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八股文”风行:科技文化的发展陷于停顿

明清“八股文”风行:科技文化的发展陷于停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778 更新时间:2024/1/13 9:56:30

朱元璋有一次临朝听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写了洋洋万言陈说时务,他读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由得大怒,将茹太素责打了一顿。后来又让人继续读,读到最后才涉及正题,所提几条建议也还可行。

朱元璋一面茹太素道歉,一面下令纠正浮夸的风。又钦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通称“八股文”。又规定在科举中,应试考生也要按八股文体做文章,后来连字数都有了限制。这种文体格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思路。可是读书人为了考功名,都只好学习八股文,很多人连书都不读了,只研究怎样写好八股文,于是这样发展出来的知识分子,很多也是毫无思想,可见对文明的发展八股文起了多大的破坏作用。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当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钻营时,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便陷于停顿了。

八股文考试

近人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说到八股文体时总结道:“然则八股之法,实肇于宋绍兴、淳祐,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者。”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不自觉的对偶到严格规定对仗成为一种法定形式而说的。大抵“八股文”在成为严格法定形式之前,是先规定了“经义”的内容,而参试者又习惯作唐以来的试律,习惯写对偶文字,正如清代钱大昕说:“宋熙宁中以经义取士,虽变五七言之体,而士人习于排偶,文气虽疏畅,而两两相对犹如故也。”由于汉语特征,汉字文字传统,对偶为文,原很自然,“经义”内容的文字,进一步规定了对偶的形式,那就是法定的“八股文”了。

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华,对于明代沿习已久的官吏制度、考试制度、包括制义八股文,全部采取“拿来主义”,一切延续照办。《清史稿》卷一百零六“选举志”开头就说:“自唐以后,废选举之制,改用科目,历代相沿。而明则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谓之制义。有清一沿明制,二百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

另外同书“选举三”述“文科”云:“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

八股文就是制义,或叫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是《周礼》“地官”:“保氏掌谏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了。

直到清末,统治者先废八股,改试策论,后即废科举,改学校。在这中间,八股延续了200多年,这中间也有一些变化。

标签: 停顿文化明清

更多文章

  • 明朝的严刑酷罚——以严刑酷罚来钳制人们的思想言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严刑,明朝,言论

    〇以严刑酷罚来钳制人们的思想言论朱元璋在《大明律》的制定中没有固定给他的思想专制主义定出明确的条规,但他实在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君主专制主义的“光荣”传统,且还将它们推向了极端。整个洪武朝文字狱迭起,被杀者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凡是臣下与平民一旦有笔误或口误,或者什么也不误,但在朱

  • 明末清初文学上有很高成就的张岱的作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上有,很高,明末清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学者,也是着名的散文家。张岱作品张岱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父辈的文学熏陶。所以,张岱在文学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张岱家境优渥,是当时有名的官宦之家,所以,张岱在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张岱身上,可以看到他身为文人的细腻柔和之情,也可以看到张岱身上豪放不羁的纨绔

  • 第九节 重用忠臣,惩办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小人,忠臣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宣宗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宣宗周围有一批着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着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

  • 建设部的窝案——充分利用手中资源,“用足用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充分利用,建设部,用好

    上述这种官吏贪赃害民属于典型的上下勾结型,而下面要讲的则属于另一种,浑水摸鱼型。有个才子叫韩铎的,因为皇帝喜欢,洪武十五年被提拔为吏科给事中。两年后与同科给事中彭允达、吏部尚书陈敬等“将取到十二布政司儒士与谏院等各官,私下定拟职名,作见行事例,朦胧奏启”。皇帝朱元璋一时疏忽,

  • 魏忠贤乱政:明朝宦官之为祸,以熹宗时魏忠贤为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宦官,明朝,魏忠贤

    明朝宦官之为祸,以熹宗时魏忠贤为最。明初,设置宦官,仅为供奉内廷,备扫除之役而已。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代之失,置宦官不及百人;后定为十二监及各司局,且定制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他还铸铁牌于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①成祖以后,对宦官渐加委

  • 庞太师和八贤王谁比较大?和包拯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包拯,太师,比较大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先王的亲弟弟,仁宗皇帝的叔叔,因在兄弟间排行老八,所以人称八贤王。而庞太师是仁宗的岳父,身份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那么庞太师和八贤王谁大?电视剧中的八贤王以仁德示人,他一身白衣,温文尔雅,与包拯志同道合是个十分有亲和力的王爷。但历史上的八贤王却是一个有名的外交官,作为先王的亲

  • 皇后身怀六甲却血崩而死,凶手竟是皇帝,死后谥号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心寒,死后,谥号

    在历史上有很多陈皇后,最知名的就是说汉武帝的首任王后,陈阿娇,陈皇后,终究大伙儿都十分了解金屋藏娇这一历史典故,而在明代总有2个陈皇后,今日网编给大伙儿详细介绍的是嘉靖帝的首任王后。嘉靖16岁的那时候即位,即位后,这件重特大的事儿莫过选妃。14岁的陈氏在诸多容貌秀女中出类拔萃,入到后宫。由于陈氏的爸

  • 万历皇帝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因铸成大错使明朝丢掉了西南的大片国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万历,明朝,铸成大错

    众所周知,在明代前期国家千疮百孔,朱元璋马上刚开始了一致国家的大业。在他一致了云南省地域后,在西部地区设定了"三宣六慰",非常好的保持了管理方法刻的的实际效果。仅仅之后由于国家制度的转变及其别的吐蕃的掘起造成这类规章制度有所不同,失去它原本的目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明朝初期制定的"三宣六慰"主要管辖

  • 第二十三章 传说中的“六扇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传说中,十三章,扇门

    古代衙门为显示威严、气派,多开六扇门。后遂以六扇门代指官府、衙门。民间传说的“六扇门”则是指捕快之中一个特殊的旁支。这个“六扇门”通常只接手江湖帮派斗争和久为官府通缉的要犯,同时与各大门派有相当的交情,在朝廷和江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权力,江湖中有身份的

  • 《明朝24悬案》前言 牟婵娟编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婵娟,悬案,明朝

    前言第一章洪武朝文字狱之谜第二章杀你不需要理由第三章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第四章靖难之役之后第五章明朝与大航海时代第六章朱高炽之死第七章大明宣德炉第八章历史上的清官有哪些第九章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殉葬第十章厂卫的酷刑第十一章历史上的官都吃些什么第十二章明宫一点红女官制第十三章皇帝和宦官的关系第十四章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