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皇帝迁都南京的真相

明朝皇帝迁都南京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97 更新时间:2024/1/17 4:28:32

在大家印象中,崇祯帝是一位亡国之君,应该为大明的崩溃承担全部责任。事实上,正如前人所言,明朝的灭亡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注定了,国祚传到崇祯帝手里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通过丰富的史料证明,崇祯帝并非无所作为、耽于享乐的昏君,相反,他是一位励精图治、节俭勤政的皇帝。他17岁登基称帝之初,毅然拿下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魏忠贤,就显示着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和胆略。

但遗憾的是,崇祯帝的努力未能挽救明朝国运,大明帝国终于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轰然倒塌,他本人及其家人也都惨然死去。

明朝灭亡的根源埋藏于万历年间,是不是说崇祯帝就可以不负责任了呢?那当然不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甚至丧失了别开生面的机会。

关于崇祯帝治国的得与失,樊树志先生在书中均有扎实的论述,小编在本文中只聚焦于一点:崇祯帝在大事面前太糊涂,优柔寡断。在此举两个典型的事例加以证明。

第一个大问题:要不要与皇太极和谈?

明朝的处境可谓四面楚歌,内有张献忠李自成等掀起的农民起义,外有八旗兵的频繁袭扰。相比之下,朝廷国库空虚、明军兵力不足,根本无法同时应对内外两场战争,守外则失内,击内则失外。

1638年,内外交困日亟,崇祯帝不得不向朝臣提出先安内还是先攘外的问题。兵部尚书杨嗣昌作了回答,他明确主张与八旗兵“互市封赏”,即和议。以和议争取北边三年无事,集中精力平定内乱。

在崇祯帝心中,他非常认同杨嗣昌的建议。

其实,与八旗和议并非新话题。崇祯帝即位之初,皇太极通过蒙古方面和直接给蓟辽督师袁崇焕写信,表示了通好的愿望,终因朝中大臣激烈反对而作罢。

崇祯帝手迹。

这一次,崇祯帝打算往前迈一步。在杨嗣昌主持下,辽东巡抚方一藻与皇太极开始了接触。

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试探,表明了诚意,尚未谈及细节,朝中大臣已经炸锅了,杨嗣昌差点被口水淹死。

对于特别看重夷夏之辨的大臣来说,和议绝对难以接受。他们纷纷提交奏章,弹劾杨嗣昌,斥其别有居心。

他们的言论大多站在道德或党争的立场,既无视严峻的现实,也故意忽略隆庆年间明廷与蒙古俺答汗和议的历史,对于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境更是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如果崇祯帝乾纲独断,果断地将和议政策执行下去,“以练兵为正道,开市(和议)为权宜”,争取东北边疆三年和平,未尝不能获得一线生机。

不过,崇祯帝十分顾忌汹汹朝议,虽然他也认为和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犹豫不决,致使明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永远丧失主动权。

第二个大问题:要不要南迁留都?

历史上,大宋朝廷南迁,偏安东南,国祚再延续150多年。当北方局势糜烂之际,崇祯帝不难想到迁都问题。要知道,在留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现成的六部班底,只要过去,朝廷即时可以运作。

1644年大年初三,明廷的败局已不可收拾,崇祯帝与左中允李明睿商谈国事,李提到:“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

崇祯帝说:“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

这句话透露出,崇祯帝很想南迁,无奈大臣们都不同意。所谓“诸臣不从”,指以内阁首辅陈演、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南迁。他们把南迁之议斥为“邪说”,甚至扬言“不斩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后来,左都御史李邦华又提出一个太子监抚南京的方案,在朝堂激辩一阵子之后也不了了之。

死守北京明显毫无胜算,崇祯帝为什么就不能力排众议,果断南迁呢?毕竟天下是他老朱家的啊。

臣子吴伟业看得清楚:“上意非不欲南迁,自惭播越,恐遗恨于万世,将俟举国请而后许。”

原来如此!南迁有逃跑之嫌,崇祯帝怕在历史上留下负面评价,所以他等着朝野上下达成一致意见,纷纷要求南迁的时候再实行。

崇祯帝自缢处。

不过,要让那些大臣们在南迁问题上达成一致,真比登天还难。就在崇祯帝摇摆不定的时候,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大明帝国和崇祯帝的厄运降临了。

无论与八旗议和,还是南迁留都,都不乏支持者,绝非“无人赞襄”。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崇祯帝一言九鼎,奋勇推行自己的规划,1644年的历史存在改写的可能。

心在大家知道崇祯皇帝迁都南京的真正原因了吗?

标签: 南京明朝皇帝

更多文章

  • 买的蒙古好马只配做马肉肠:管窥明代马政崩溃的一个瞬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好马,明代,蒙古

    如果世间列国中真有网上所谓的“武德”存在的话,战马一定是18世纪前各国“武德”的载体。膘肥马壮的国家一定武德充沛。大明的武德为何长期欠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战马质量不行,导致的骑兵不给力。那么,为啥明军的战马不行呢?明神宗的时候大明朝廷上流传这样一个

  • 明朝官员考核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员,明朝,考核制度

    〇大明“公务员”既要“考察”又要“考满”明代官僚的考核制度在承继唐宋传统的基础上,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时官吏考核一般是由吏部和都察院(后来增加了内阁)主持进行,更具体地说,内阁大臣、六部和都察院的长官都要经过廷推合议,而其他官

  • 明代状元张元忭为父伸冤不成,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代,是怎么,状元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辛未科状元,系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氏张元忭。这位张状元乃名门之后,祖籍其实是四川。他的祖先是南宋时期和岳飞、韩世忠等人齐名的抗金名将张浚。父亲是张天复,跟张居正、李春芳两位总理大人是同级进士同学,曾经当过云南省级司法机关的二把手(按察副使)。张元忭打小极富同情心并且孝顺,

  • 一、专制统治的强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ldquo,丞相,中书省

    近几年热播的宫廷题材电视剧中,皇帝总是处于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地位。其实则不然,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几千年里,大多数时间内都处在一种相权与君权均势,相互制约的状态之下。“丞相”是辅佐君王,处理日常政务的最高官职。西汉一代名相陈平曾说,丞相与上帮助天子天子调理内外,顺应四时

  • 明初唐赛儿起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初唐,简介

    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

  • 蓝玉主要犯了什么错?不断“犯错误”的蓝大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将军,犯了,蓝玉

    〇不断“犯错误”的蓝大将军主要问题就在于蓝玉大将军在不断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又在不断地“犯错”,其主要“错误”如下:第一,奸污元主妃子,有损大明形象。洪武二十一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大俘获后,大老粗出生的蓝玉想起女人来了。可沙漠和极

  • 朱元璋认为捞钱不是偷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认为捞钱不是偷钱洪武八年(1375),浙江湖州府有人将300余万官钱运往南京,船行到长江里时,不幸发生了翻船事故,一船的钱有一半掉进了江水里去了。洪武帝严法众所周知,遭受翻船之难的浙江仁兄算是“拎得清”,官钱一半丢在长江里,只好自己代赔,这事也就很快过去了。但不久有人

  • 第二节 《永乐大典》,功泽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后世,永乐,第二节

    在大明历史上,凡是影响后世的历史危机,几乎都出自朱棣之手,《永乐大典》的编纂就是杰出代表。《永乐大典》初名叫《文献大成》,是一部大型类书。凡是被收录进《永乐大典》的着作,都没有遭到一个字的删改。到21世纪的今天,《永乐大典》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提到《永乐大典》,就不能不说它的主要编撰者

  • 第十六章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先生,心学,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ldq

  • 有儒者风度的太监——冯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儒者,太监,风度

    冯保,深州(今河北省深县)人。不知何时阉割入宫。嘉靖中,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按资历应由冯保升任,但穆宗不喜欢他。大学士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掌印司礼监。等到陈洪罢职,高拱又推荐掌管尚膳监的孟冲补缺。按照规定,孟冲是没有资格掌管司礼监的,冯保因此痛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