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成龙简介:曾被康熙帝称为“古今第一廉吏”

于成龙简介:曾被康熙帝称为“古今第一廉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925 更新时间:2023/12/7 5:04:57

于成龙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广西罗城县(今广东仫佬(mùlǎo)罗城自治县)来了一个中年人做县令,他叫于成龙(1617-1684年)。

于成龙,字北溟,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出生农家。他经历明清交替时代,饱览沧海桑田之变,深知民间疾苦。

当时,传说广西蛮烟瘴雨,北方人不服水土,十有八九不能生还。于成龙那时已经45岁了,家里还有一些田产,尚可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亲友多劝他别去。

可是,于成龙却马上变卖了部分家产,凑足路费,就上路了。途中,他去探望了一位年轻时的同窗好友,一吐衷肠,表明了自己决不贪财,而是想干一番事业的理想。

虽然于成龙早有吃苦的准备,可是,到罗城一看,仍然不免大吃一惊。罗城在万山丛中,山如排剑,突兀峥嵘,河流纵横,天然落差造成许多瀑布,水声震耳,如同沸。人称那里“猴子难越千条涧,鸟儿难飞万重山”。罗城屡经战乱,早已残破不堪,县城根本没有城池街道,只有一些破烂不堪的草房,县衙门也好不到哪里去,东边是舍馆,西边是书吏舍,中间开一门,后面是内宅。内宅没有墙壁,有野猴光顾嬉戏,白天就能听见山中虎啸之声。于成龙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想到“既来之,则安之。”于是,他用石块堆成几案,在柱子下支锅做饭,晚上睡觉,头枕一口刀,床头放两支枪,以防备山贼。

于成龙出生农家,深切同情农民百姓。有一次,上司询问如处理地方事宜,他答道:“地方的强盗,其实就是百姓。百姓虽然无知,决不乐于为盗,一定是饥寒刑罚所迫,才沦为盗贼。”他主张“勿戕民命”,“勿肃民肤”,“稍疏一面之网,多方招抚,开诚布公,消疑释嫌”。来到罗城,于成龙就按照这些方法实施。果然取得效果。不久,外逃的百姓纷纷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开荒种地,安心生产了,罗城再很少看到强盗了。

于成龙每逢春季,农时大忙时,就乘坐滑竿,到罗城县的田野四处巡视。遇到辛勤耕作的百姓,他就停下来,口称“劳苦了”,“劳苦了”,表示慰问。百姓带着妻儿老小围着他磕头,然后和他一块儿环坐树下,拿出带的饭菜和他边吃边聊,如同家人父子一般欢快、融洽。罗城的百姓凡是勤恳耕作,收获丰盛的,于成龙定要在农户门前树立标志表彰;凡是懒惰,听任田地荒芜的,他就召集百姓围着羞辱他,迫使他改过自新。几年之后,罗城嘉禾遍野,牛羊满山,气象大为改观。

最令人高兴的是有的百姓还盖起新房。凡是新屋落成,于成龙都要亲自写额联,送给房主张贴,祝贺乔迁之喜。

罗城县是个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主要有仫佬族和壮族。有些少数民族头人常常带人到县城抢掠人口牲畜,搅扰社会治安。于成龙了解到其中缘故,就带兵开进山寨,找到头人和他们讲和,并约定每年十月送他们耕牛花酒,供山寨维护生计。这样,罗城县的民族纠葛,被于成龙化解了。

于成龙治理罗城,不是以权势压人,而是以身作则去感化百姓。他做官从不带家眷,身边只有两三个老头相随。

于成龙经常在公事之伏案读书。他常买一壶价格便宜的酒,不备佐酒之物,或念唐诗,或写俚语,自娱自乐,喝醉了就靠着桌子睡一觉。他常常整日不戴帽子,不穿鞋,既无官气,也无官架子,显得很随和。百姓们见“县太爷”胸怀坦荡,都乐意与他亲近,亲切的叫他“阿爷”,隔几天,就不约而同地到衙门里找他,围在一起,把家中为难的事说出来,请他出主意解决。

于成龙做官清廉正派,日子过得再清苦,也不动用官银一分一,他几乎天天喝粥,菜肴不过是一盘豆豉(chǐ),一碟青菜。他从老家山西带到罗城的仆人不是病死,就是过不了艰苦的日子,偷偷逃回去了。后来,从山西老家和他一起来的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百姓见自家生活日见起色,于成龙为他们的生计操劳,却这样清苦,十分不忍,每天一早一晚都到衙门去看望他,有时还带着钱送给他。可是,于成龙却推辞道:“我一个人在此,用不了多少钱。拿回去买些可口的东西侍奉你们父母,如送我一般。”有时候,于成龙实在拗不过百姓,就留下一壶酒钱,买壶酒喝。

有一次,于成龙的大儿子到罗城来探望他,于成龙十分高兴,破天荒地买了一只鸭子,煮半只给儿子吃,另外半只腌了挂起来,留着过年。百姓听说于公子来了,都四处相告,说:“阿爷家的人来了,咱们给他家带点东西回去吧!”

于是,各家凑了许多钱送了来。于成龙笑吟吟地回绝了,说:“这里离我老家六千里,一个人带着钱,可是个累赘(zhuì)呀!”一定让百姓把钱拿走。百姓见于成龙如此,十分感动,都伏在地上,泪流满面。

于成龙在罗城当县令,政绩卓着,廉洁奉公,百姓爱戴他,上司也很看重他,将他提升为四川合州知州。当地百姓听到消息,十分不舍得让于成龙走,于成龙离任那天,人们挤在街上为他送行,都说:“阿爷走了,我们没有青天了!”追着送出几百里,还都不愿回去。

于成龙到四川合州上任了,合州的情况比罗城好不了多少。合州下属三县,在籍百姓不过100多户,每年国家正式收税赋仅15两白银。可是,各级官吏却层层截流,搜刮百姓钱财。于成龙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征收。有一次,郡守派人送来一张帖子索取鲜鱼。于成龙很不以为然,说:“民脂民膏都被搜刮尽了,没有人怜悯过问,反而索取鲜鱼,谁给他弄鱼?”不但不送鱼,反而给郡守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陈述百姓困苦状况。郡守感到很惭愧,深感于成龙是真正的为国家为老百姓办事的清官。

于成龙的好名声,渐渐传开了,朝野上下都知道他的事迹。他的官阶也不断上升,先后担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由一个穷书生升到朝廷封疆大吏。他却不改初衷,始终不迁就官场习气。他晚年患病,仍然不肯让家属来侍候他,官署中只有小儿子和几个跟随他多年的老头。

两江地区盛产丝绸,比较富裕,有些百姓平素崇尚奢华,花钱如流水。于成龙任两江总督以后,本色不改,带头节约,这里的风气也有了明显变化,人们办事都变得节俭了。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于成龙积劳成疾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临终前,前来探视的文武官员,见于成龙的寝室只有一个放衣物的旧竹笥(sì),里面装着官服和简单的靴、冠带,后堂只有几斗米、几罐咸豆豉。人们见此情景,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

于成龙死后,康熙皇帝把他做为清官的典范,称赞他为“古今第一廉吏”。

标签: 古今康熙帝简介

更多文章

  • 同治大事记:同治皇帝传,傀儡政权饮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傀儡,同治,而死

    穆宗载淳(公元1856年~公元1875年)在位时间: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曾用年号:同治谥号:穆宗庙号:无安葬地:惠陵公元1856年,载淳出生。公元1861年,载淳印位,是为清穆宗,又称同治帝。公元1874年,同治病死,年仅19岁。同治帝一生只活了19岁,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虽然依

  • 清代后期汉族元宵灯节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族,清代,灯节

    北京灯节则在十三日开始,《燕京岁时记》载曰:“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缯书古今故事,

  • 孙嘉淦为何要用砖头装富?乾隆知道后是怎么处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是怎么,要用

    孙嘉淦为何要用砖头装富?乾隆知道后是怎么处置的?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致朝政破败的主要原因,在古代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不乏贪官。其中便要数明朝尤为众多,比如说朱元璋在位在位三十一年间,处死的贪官竟达到了10万之多。但是依旧屡禁不止,而在他死后明朝最终便是因为君主无能,贪官当

  •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给周培公守灵呢?原来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是这样,要给

    在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他大破察哈尔、降伏王辅臣、大败吴三桂,最后却被皇帝和大臣打压,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培公。说起周培公,在康熙王朝中给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攻打察哈尔王之前,周培公军中立威,康熙看后说到:朕相信周培公一定能打胜仗。周培公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不仅打败了察哈尔王

  • 一笔叱咤风云:莫理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叱咤风云,莫理循

    第一节报道义和团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兵也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帮助袁世凯训练骑兵的挪威人曼德就在提供给日本、英国外交官和记者们的一份报告中说,他认为15年后袁世凯将成为中国第一任总统,并且“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名”。1898年,一个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年轻记者莫理循也注意到了

  • 清朝官员到达什么级别才会配师爷?一般人还真没这种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师爷,才会,清朝

    早在上千年前,我国就有协助官员帮助处理事务的幕僚。在清朝时期,这一习惯被依然沿袭,并且到达了高峰期。在当时,幕僚被人们称为师爷。他们之间有一套极为严密的关系,或者师承,或者以血缘联系。有可能是一个家族,一个地方聚集。“绍兴师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些幕僚并非是印象中那些獐头鼠

  • 吴敬梓字是什么 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敬梓,是怎样,科举

    清代着名的讽刺文学家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为安徽全椒县人士。全椒吴敬梓纪念馆介绍中称“吴敬梓字敏轩”,并且现存于世的吴敬梓手写《兰亭叙》文稿中,还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字样清晰可见,乃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吴敬梓像吴敬梓字敏轩。作为清代安徽第一文豪,吴敬梓的故事在全椒当地

  • 甲午之战:第四章 波涛涌,黄金剑戟_二、犄角雁行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犄角,甲午,雁行

    17日上午10时许,“镇远”舰首先发现西南方海面上出现几缕黑烟,旋即判定是日本军舰。丁汝昌下令立即起锚,以“定远”“镇远”为第一小队,“致远”“靖远”为第二小队,“来远”“经远”为第三小队,“济远”“广甲”为第四小队,“超勇”“扬威”为第五小队,每小队两舰前后错开,10舰排成类似夹缝鱼贯阵的双纵队。

  • 刽子手为了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而自杀,都没有杀这位 大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刽子手,自己的,良心

    岳飞想迎回靖康之耻中被掳的宋徽宗、宋钦宗,功未成,身先死。明朝于谦呢,则是迎回了被瓦剌所俘的明英宗,结果,反被英宗来了个秋后算账——谁叫你立我弟弟朱祁钰的呀?你居心何在?结果,在早就不满于谦的奸臣们的推波助澜之下,于谦被杀了。据《明史》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几个官员不顾可能的严重

  • 中国史上的“千古奇丐”是谁?死后被记入史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史上,史册,死后

    自古以来,街头要饭的乞丐数不胜数,但是能够被载入史册、生前被皇帝赏赐黄马褂、死后皇帝为之修书立传并且彪炳后世的乞丐,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唯有此一人。这个乞丐便是被誉为“千古奇丐”的武训,武训并没有金庸笔下丐帮帮主洪七公那至高无上的江湖地位,也没有武状元苏乞儿那冠绝天下的绝世武功,他只是一个身体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