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竑制造明朝血案“左顺门事件”,成威震边疆的铁血儒将

王竑制造明朝血案“左顺门事件”,成威震边疆的铁血儒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824 更新时间:2023/12/26 20:02:34

1,迅速蹿红的愤怒青年

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惨案。

这是一场任性皇帝(明英宗)受权阉(王振)撺掇,御驾亲征被打得全军覆没的惨祸:明英宗朱祁镇沦为俘虏,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北京城乱作一团。

伴随这场惨案发生,迅速在北京城里蹿红的,却还有一个平日默默无闻的三十六岁青年:王竑。

导致他出名的,就是八月二十二日这天,大明朝临时领导监国郕王朱祁镇召开的紧急朝会。

当时与会官员情绪激动,很快就哭声震天,偏这节骨眼,马顺(明英宗十分宠爱的特务头子、宦官王振的铁杆心腹)受锦衣卫指示,竟跳出来呵斥群臣。却不想立刻引爆全场,首先站出来的,正是这位青年给事中王竑,只见他目光冰冷沉默上前,电光火石猛然出手,一下揪住马顺头发,把这凶恶的特务头子噼啪一顿爆打。

这一凶悍表现,登时如点了炮般,红了眼的大臣们纷纷上前,围住马顺一顿拳打脚踢,王竑更是再接再厉,嚎叫着扑上去撕咬,活活从马顺身上撕咬下几块肉来。

以至马顺这位杀人不眨眼的冷血特务,竟几个回合就给打断了气。

在当时的监国郕王,不久后的景泰皇帝朱祁钰记忆中,彼时彼刻的景象,是他政治生涯中恐怖到战栗的一幕:满眼都是红了眼的官员和疯狂的厮打,充斥在耳朵里的更是拳脚声撕咬声和惨叫声。而那位带头冲打的王竑,更是以双眼喷火鼻青脸肿嘴角冒血的恐怖形象,刹那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幸亏接下来兵部尚书,也就是后来北京保卫战担当重任的大英雄于谦挺身而出,及时制止了群臣的失控行为。

这场为朱祁钰留下恶梦般记忆的朝堂血案,就是着名的“左顺门事件”。

而对于大明朝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来说,“左顺门事件”的意义,却是相当重大。这就是一声炸雷,骤然震醒了大多数惊慌失措的明朝人。

而后郕王朱祁钰正式继位,是为景泰皇帝,大明朝更确立了绝不妥协,抗战到底的强硬决心,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备战。所有的冷静,热血,坚强,都是从这场炸雷般的血案开始。

由于意义重大,事件中率先跳出来打死马顺的王竑,也立刻红透了京城,甚至还有百姓把他的画像制成门神。痛殴马顺的场面,后来还被加工成各种戏曲评书,甚至衍生出武侠小说,整个明朝后半段,一直都很红。

后来正德年间的大诗人李梦阳的一首诗,尤其能表达明朝诸多文臣们,对他这一壮举如滔滔江水般的崇敬之情:王竑犯阙虽愚憨,舍命临危一丈夫。

但只要看看王竑的人生履历,就发现李梦阳先生这诗,还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地方,王竑的品格,固然堪称大丈夫,可要论实际才能,却既不愚也不憨,相反这位以热血风骨出名的官员,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有一位堪称全能的文臣。

体会过他强悍战斗力的,不止那位被殴死的马顺,更有嚣张跋扈的瓦剌骑兵。

2,铁腕强人的成长路

王竑,字公度,甘肃河州人,生于永乐十年。

以《明史》的说法,王竑祖籍江夏,祖父那代迁到甘肃河州。父亲王佐也是当地名儒,还和永乐年间学问家解缙是铁哥们,属于书香门第。祖父王贵更传奇,是昔日朱元璋打天下时的麾下千户,却在大明开国后一不留神犯了错,全家贬到甘肃充军,就这样落了河州籍。

如此特殊的家风,让王竑出落成一个奇特的硬汉子:年轻时的王竑,平时读书读到历史上奸臣专权误国的典故,能当场气的咬牙切齿。甘肃当地也有野史说,有次他读到大英雄岳飞被秦桧坑,就气的在课堂上拍桌子,好好的书桌给拍得七零八落。

虽说这说法不可考,但对照后来他在朝堂上的表现,应该比较可靠。

更值得一说的,却是他的家学渊源。虽说甘肃教育条件落后,一般碰不到好老师,可王竑却真个运气好,除了父亲教育水平高外,还遇到个神奇老师:周璠。

以《河州志》的说法,这位周老师也是当地一位奇人,虽说名气不大,能耐却奇强。此人原籍苏州,也是父辈充军来的,却一辈子淡薄名利做学问,不但经史学问好,武艺更精湛,而且连医学和建筑,都很有造诣,今天当地好些城防堡垒遗址,都是出自他的设计手笔。

由于俩家是世交,于是王竑小小年纪,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周老师刻苦学习。以明朝雷礼等人的文章记录,周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样,除了督导日常功课,还常带王竑骑马游猎,考察边情。如此寓教于乐,王竑各方面的本事,都是节节高涨。

而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从此之后,王竑早早有了一个壮怀激烈的理想:士当希汲黯朱云!

他的人生追求,就是成为西汉汲黯朱云这样的名臣,铁骨铮铮,匡扶社稷。

满怀这般理想的王竑,事业人生也十分顺利,正统四年二十六岁的年纪,就以进士第五名的成绩金榜题名,从此踏入大明朝的权力场。

而从入仕后的第一天起,王竑更以实际行动证明,他这个人生理想,绝不是随便说说。一直热火朝天工作,遇到国事就大胆直言,尤其值得说的是,后来活捉了明英宗的瓦剌太师也先,当时还在装孙子,对大明特别恭敬。

可这家伙的坏水,真瞒不过王竑的眼睛,多次大声疾呼:将来给大明朝制造大难的,必然是这个也先。

虽说没人听,但王竑的名气,真是传开了。外加他为人正直,典型炮筒子脾气,谁遇到冤枉事,与他有关无关,都敢站出来出头。品格和才能,都在大臣中深受欢迎,以《河州志》的说法,就是“论大臣如竑者,盖无己也”。简直就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如此高调的王竑,真实的处境,却是十分憋屈:虽说工作努力,还常给大家惊奇,但仕途却总受压制。正统四年中进士,此后就一直“观政”,也就是当实习生,中间又丁忧了几年,直到正统十一年,才算结束实习生涯,官授户科给事中。

但比这更憋屈的,却是大明朝越发溃烂的朝局:宦官王振专权,国家大事给瞎指挥的一团糟,个人脾气还跋扈。凡是跟他唱反调的大臣,一有机会就逮住往死里整。比如曾经格外赏识王竑才华的翰林学士刘球,就因得罪了王振,先被罗织罪名下诏狱,后来更被人下黑手杀死在牢狱中,下这个黑手的,正是后来被王竑当场打死的马顺。

对这种祸国殃民的权阉,王竑自然是不放过,还是个实习生时,就从不买王振的账,后来做了给事中,更是放开手脚大骂,是王振专权时代,少数从不拿王振当干粮的官员之一。

这样的行为,在那个王振气焰熏天的年月里,可谓十分的难得。以嘉靖年间才子王世贞的说法,大明朝的言官们,真正能做到不畏权势刚正敢言的人物,王竑当之无愧。

通常这样英雄,往往都要付出代价,何况碰上的又是向来睚眦必报的王振?

可奇特的是,对王竑这个硬骨头,王振除了暗地里使过绊子,基本是敬而远之。哪怕王竑妙笔生花,写了不少骂他到狗血淋头的奏折,却还是忍着。

如日中天的王振为什么要忍?

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里,给出了一个原因:王竑的七年“观政”时,一个重要的履历,就是曾在郕王朱祁钰的王府任职。有了郕王这个背景,还是明英宗与郕王兄弟情深的好年月,王振也只能先咽下这口气。

左顺门事件后,大家扬眉吐气,王竑却深知问题严重:大明开国七十年,还从没有过文官在朝堂上打死特务头子的雷事。

深知自己摊上大事的王竑,更以一个悲壮的反应,体现了铁骨般的担当:《名山藏》记录,他先是叫来妻子儿女,郑重的托付了后事。然后慨然进宫,只求领罪赴死,却好在于谦帮忙,反而被郕王一通好言抚慰,总算逃过一劫。

也正是在左顺门血案中,另一个事实更彰显了王竑的品格风骨:当时现场痛哭流涕骂王振的大臣,甚至跟风卷袖子上来打马顺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在王振专权时期,夹着尾巴做人的家伙。真正无论王振活还是死,都一样愤怒痛骂的,王竑是为数不多的几位。

而另一位与王竑一样,早已专注骂王振很多年的硬汉,就是担当北京保卫战大任的于谦。

这件事以后,老资格硬汉于谦,对于小字辈硬汉王竑,真个是关照有加。随后在紧张备战中,先派他去易州整顿防务,而到了瓦剌大军兵临北京的十月,更又举荐他出任一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北门防务。

这个任命有多破格?王竑先前的职务,是七品给事中,这下等于从七品一口气升到了正四品,典型官场上平时最招眼热的“连升三级”,而“提督北门”,更是担负起最重要的防务。

于谦为啥要这样关照王竑?自然不止之前打死马顺的表现,以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的说法,王竑在正统年间的好多奏报,他都格外关注,有些精彩内容更烂熟于心。

而在土木堡惨案后,王竑的一条建言也引发了于谦注意:大家都忙着修堡垒调兵,王竑则犀利点出一大隐患,东昌府卫等地,还安置着不少昔日收容的瓦剌裔“达官”,一旦他们趁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提早预防监视。

如此能看到问题死角的眼光,于谦自然十分佩服,也因此认定了人才难得。虽说当时也不少人讥讽,说王竑打一架就能升三级官,真个是大便宜事。可于谦不为所动,依旧用人不疑。

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在随后浴血悲壮的北京保卫战中,担当重任的王竑,果然成了于谦得力的助手。他多年刻苦磨练的能力,更好似火山喷涌一般,在大明政坛上华丽爆发。

3,全能文官登场

受命提督北门的王竑,还没开战,就又叫围观群众们吃了一吓。

士兵们列阵站好,他只消扫上一眼,就能迅速找出其中滥竽充数骗军饷的烂兵,然后筛子一般的清理。

还发起了魔鬼突击训练,且纪律抓得严,成天都有犯事军官五花大绑拉到北门当众“啪啪”打军棍,成了北京保卫战前,京城防务一大奇观。

而在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王竑的一番心血,获得了风光回报:他督率的毛福寿部,成了战场上敢与瓦剌精锐死磕的机动力量。先是瓦剌初到时,他们先在北门阻击,硬碰硬打了个开门红。

而后尤其出彩的一幕,则是土城大战,当时打得山穷水尽的明军,连百姓都上了城头扔砖瓦助战,危急时刻正是王竑带兵赶到,一番浴血厮杀,终于将这股顽敌击溃。北京保卫战中最艰苦的一场血战,终于顺利挺过。

而在十月二十日,屡遭重创的也先,终于无奈退出了北京后,整个北京城一片欢腾,王竑却依然是少数冷静的人,反而又上奏折泼冷水,认为瓦剌虽然战败,却实力尤存,必须要立刻整顿防务,提防他的继续侵扰。这份冷静的建言,令同样冷静的于谦也十分感慨,更随后再次举荐他担当一大要职:提督守备居庸关。

居庸关的战略意义,在当时十分重大。这等于是把大明北部防线的脊梁骨,交到了王竑手上。

先前的北京保卫战中,王竑常被人诟病的,就是手段太生猛。可跟后来提督居庸关相比,那真是牛刀小试。

作为大明长城防线的战略要地,居庸关在当时,却早已腐败不堪。虽说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也同样雄起了一把,顶住了瓦剌的猛攻,但那是沾了天气的光:当时镇守居庸关的右副都御史罗通,趁着天冷往城墙上浇水,把整个城墙变成冰墙,才叫瓦剌吃了大亏。

可打仗这事,靠天吃饭也只能一次,因此面对胜利掩盖下问题成堆的居庸关,王竑又发了狠,先大力查账,而后又追查空额军饷,挖地三尺,也要把腐败分子刨出来。

这种孤胆英雄般的莽撞行为,当时也引起轩然大波。早有准备的各级腐败干部,已经充分应对,看你王竑够猛,又能奈我何?

可接下来的事实,却再度让他们大跌眼镜:王竑除了眼光强手腕狠,行动力还极高效,这些贪腐的小伎俩,半点都难不住他。而且更要命的是,他的口才还十分了得,还很会运用心理战,只要抓到一个嫌疑犯,循循善诱的问几句话,立刻就能套出一大堆重大收获。

他们确实太低估王竑了,这位表面会打能骂的言官,却是一位通才,军事天文地理样样都学过,甚至敲一敲城墙砖,就能初步判定这工程黑了多少钱,外加效率也奇高,最擅长用最直接手段解决问题。因此这番到任,就真个成了反贪斗士,招招都不落空。

就连居庸关都指挥赵汶,之前组团跑到蒙古草原偷猎这类破事,都叫王竑给挖了出来,处置更是狠辣,逮着一个就法办一个。外加整顿训练,选拔精锐,这个一度衰败的大明防线要冲,再度战力满满。

这良好工作成果,照着曾经出使瓦剌的明朝使者李实的赞叹说:瓦剌知道是王竑镇守居庸关,竟从此不敢靠近。可谓威名远扬。

正当王竑在居庸关任上,大展拳脚得有声有色时,另一个紧急任命,却又把他朝南拽:景泰元年十一月,漕运总督。

这一下升迁,甚至开创了大明朝一个空前绝后的官职记录:先是总督漕运,第二年又兼职巡抚淮扬四府三州且兼理盐政,景泰四年又加封左都御史。明朝以漕运总督身份兼理巡抚盐政者,三百年间王竑是唯一。而在整个十五世纪,王竑更堪称权力最大的地方官。

如果火速重要任命,却也是因为一个紧急任务:给老领导于谦填坑。

当年北京保卫战,临危受命的于谦,之所以能成功打赢,主要的兵力来源,就是漕运的运军。可这下问题来了,没了运军的漕运,立刻就荒废了。这事可不是闹着玩,京城的开支运转,全靠漕运物资输送,必须得有人管。

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这个:就在北京保卫战这几年,江淮地区水灾频发,大明的钱粮全用来抗击瓦剌,没多少钱来抗灾,以至于问题越演越烈。

所以王竑的任务十分艰巨:既要抗灾,也要管好漕运,更要保证盐税。也就是既要给朝廷补血,还要给朝廷治伤,如此不可能的任务,就落在了王竑头上。

在王竑的宦海生涯里,这也是他遭遇过的最为艰巨的考验,而且具体过程中,他也碰壁连连,比如治水这事,就真撞上了他的短板,尽管几年来兢兢业业,一直冲在一线,可还是怎么治怎么闹灾。以至于景泰皇帝几次下诏斥责,甚至把脾气刚烈的王竑,都给急出了病。

直到北京保卫战前曾鼓吹逃跑的徐有贞再次出山,用最新的放水技术,成功解决了淮河大水灾,这才知道是个技术问题。

而比起这失败的技术攻关,他做的成功的,却是赈灾。出手就是狠招,先擅自打开了广济仓取粮,镇守太监要阻拦,更被他一顿吓唬:你要敢拦我,我就先砍了你!

连太监都给吓唬住了,后面的事就好办了,广济仓取来多少粮食事小,关键是树立个榜样:淮河上下的商船,按照船只大小摊派,都得出钱出米,外带当地的富户,更是家家摊派,就这样连劝带吓,硬是咬牙把灾赈了。

这个成功经验,晚明崇祯年间主持陕西军务的孙传庭也曾积极学习,一度把李自成逼近死路。

当然这种胆大包天的事,风险自然大,可为了救灾,王竑还是一贯强硬作风,这次甚至是用了耸人听闻的一招:自死劾!吓唬完太监打开广济仓后,就立刻给朝廷上了奏折,请求朝廷将自己问斩。这就是命都豁出去的架势。

而对这为了救老百姓不要命的大臣,景泰皇帝也十分支持,虽说朝廷当时也穷,还硬是从皇帝私人府库里拨出钱,命侍郎邹干带去,而且还专门规定:钱往哪里花,怎么花,全是王竑说了算。

王竑的这番苦心也没白费:前后救活的灾民数量,有一百八十万人。而以明朝同时期诸多文臣的估算,数量更突破二百万。这良好的工作成绩,更落下了一句当地民谣:生我者父母,救我者王竑。

参考下土木堡之变后的局面就知道,如果这二百万灾民真个闹出大民变,对于此时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就真个是窝心一刀了。

至此,左顺门事件中一打成名的王竑,就以八年间兢兢业业的表现,成为景泰年间大明王朝仅次于于谦的顶梁柱。以弘治年间名臣邱浚的赞叹说,明朝能从土木堡惨案的重创中恢复过来,甚至实现后来天顺年间“保泰持盈”的盛世。

王竑功不可没。

4,起起落落,人生唏嘘

劳苦功高的王竑,却随着景泰皇帝朱祁钰病故,随后明英宗朱祁镇再度复辟,人生骤然反转。

他和明英宗的梁子,那叫极深:王竑是景泰皇帝前邸旧人,又是殴死明英宗心腹马顺的“凶手”,接下来的境况可想而知。

果然明英宗复辟后,老领导于谦问斩,王竑也没得跑,先被除名送到江夏监视居住,后来又送回家乡,憋屈了好些年。

但明英宗万没想到,这番反攻倒算的后果,却是自废武功:军事干才王竑被罢后,北部边防防务越发不像样,南方漕运也运转得糟糕。继瓦剌后崛起的鞑靼孛来部,更是轮番侵扰。

终于到天顺五年,忍够了的明英宗,只好咬牙重新用王竑,先让他提兵北上,在红崖子把孛来一顿暴揍,一年后又回任漕运总督,把漕运又整治得通畅。老将出马,果然一个顶俩。

特别感人的一幕是,当王竑回任漕运总督时,当地乡民奔走相告,夹道数百里热情迎接。是年夏天,王竑又碰上百年不遇旱灾,眼看大旱蔓延,王竑不顾一身病痛,在烈日炎炎之下,恭恭敬敬的求上天下雨。

这孤身求雨的情景,还被当地乡民绘成了各类图画,代代立庙流传。

伴随着这蒸蒸日上的威望,王竑也仿佛找到了第二次青春。等到明英宗过世,成化皇帝朱见深登基后,更给了王竑极高的尊崇,将他官升兵部尚书。在这个新岗位上,王竑一如既往尽心竭力,除了大力整顿国防,严打军队腐败,就是选拔人才。成化年间的名将韩雍,就是来自他的举荐。

这段时间,正堪称是王竑宦海生涯里,最为风光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的风光中,成化元年九月,一直深受信任的王竑,却再度辞官回家。

而且这次是永远退出,再没回来。

这个意外情况,是因为王竑与内阁首辅李贤的矛盾已不可调和,王竑重点推荐的几个官员,更是被李贤极力反对,结果王竑一怒撂了挑子闹辞职,没想到闹了几个月,成化皇帝就顺水推舟真批了。而后的二十多年里,先后有一百多奏折,举荐王竑出山,成化皇帝却都没答应,一直到弘治元年,这位大明土木堡事变后顶梁柱般的能臣病故在家,享年七十五岁。

而对于他最后一次离职风波,参考他之前的宦海浮沉,也就不难解释:王竑这种脾气的人,从来不适合人际关系,只适合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放在地方上是大展宏图,进了朝廷中枢,就是捆住手脚。兵部尚书的任上看似风光,却其实是皇帝闹心,他自己更窝心,也只能辞职落得大家自在。

能人,也需要放对位置。

标签: 儒将明朝边疆

更多文章

  • 史可法简介:概述史可法一生的故事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事迹,故事,简介

    史可法从政有为史可法(1601―1645)是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崇祯元年(1628),考中了进士。就在这一年,他被任命陕西西安府(治所在今西安市)推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工作,从此他踏入仕途。史可法在西安任职期间,当地发生灾荒,他赈荒恤民,办事干练,名声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崇祯五年(1632),朝

  • 康熙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老四而不是号称贤王的老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熙,皇位,要把

    公元1722年,在位了61年的康熙皇帝去世。康熙去世以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的继位仍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因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皇八子胤禩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老八最终还是落选了,胤禩一直有八贤王的称号,但是康熙为什么没有选择老八做自己的继承人。一、胤禩看似聪明,实际上不懂帝王心术

  • 心腹做生意被当做间谍、女儿被作为慰问品送人,谢再兴被逼降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心腹,慰问品,间谍

    其实对于邵荣谋反的真实缘由,事后朱元璋还是略知一二的,军人么,大老粗,一般不会想得那么多,邵荣等长期在外作战,军纪要维系好,当然不能随便碰女人咯。以邵荣事件为鉴,朱元璋想起了“三杰”中的另外两人,徐达和常遇春,忽然间有一件事勾起了他沉睡已久的回忆:记不得具体时间了,徐达曾跟自

  • 土木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之变,历史背景,土木

    土木之变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

  • 明朝开国之君与亡国之主——明太祖与明思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主,亡国,明朝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锻炼成才,利用农民战争,血战十五载,创成新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出身卑微的开国皇帝。他执政期间政绩显赫,奠定了明朝几百年的基业,其成功经验,还是在于用人。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未棣外,真是没一个说得过去的,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有喜欢自己乳母的皇帝

  • 被朱元璋呼为“先生”的刘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先生,朱元璋

    刘基出生于书香地主家庭,自幼敏而好学,才智出众。元统元年(1333年)23岁的刘基赴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当时元朝纲纪废弛,官场腐败,贪赃枉法者比比皆是。刘基性格耿直,看不惯官场风气,常常不顾情面,直言谏事,因而遭到上司和其他幕官的忌恨和排斥,被罢官回乡。回到家乡后,他博览群书,天文地

  • 大明一统:兼顾南方重在北伐三路大军同时出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路,大军,大明

    100多年前在南京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率领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们一起拜谒了城东的明孝陵,并在随后的一次紫金山行猎途中表示:“百年之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躯壳。”即他发愿:死后葬于南京明孝陵旁。那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

  • 大脚马皇后的故事:风雨伴君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脚,皇后,风雨

    常有人感叹:人生几何才能得一知已。几乎每一个创业者都希望在前行的道路中有一个红颜知已能与自己携手共行,但往往难以如愿,所以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况且即使有也往往只能同甘苦而未必能够共富贵。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皇后,她不仅能与开国帝王生死与共,安国以后还能共享安乐。这就是明朝开国帝王朱元

  • 黄宗羲简介: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思想家,明清,杰出

    黄宗羲黄宗羲(xī,1611-1695年),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坚持民族气节,晚年过着与清政府不合作的遗民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黄宗羲是第一个公开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而主张&ld

  • 打着孝敬皇帝老子的名义乘机捞一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一票,名义,打着

    古代时除了常规税收、赋役外,还有一种地方百姓必须要承担的变相赋税,叫做“解纳诸物”。这是古名,用今天话来说就是征收地方土特产,孝敬皇帝老爷。明初朱元璋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规定“解纳诸物”由地方官府自行负责。但由于洪武时期对于官府的财政开支抓得很紧,&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