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缘起与定位

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缘起与定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370 更新时间:2023/12/13 20:07:11

浙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且不说作为史前文化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古文化遗址宣告了浙江古老大地属于华夏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仅就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吴越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影响而言也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浙江先民以人为本、艰苦创业、追求事功、务实诚信的人文精神形成了浙江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也成为浙东学派学术精神的源头活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浙江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浙学”与“浙东学派”的学术精神,而浙学精神又大大促进了浙江乃至中华文明的提升与发展。

然而从学术发展的脉络而言,作为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浙学”的源头,大概只能从东汉时代的王充算起,王充是东汉会稽郡上虞县(今属浙江绍兴市)人,这里是古越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他自然受到浙江历史文化的熏陶,王充的高祖以上是魏郡元城(今属河北邯郸市)人,这里是中原文化的重镇,他青年时代又曾游学京都洛阳的最高学府太学,并在当时的学术泰斗班彪门下学习经史诸子之学,与班彪之子班固结为学侣,这使他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王充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形成了思想体系的学者,他的“实事疾妄”学术宗旨代表了一种求真务实、批判创新的精神,而这正是后世浙东学派学者所一脉相承的基本精神。

但王充时代并没有形成风起云涌的思潮和人才济济的学派,“浙学”与“浙东学派”的成型还是在南宋永嘉、永康、金华、四明之学异军突起之时,永嘉、永康之学给浙学打上了追求功利、讲求事功的思想烙印,金华、四明之学则分别传承了中原文献之学和江西陆学的精神传统,到了明代中后期,以王阳明为宗主的阳明学派不仅遍及两浙,而且风靡全国,确立了以“良知”为本体、“致良知”为方法、“知行合一”为实践模式的心学理论体系,至于明末,刘宗周(蕺山)修正了阳明四句教言,立诚意慎独之旨,突出了儒家道德的正义性与民族气节的崇高,形成了涵盖两浙的蕺山学派,但自南宋以至明末,虽然浙东学脉的传承有迹可寻,却只有“浙学”之名而无浙东学派之名,直到清初,蕺山高足黄宗羲“上承王(阳明)刘(蕺山),下开二万(万斯大、万斯同)”(章学诚语),以其批判、务实的精神力倡重视实践的“力行”哲学,开创了清代浙东经史学派,从而使“浙学”与“浙东学派”升华到足以主导中国思想潮流的地位,成为推动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思想大旗。

我们在本书“引论”中从理论与史实的结合上为“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概念作了简略的论证,这里再作一些具体的补充说明。

关于清代浙东学派之缘起,我们从黄宗羲所撰南雷文中可以探知一二,他说:

甬上有讲经之会,君与其友陈赤衷等数十人,尽发郡中经学之书,穿求崖穴,以立一哄之平……甬中多志行之士,由此会为之砥砺耳,又说:

丁未、戊申间,甬上陈夔献创为讲经会,搜故家经学之书,与同志讨论得失,……数年之间,仅毕《诗》、《易》、《三礼》,诸子亦散而之四方,然皆有以自见,如万季野之史学;万充宗、陈同亮之穷经;躬行则张旦复、蒋弘宪;名理则万公择、王文三;文章则郑禹梅清工,李杲堂纬泽,董巽子、董在中函雅,而万贞一、仇沧柱、陈匪园、陈介眉、范国雯准的当时,笔削旧章,余子亦复质有其文,呜呼盛矣!

这个甬上讲经会的成员,大致就是以黄宗羲为领袖的清代浙东学派的主力,但当时并无“浙东学派”的称谓。

“浙东学派”的概念,从黄宗羲的评论看,最初大概是负责编纂《明史》的明史馆臣对明代王阳明以后的浙江学术传承的一种泛指,就像南宋的朱熹叶适陈亮、吕祖谦之学概括为“浙学”一样,是带有一些贬抑之义的,这个名称见之于文字,则是黄宗羲最早记录的,他在《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中,批评了明史馆馆臣所谓“浙东学派最多流弊”之说,他评论说:

顷有传《修史条约》“理学”四款,……姑以四款言之:其一以程、朱一派为正统……其二言白沙(陈献章)、阳明(王守仁)、甘泉(湛若水)宗旨不合程朱……其三言“浙东学派最多流弊”,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王阳明)而始大明,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高景逸(攀龙)云“薛文清(瑄)、吕泾野(柟)语录中皆无甚透悟”,亦为是也,逮及先师蕺山(刘宗周),学术流弊救正殆尽,向无姚江,则学脉中绝;向无蕺山,则流弊充塞,凡海内之知学者,要皆东浙之所衣被也,今忘其衣被之功,徒訾其流弊之失,无乃刻乎!

显然,黄宗羲在这里所说的“浙东学派”,指的是从王阳明到刘蕺山的“东浙学脉”,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浙东学派”。

现代意义上的“浙东学派”概念,是由近现代学术大师梁超首先提出的,梁氏于1902年所撰《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浙东学派……其源出于梨洲、季野而尊史,其巨子曰邵二云、全谢山、章实斋,……吾于诸派中,宁尊浙东。”梁氏又在1923年所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明清嬗代之际,王门下惟蕺山一派独盛,学风已渐趋健实,……而梨洲影响于后来者尤大,梨洲为清代浙东学派之开创者,其派复衍为二,一为史学,二即王学。”由此可见梁启超对以黄宗羲为首的清代浙东学派的推崇与学派流变的认识之具体。

但梁氏论清代浙东学派却存在一个偏向,即把这个学派仅仅看作史学流派,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论清代学术说:“大抵清代经学之祖推(顾)炎武,其史学之祖当推宗羲,……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又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梨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自梁氏以后,学者论及清代浙东学派者,大多受梁氏影响,而称“浙东史学”或“浙东史学派”云云,如何炳松称“浙东学派”、“浙东史学”,陈训慈称“清代浙东史学”,杜维运称“清代浙东史学派”,等等,关于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特色与定位,笔者在20年前发表的《黄宗羲与清代学术》一文就对梁氏之说提出异议:

关于清代浙东学派,前人往往作狭义的理解,称之为“浙东史学派”,并以章学诚为其殿军,恐怕有失偏颇,愚意以为,浙东学派是一个包括经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在内的学术流派,虽以史学成绩显着,但不应仅仅视作一个史学流派,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史学为主兼治经学的有万斯同、万言、邵廷采、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以经学为主兼擅史学的有万斯选、万斯大、黄百家、王梓材,其文学代表人物则有李邺嗣、郑梁、郑性等,自然科学代表人物则有陈、黄炳垕等,尽管二十年前的研究还有些粗糙,但我的基本看法至今未变,并且自信可以成立,我认为,以黄宗羲为首的清代浙东学派,是一个涵括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多个学术领域而以经史之学为主体的学术流派,可以称之为“清代浙东经史学派”,有人或据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而定位清代浙东学派为“浙东史学派”,其实似是而非也,试问:若说“六经皆史”即是“史学”,则“经学”之名是否还能独立存在?如“经学”之名不可废,“经学”之实不可替,则所谓“六经皆史”者,就不能片面指称史学,而应包含经学了,因此,笔者认为,清代浙东学派应该称之为“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而不应该片面指称为“浙东史学派”。

标签: 史学浙东缘起

更多文章

  • 于成龙简介:曾被康熙帝称为“古今第一廉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今,康熙帝,简介

    于成龙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广西罗城县(今广东仫佬(mùlǎo)罗城自治县)来了一个中年人做县令,他叫于成龙(1617-1684年)。于成龙,字北溟,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出生农家。他经历明清交替时代,饱览沧海桑田之变,深知民间疾苦。当时,传说广西蛮烟瘴雨,北方人不服水土,十

  • 同治大事记:同治皇帝传,傀儡政权饮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傀儡,同治,而死

    穆宗载淳(公元1856年~公元1875年)在位时间: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曾用年号:同治谥号:穆宗庙号:无安葬地:惠陵公元1856年,载淳出生。公元1861年,载淳印位,是为清穆宗,又称同治帝。公元1874年,同治病死,年仅19岁。同治帝一生只活了19岁,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虽然依

  • 清代后期汉族元宵灯节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族,清代,灯节

    北京灯节则在十三日开始,《燕京岁时记》载曰:“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缯书古今故事,

  • 孙嘉淦为何要用砖头装富?乾隆知道后是怎么处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是怎么,要用

    孙嘉淦为何要用砖头装富?乾隆知道后是怎么处置的?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致朝政破败的主要原因,在古代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不乏贪官。其中便要数明朝尤为众多,比如说朱元璋在位在位三十一年间,处死的贪官竟达到了10万之多。但是依旧屡禁不止,而在他死后明朝最终便是因为君主无能,贪官当

  •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给周培公守灵呢?原来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是这样,要给

    在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他大破察哈尔、降伏王辅臣、大败吴三桂,最后却被皇帝和大臣打压,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培公。说起周培公,在康熙王朝中给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攻打察哈尔王之前,周培公军中立威,康熙看后说到:朕相信周培公一定能打胜仗。周培公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不仅打败了察哈尔王

  • 一笔叱咤风云:莫理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叱咤风云,莫理循

    第一节报道义和团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兵也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帮助袁世凯训练骑兵的挪威人曼德就在提供给日本、英国外交官和记者们的一份报告中说,他认为15年后袁世凯将成为中国第一任总统,并且“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名”。1898年,一个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年轻记者莫理循也注意到了

  • 清朝官员到达什么级别才会配师爷?一般人还真没这种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师爷,才会,清朝

    早在上千年前,我国就有协助官员帮助处理事务的幕僚。在清朝时期,这一习惯被依然沿袭,并且到达了高峰期。在当时,幕僚被人们称为师爷。他们之间有一套极为严密的关系,或者师承,或者以血缘联系。有可能是一个家族,一个地方聚集。“绍兴师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些幕僚并非是印象中那些獐头鼠

  • 吴敬梓字是什么 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敬梓,是怎样,科举

    清代着名的讽刺文学家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为安徽全椒县人士。全椒吴敬梓纪念馆介绍中称“吴敬梓字敏轩”,并且现存于世的吴敬梓手写《兰亭叙》文稿中,还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字样清晰可见,乃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吴敬梓像吴敬梓字敏轩。作为清代安徽第一文豪,吴敬梓的故事在全椒当地

  • 甲午之战:第四章 波涛涌,黄金剑戟_二、犄角雁行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犄角,甲午,雁行

    17日上午10时许,“镇远”舰首先发现西南方海面上出现几缕黑烟,旋即判定是日本军舰。丁汝昌下令立即起锚,以“定远”“镇远”为第一小队,“致远”“靖远”为第二小队,“来远”“经远”为第三小队,“济远”“广甲”为第四小队,“超勇”“扬威”为第五小队,每小队两舰前后错开,10舰排成类似夹缝鱼贯阵的双纵队。

  • 刽子手为了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而自杀,都没有杀这位 大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刽子手,自己的,良心

    岳飞想迎回靖康之耻中被掳的宋徽宗、宋钦宗,功未成,身先死。明朝于谦呢,则是迎回了被瓦剌所俘的明英宗,结果,反被英宗来了个秋后算账——谁叫你立我弟弟朱祁钰的呀?你居心何在?结果,在早就不满于谦的奸臣们的推波助澜之下,于谦被杀了。据《明史》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几个官员不顾可能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