大网”,就牢牢罩住明朝皇室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人,直到这个王朝终结。

所以,每一个选择穿越到明朝“第一家庭”的朋友,“穿越”成功的第一件事,也同样是被这张大网牢牢的罩住,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从纵横捭阖的政治风光到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从宅在家里到出门游览观光,事无巨细,都有这部《皇明祖训》牢牢管着。每天的生活有了它,简直处处变成了雷区,吃饭花费多了点,穿衣服穿的另类了点,拉家常的时候说话随便了点,甚至一不留神打个喷嚏摔个跤,都有可能不幸犯法。

标签: 有家规

更多文章

  • 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一次打了100多名官员的屁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嘉靖,多名,打了

    杖,这一字,拿清朝官吏惯说的话来翻译,是“打板子”。打老百姓的板子,自然不足为奇,可是打官吏就奇,打小官也罢了,可是打的是大官,是政府中要人就更奇。打的是大官,喝打的人,却是皇帝或太监,打的地方,就在殿廷,这就叫廷杖。廷杖这名词最流行的时期是明代。几十棍子打下去,年老体弱的,

  • 明清以来士绅的文化权力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士绅,明清,有什么

    士绅是明清以来地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层,作为沟通官民之中介,他们对于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士绅的权力是什么?他们如何影响地方社会?这是研究明清社会史者必须弄清的问题。以往的士绅研究,对于士绅阶层的政治与经济特权关注比较多,并形成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对于士绅作为一个知识群体的角色关注

  • 祝宗、康泰发动的洪都之乱——1362.3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乱,康泰,洪都

    朱元璋虽然拿下了江西、湖广,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就说这个龙兴府是个未熟透的果子,由于胡廷瑞“硬摘”,送给了朱元璋吃,可是吃下没多久,朱元璋的麻烦就来了。胡廷瑞跟了朱元璋到了应天,他的部下与同僚们大都留在洪都,尤其是平章祝宗和枢密同佥、胡廷瑞的外甥康泰本来就不同意投

  • 刘伯温改朝换代仍有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仍有,刘伯温,改朝换代

    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事二夫”,历事几朝天子的人,往往被人视为“墙头草”而所唾弃,似乎改朝换代就得换臣子。但是,历史上就有一位人,他是凭自身的实力而在改朝之际立下功劳,并大有作为。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生于至大四年(1311),其家庭为一耕读传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高炽、朱瞻基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

  •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曾是被边缘化的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大美女,王昭君,美女

    王昭君(王嫱)天生丽质,一朝选在汉宫,却传说因为得罪画师,而不能靠近帝王侧,是一位被边缘化的美女。因而王安石感叹:“汉恩自浅”,汉王朝对王昭君而言,恩情很浅。后来听说要对南匈奴和亲,王嫱踊跃报名,在面试那一天,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这位美女的美丽把整座宫廷都照亮了,“光明汉宫”,汉元帝肠子都悔青

  • 明朝时期有哪些救济机构?构建常规性救济通道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常规,明朝,通道

    洪武时期朱元璋还构建了其他一些常规性的救济通道,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官方的、有效救济,其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贫民”,官府置房给他们住,每月还供给他们粮食。这倒很像现代的收容所和救济站。第二,在京师设立漏泽园,地方府、州、县建义冢,专门收葬孤苦伶仃

  • 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到“立纲陈纪”,朱元璋给汉民族找回了自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华,回了,汉民

    元朝以前我们中华帝国虽然有着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但像异族入主中原,全方位变易汉风的,元朝头一回。我们坚决反对民族歧视或民族偏见,但又不能不从理解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元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究竟是处在一个怎样的生存状态。有一段史料很容易引起争议,即描述元帝国统治下的社会各阶层:“一官、二吏、三僧、

  • 第六讲 万历四十八年:闹剧与败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万历,败局,闹剧

    从来没有哪个王朝,能够如明朝万历时代一样,把几十年的时间放在一场滑稽的争论上,也没有哪个王朝能够如万历时代一样,令一个国家在几十年间完全荒废。“罢工”的皇帝,“怠工”的王朝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会像明朝的万历皇帝那样,有意地“罢工&rdquo

  • 明代的乡村基层组织——里甲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乡村,基层组织,明代

    里、甲:编册丁口役使黄册土地税收鱼鳞图册〇里甲制度主要负责农村税粮征收与徭役佥派工作前文已述,里甲制度最早是洪武初年在南方一些地区试行,后来才逐渐推广开来。洪武十四年,大明帝国在编造黄册时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构建做了统一的规定:“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