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朱元璋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969 更新时间:2023/12/14 14:34:13

朱元璋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在朱元璋的血腥高压下,几乎天天都有冤魂屈鬼出现。出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好多被冤屈的大臣与人都在充分运用自身智慧来“规避”洪武屠刀,袁凯就是这些倒霉蛋中的一个聪明“蛋”和幸运“蛋”,他运用了装疯的手段巧妙地活了下来。那么有人要问了:袁凯为什么要装疯?他到底干了些什么事?

袁凯,元明之际松江华亭县人(即今天的上海市人)。元末时袁凯曾在元朝方政权中出任过府吏;洪武三年(1370)被人推荐给了朱元璋,因为他博学多才,脑子活络,观察问题敏锐,口才又好,朱元璋就叫他做御史。御史干什么的?前面我们讲过了,御史是专门监察百官和皇帝进谏的,这本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岗位,弄不好就不仅仅是下岗,有可能还要将自己的小命都搭上。袁凯当了御史就发现,大明帝国与元朝不一样,做事很实在,讲效率,重实际,很有朝气。但同时他也发现,朱元璋手下的大臣们普遍文化素养不高,尤其是那些武将们言语粗俗甚至低下,恃功骄恣。于是就找了机会向上进谏:“如今天下大致已定,但武将们普遍都恃功胡为,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什么教养,不懂君臣礼节,所以恳请皇上让都督府聘用精通儒家礼仪之士,给这些军官们补上文化教养的基础课,即相当于文化扫盲。这样或许能改掉他们的不良行为。”朱元璋被说动,随后就下令让全体武臣们都到午门去听讲课。

经过这件事情,洪武皇帝发现,袁凯这个人果然眼光厉害,脑子转得快。有一天他接到刑部上报上来的一批拟将处罚的犯人名单,当场就拿起朱笔批下,全部处死。批好后,他把袁凯叫来,叫他将朱批名单送往皇太子朱标处复审。朱标主张仁德宽大,结果将犯人全改为免死,皇家父子之间有着很大的观念冲突。当拿了刑部材料从太子那里回来向朱元璋如实汇报后,袁凯心想:“这下可好了,跑腿任务完成,也不用受夹板气了。”正想退去,朱元璋开口问了:“太子与我各有各的主张。袁凯,你看哪个正确?”袁凯心想:这下麻烦了,两边我都不能得罪,一个是当今的万岁爷,一个是未来的万岁爷,他们是亲父子,我怎能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呢!他眼珠一转,当即就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应答道:“微臣愚见,陛下主张全杀,这是严格执法;太子主张减刑,这是太子的心慈。”说完正得意着:我这样回答,可以两头都不得罪,多好!谁知,朱元璋一听到这话马上就发火,大骂袁凯是个滑头,首鼠两端,随即下令,将袁凯关进大牢里去!袁凯冤啊,你们父子之间意见不一致,冲我撒气,我当了你们的冤大头了。他在狱中绝食了几天,朱元璋也听说了,几天后气也消了点,下令将袁凯给放了。出狱后的袁凯以为自己的一大劫难总算给躲过去了,谁知他上朝时,洪武皇帝一见到他就说:“这个就是首鼠两端者!”袁凯一听这话,马上意识到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天真,人家朱皇帝天天记挂着他。事情不妙,大祸将临头,怎么办?

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活命的办法来装疯,于是袁凯披头散发,胡言乱语,到处乱走。袁凯的家人也传出话来,说他家老爷疯了。朱元璋不信,叫锦衣卫去查实一下。锦衣卫回来说,袁凯确实是疯了!朱元璋还是不信袁凯真的疯了,想检验检验其真假。古时候没有精神鉴定中心,更没有精神病医院。怎么办?朱元璋听人说,有一种方法可以检查出一个人是否真的疯了用木椎子捶“疯人”身上,要是真是疯子的话,他就不说痛。于是洪武皇帝就叫人如此“检测”袁凯。

再说袁凯,明知这关的重要,他紧咬牙关,强忍着撕肺裂胆的痛苦,却不喊一声“痛”。这下朱元璋还真有点相信:袁凯疯了!算了,叫一个“疯子”留在朝里,这不丢人现眼。大明难道真的就没人了?于是洪武帝下令,叫袁凯家人来说话,说是允许袁凯“提前内退”回老家。其实袁凯清楚着呢,他跟家人做了安排,皇帝诏令一下,他们就回到上海华亭乡下老家去住,这样就远离政治中心,免得万一露馅,全家都要倒大霉。

袁凯回到上海乡下后,继续装疯卖傻,常常将铁链子拴在自己的脖子上,像狗一样到处溜,故意天天将自己弄得蓬头垢面,简直像个鬼。据说,后来朱元璋也派了锦衣卫特务前来偷偷看,结果发现袁凯确实“疯得不像样”。算了,从此以后朱皇帝也就不怎么惦记袁“疯子”了。

这样过了好多年,后来朱元璋想要抓文化教育建设,下令在各地兴学崇儒,突然间他又想起了儒士出身原本脑子灵活的袁凯来了,于是派人到华亭乡下去看看那个“疯子”袁凯到底怎么样了。谁知那个袁凯还是那么疯疯癫癫,一点也不见好,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居然在乡饮酒礼上对着皇帝派去的使者唱什么“月儿弯弯挂天上,小妹子房中想念郎……”,唱着唱着,一会儿又奔起来,跳起来,一会儿又爬下去,爬啊爬,一直爬到了篱笆墙边,拣起篱笆墙边的“狗屎”吃了起来。当然,这“狗屎”是事先袁凯家人用炒面拌糖稀做成,然后偷偷地将它们放在那里。不知情的朱元璋使者看到这样的情景:袁凯连狗屎也吃,不说心里有多恶心,但肯定会将上海地方老爷招待的美味佳肴全部给吐了出来,还给了上海人。

再说,朱元璋听人回报袁凯已经疯到了这样的地步,也只好从此作罢。袁凯终于躲过了一场杀身大祸,最后终老于上海乡下老家。

标签: 朱元璋滑头袁凯

更多文章

  • 明代秘史:百姓救于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代,百姓,秘史

    于谦(1398年),幼稚年刻苦读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两年之后奉朝之命到湖广地方考察官军功过,兼“安抚”川贵等地的瑶民和僮民。在深入到少数民族居住地方查访的过程中,得知明官军对少数民族人民滥施杀掠。回京后立即上奏弹劾,

  • 这位皇帝一生中只有一个女人,痴情专一的他却被人说成是奇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只有一个,奇葩,被人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皆是三宫六院拥有七十二妃,更甚于一些帝王,他们的嫔妃数量可以过万。不过,一些惧内的皇帝,他们的嫔妃数量就较少些。比如说汉高祖刘邦,他的老婆吕雉非常厉害,所以刘邦的一生中除了吕雉之外,只纳过一个妃子。隋文帝的皇后也非常厉害,因此隋文帝的后宫里嫔妃的数量也比较少,但是隋文帝比刘邦强,

  • 方孝孺简介:一代奇儒方孝孺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故事,方孝孺,简介

    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靖难之役,朱棣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没有太多的战斗,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武功夺取江山的朱棣可以在战场上无坚不摧,却无法拢住文人的心。饱经太祖摧折的文人们,早已把

  • 明祖陵的营建与规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祖陵,规模

    自从有了朱贵画图贴说以后,明祖陵营造地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但要营造当代天子的祖宗陵寝,那可绝对不能等同于普通人家的修祖坟了,首先得卜选好位置。不是说那“龙窝”就在杨家墩,难道要放弃“龙窝”,另行择址?不是的。杨家墩“龙窝”作为陵

  • 从长城外的“烧荒”现象,看明朝独特的军事防御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城外,明朝,独特

    在中国古代史上,长城一带一直是统治者重视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早期内地从事农业的人们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战争中进行防御和进攻的重要地带。明朝时期为了抵制北方外来侵略者,统治者制定独特的军事防御策略,让边防军在长城外进行“烧荒”,此举对于维护明朝的统治,展示军事实力

  • 唐赛儿造反:年轻寡妇登高一呼,聚集起几万人反抗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万人,寡妇,高一

    唐赛儿是山东省蒲台县(今东滨县)人,祖上世代行医。她从小也学会医术,练过武功。长大后嫁给同村农民林三。后来加入了白莲教,当了“佛母”,经常无偿地给农民治病,所以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永久十八年,山东蒲台一带瘟疫流行,有许多人来找唐赛儿医治。唐赛儿和她的丈夫无偿地给乡亲们治病。

  • 第一讲 父子创业:铁血背后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无奈,父子

    中国古代的王朝,开国的历程都是很艰难的。而明代是靠着父子之间艰难的接力棒传递,才完成了有些畸形的、以铁腕和血腥知名的王朝奠基工作。乱局中的收官者创业,有时候是白手起家,有时候则在于对周围资源的整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创业过程,就是成功地整合各种资源、壮大自己并消灭其他竞争者的过程。一穷二白的创业史在中国

  • 参酌唐宋立纲陈纪 损益元制构建新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宋,损益,立纲陈纪

    唐朝大臣坐着议事、宋朝大臣站着议事明朝廷杖制度主要针对的是朝中的大臣,一些地方上的小官小吏还不够资格“享受”。廷杖,老百姓俗称叫“打屁股”,可能就是由古时杖刑中演化而来的。不过,它不像家长打小孩子的屁股那样做做样子,起到教育作用就行了,明代开始盛行的杖

  • 魏忠贤的故事:带你走进真实的魏忠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带你,故事,真实

    魏忠贤(15681627),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其父魏志敏,母刘氏,娶妻冯氏,生一女,嫁杨六奇。年轻时能右手执弓,左手握弦,射箭命中率很高。虽不识字,做事却敢于担当,有决断。他自幼就是个不学好的人,长大了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成天和一帮子年轻无赖在一起鬼混。有一次,他赌输了,饱受凌辱,一气

  • 土木堡惨败:明朝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土木,损失,明朝

    自徐达兵伐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往北方,后逐渐分裂为三支,瓦剌为其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明永乐末年以来,瓦剌部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对明朝虎视眈眈。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入侵,发生了着名的土木之变,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此次事变与英宗重用宦官王振有直接的关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