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宫廷女子往头上戴如此重的旗头,难道她们不累吗?

清朝宫廷女子往头上戴如此重的旗头,难道她们不累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63 更新时间:2023/12/20 6:50:34

如今只要是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清宫戏,可以说是想不看都难,因为火爆的剧都是清宫剧。正是因为看得太多,以至于人们对清朝女子的造型了如指掌。

不管是在康熙顺治时期还是在清末,后宫嫔妃们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在头顶上戴着那高耸的“大拉翅”,但是清代女子的发式也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就如同男子发式一样,从开始的“金钱鼠尾”慢慢演变为之后的“阴阳”半包头式的辫子。

在满汉化经过时间变迁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的发式被汉族女子模仿;汉族女子的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模仿,这种文化的模仿,形成了满、汉族女子发式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风格。因此,那时期的女子发型有较多的样式。

什么是“大拉翅”?其实就是旗头,看还珠格格时,格格们头上戴的大牌子。出现于晚清时期。

清朝早期的时候,满族女子基本都是辫发盘在头上,样式较为简单且朴实,比如孝庄皇太后常服袍坐像,就是这种发型。

满族入关后,满人融合了汉族服饰,逐渐在清中期出现了“如意头”“架子头”等发式,到了道光年间才出现了旗头的雏形――两把头。

两把头被广泛流行后,由于其形态是把头发缠在扁方上,这样一来,头上就有了较多的操作空间,所以后妃们开始大量的往头上插花,以及各种发饰。

不知是审美出现变化还是生活过于奢靡,至清光绪时期,两把头就不再满足人们的审美了,那时候开始后妃们的发型逐渐往诡异方发展,两把头慢慢变大,往上面插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宫女还将假发、黑缎子戴在两把头上,也就成了后来的“旗头”,即“大拉翅”。

将缎子用在头上的第一位后妃还是慈禧,那时候慈禧因年老头发稀少,她本人又极其爱美,受不了自己那稀少的发量,于是就用缎子做出假的来,戴到头上,以显示出自己有浓厚的头发。

有了假发和缎子的使用后,旗头的发展更是越来越“奇特”,直到后来演变成类似旗头的帽子,直接戴上,也算是发饰了。

至于这种审美,我们现代是无法理解,头上顶着那么重的发饰,走路都困难,每天什么也没干,就腰酸背痛了,实在是看着都觉得重!难道是“欲戴冠,必承其重”?估计也只能这样理解了。

标签: 头上宫廷清朝

更多文章

  •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儒林外史,吴敬梓,故事

    吴敬梓生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中,18岁就考取了秀才,是个少年得志的贵家公子。父亲吴霖起,是位精于儒学的人,因得罪上司而辞官回家,不久就病死了。父亲死后,吴敬梓独担门户,在家庭内部财产争夺中又被欺凌侵夺,使他看到这种

  • 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缘起与定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史学,浙东,缘起

    浙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且不说作为史前文化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古文化遗址宣告了浙江古老大地属于华夏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仅就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吴越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影响而言也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浙江先民以人为本、艰苦创业、追求事功、务实诚信的人文精神形成了浙江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也成为浙东学派学

  • 于成龙简介:曾被康熙帝称为“古今第一廉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今,康熙帝,简介

    于成龙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广西罗城县(今广东仫佬(mùlǎo)罗城自治县)来了一个中年人做县令,他叫于成龙(1617-1684年)。于成龙,字北溟,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出生农家。他经历明清交替时代,饱览沧海桑田之变,深知民间疾苦。当时,传说广西蛮烟瘴雨,北方人不服水土,十

  • 同治大事记:同治皇帝传,傀儡政权饮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傀儡,同治,而死

    穆宗载淳(公元1856年~公元1875年)在位时间: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曾用年号:同治谥号:穆宗庙号:无安葬地:惠陵公元1856年,载淳出生。公元1861年,载淳印位,是为清穆宗,又称同治帝。公元1874年,同治病死,年仅19岁。同治帝一生只活了19岁,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虽然依

  • 清代后期汉族元宵灯节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族,清代,灯节

    北京灯节则在十三日开始,《燕京岁时记》载曰:“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缯书古今故事,

  • 孙嘉淦为何要用砖头装富?乾隆知道后是怎么处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是怎么,要用

    孙嘉淦为何要用砖头装富?乾隆知道后是怎么处置的?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致朝政破败的主要原因,在古代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不乏贪官。其中便要数明朝尤为众多,比如说朱元璋在位在位三十一年间,处死的贪官竟达到了10万之多。但是依旧屡禁不止,而在他死后明朝最终便是因为君主无能,贪官当

  •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给周培公守灵呢?原来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是这样,要给

    在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他大破察哈尔、降伏王辅臣、大败吴三桂,最后却被皇帝和大臣打压,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培公。说起周培公,在康熙王朝中给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攻打察哈尔王之前,周培公军中立威,康熙看后说到:朕相信周培公一定能打胜仗。周培公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不仅打败了察哈尔王

  • 一笔叱咤风云:莫理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叱咤风云,莫理循

    第一节报道义和团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兵也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帮助袁世凯训练骑兵的挪威人曼德就在提供给日本、英国外交官和记者们的一份报告中说,他认为15年后袁世凯将成为中国第一任总统,并且“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名”。1898年,一个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年轻记者莫理循也注意到了

  • 清朝官员到达什么级别才会配师爷?一般人还真没这种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师爷,才会,清朝

    早在上千年前,我国就有协助官员帮助处理事务的幕僚。在清朝时期,这一习惯被依然沿袭,并且到达了高峰期。在当时,幕僚被人们称为师爷。他们之间有一套极为严密的关系,或者师承,或者以血缘联系。有可能是一个家族,一个地方聚集。“绍兴师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些幕僚并非是印象中那些獐头鼠

  • 吴敬梓字是什么 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敬梓,是怎样,科举

    清代着名的讽刺文学家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为安徽全椒县人士。全椒吴敬梓纪念馆介绍中称“吴敬梓字敏轩”,并且现存于世的吴敬梓手写《兰亭叙》文稿中,还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字样清晰可见,乃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吴敬梓像吴敬梓字敏轩。作为清代安徽第一文豪,吴敬梓的故事在全椒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