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洪武时期的“送书北方”和“支教北方”

洪武时期的“送书北方”和“支教北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679 更新时间:2024/1/9 13:33:22

洪武八年三月起,鉴于北方官学没有像样的教师和教官、学生学业由此而废的不堪形势,朱元璋先后命令大明御史台和吏部分别从国子监和南方学官中选调,还有从民间也选拔一些有学行的儒士,不拘人数名额。一旦选上,免除其家中赋税徭役,以此来鼓励学官儒士们到北方去支教,改变那里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此项政策果然管用,执行下去后北方教官教师缺额的局面顿时得到了改观。但不久又有人上报说:北方学校没书可读。朱元璋随即命令,由大明礼部出面,颁行书籍于北方学校,相当于现在的时髦做法“送书下乡”。据说当年有一阵子书籍断货,洪武皇帝就下令,让南京国子监抓紧时间,刻印“五经”“四书”及其他子史诸书。还不够的,就让人上福建去采购,然后再送往北方去。如此举措对于北方官学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扶持和推动的作用。

除了北方,洪武帝对帝国边远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也十分关心,不断下令督促驻守边地的军卫机构与各地方衙门兴办官学。由此,一些十分偏远的边地甚至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发展起了当地的官方教育。譬如广西庆远府忻成县“山洞猺蛮衣冠不具,言语不通,自古以来宾兴所不及”,可就为了响应洪武皇帝的号召,当地也办起了官学。朱元璋听说后很高兴,当即指示“边夷设学,姑以导其向善耳,免其贡”。洪武时期官学教育普及到了边夷地区,这是历史上所从来没有的。明人皇甫录曾赞叹道:地方州县设立郡学开始于宋仁宗,但像太祖朱元璋这样大搞官学普及化,“其视前代相去甚远矣”。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将地方官学的老师也编入了“公务员”的行列,甚至连学生的衣食问题也由政府买单,这就使得地方教育落到了实处。老师收入稳定,免得他们“不安分”,老想“跳槽”。学校由政府解决经费,所以也不用变着法子向学生收钱或搞什么辅导班让家长来掏腰包,甚至更不用绞尽脑汁将家长的血汗钱全部榨干用来缴纳那个什么的培养费、生活费、课本教材费、资料费……相反600年前朱元璋时代的学生生活由政府来买单(饮食一类),这倒与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公费教育相差不远了。总之,这样的做法使得地方官学中师生都安心,中国地方教育由此真正开,朱元璋功不可没。

对于地方官学有激励促进的机制远不止于此,朱元璋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加速和促进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将地方办学与教化视为官吏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洪武五年朱元璋在给中书省的特敕中这样说:“令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违者降罚,民有不奉天时负地利,及师不教导,生徒惰学者,皆论如律。”

朱元璋重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发号施令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是否对地方教育发展有所贡献作为擢黜官员的主要依据之一。洪武九年五月,山东日照知县马亮考满进京觐见,地方州衙门在他的考课评语中这样写道:此人“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朱元璋知道后十分不爽,随即跟主管人事的吏部官员这番说道:“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风化之原。这两者本是守令们所必抓的主要政务啊,这个叫马亮的倒好,不知要务,却乐此不疲地搞什么长途运输,弃本务末,能算得上称职吗?应该将他黜降,这样也可让其他地方官有所警戒!”

第二,重视学官选拔,优礼师儒。

在朱元璋看来,“学官所以造就人材,模范后进,非老成笃学之士,莫宜居是”。因此洪武时期特别重视对学官的选拔与任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让礼部官员下文到各地,命令地方按察司严格考核儒学教官,不通经术的送中央吏部即人事组织部调任他职,而对于那些精通儒家经典且有才能却又被压制的教官儒士,朱皇帝要一一过问,做出好的安排。洪武二十六年,定学官考课法,专以科举为殿最:“九年任满,核其中式举人,府九人、州六人、县三人者为最。其教官又考通经,即与升迁。举人少者为平等,即考通经亦不迁。举人至少及全无者为殿,又考不通经,则黜降。其待教官之严如此。”

至于物质生活等方面优礼师儒,前文已述,这里着重讲讲洪武朝政治隆遇优秀教官与优秀生员。洪武十四年起朱元璋下令对国子监等官学中的优秀教官进行政治隆升,将国子监助教赵新擢升为山西布政使,马懿擢升为江西布政司左参议,景擢升为湖广布政司右参政,郝仲诚擢升为陕西布政司左参政,试司业张励擢升为山东布政司右参议;洪武十五年上海县儒学训导顾彧擢升为户部左侍郎。助教、试司业、训导都属于大明公务员行列中最为底层的,因为教学工作成绩突出,一跃而上,或为封疆大吏或为中央副部级干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顺便说一下,洪武时期这样的情况并不很多。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一般原则上不到考满不去调动教官,朝廷还曾下令,严禁官府衙门差遣学官。

国子监生当官从优和当大官的更是俯拾皆是:“洪武二十六年,尽擢监生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其一旦而重用之,至于如此。其为四方大吏者,盖无算也。李扩等自文华、武英擢御史,扩寻改给事中兼齐相府录事,盖台谏之选亦出于太学。其常调者乃为府、州、县六品以下官。”

与上述相对应的是,教官与生员要是教与学没搞好,或有违规违纪言行的,那将会受到十分严厉的处置。这些举措都对稳定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第三,对于书籍出版和笔墨等文具的生产流通实行免税。

这项政策在洪武开国时的《大赦天下诏》中就已经明确公示天下。

第四,考试选拔地方官学中的优秀生进入国子监深造,形成竞争机制。

洪武十六年二月,朱元璋下令实行地方官学岁贡制度,“命礼部榜谕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为始,岁贡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入国子监,不中者罚之”。同年十一月,应礼部之请,洪武皇帝令各地岁贡生员中考试优秀者入国子监,次等者入中都国子监继续学习,考试不合格者及其相关的教官、提调官等给予相应的处罚。

洪武十九年(1386),大明依例在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官学中进行“优秀生”选拔,当时共选得953人,即明史上所称“中式贡生”。朱元璋下令将其中的683名比较突出的优秀生直接送入国子监学习,其余的270名则送中都国子监。

但到了洪武二十年开始就改变了做法:那年全国各地共选得贡生1200人,优秀的975人送入南京国子监,次等的132人送入凤阳中都国子监,还有93名不合格者则单独列出,后送回原籍重读,这对于地方官学教育无疑起到了鞭策的作用。

从洪武二十一年起,朱元璋又对全国各学校的“岁贡”作出定制:府学每年选拔1名贡生,州学每两年选拔1名贡生,县学每三年选拔1名贡生。这样的“岁贡”定制使得国子监有了十分充裕的生源,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官民贡生总共有8124名。

这里所谓的“贡生”,即选拔出来的优秀生首先得在地方上进行考试选拔,在县里由知县主持考试选拔,在州里由知州主持考试选拔,在府里由知府主持考试选拔,但到了省里不是由“省长”布政使而是由提刑按察使主持考试选拔,然后再送到国子监深造。贡生进国子监起初是不用考试直接进的,就像上世纪60~70年代“工农兵上大学”那样,后来制度逐渐完善了,进国子监前得经过翰林院考试合格才能进入。这样就形成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完善考试升学制度。一旦进入了国子监,可以说是半只脚踏入了官宦仕途,因为洪武年间科举制正在恢复与成式之中,朱元璋对国子监的毕业生实行“监生历事”和“吏部候选”制度,任用了大量的国子监毕业生。因此对当时人们来说,从地方到中央层层考试最终能步入官场,除了科举之外,进入国子监可谓是最佳的入仕途径了。

洪武中晚期后,科举逐渐走向制度化,凡是国子监监生可不参加地方上那种级别繁多的“童试”,而直接参加“乡试”。这样一来,国子监一下子又成为了天下学子们争相挤上的“入仕便捷通道”。至此,从地方上的“岁贡”到国子监监生免去童试直接参加“乡试”,部分地实现了朱元璋的学校“储才以应科目”“科举必由学校”的理想。

标签: 支教时期洪武

更多文章

  •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入关,吴三桂,清兵

    清朝(1644~1911)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即帝位后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5月明朝灭亡后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清朝政权实行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蒙、汉封建阶级联合专权,政

  • 刘瑾:被千刀万剐的明朝酷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瑾,千刀万剐,明朝

    明朝的宦官以专权而着名,最贪婪专权的是号称"立皇帝"的刘瑾。他当权共五年,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尽管弹劾"刘瑾原姓谈,因靠一个姓刘的宦官的引见得以入宫,此后便改姓为刘。刘瑾在明孝宗在位时侍奉太子朱厚

  • 明朝邹守益是什么人?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是什么人,是怎么

    嘉靖初(1522),朝延起用邹守益。邹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元,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嘉靖三年(公1524)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

  •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世情,小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巨作,虽然期间主要描写宋朝旧事,但实际上作者是想展现晚明政治和社会的众生百态,有着深厚的时代内涵。和之前的长篇小说靠民间传说然后又作者整理成书不同,它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作家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的作者

  • 《西游记》——神魔小说的颠峰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作,西游记,颠峰

    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相同,《西游记》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再创作相结合的杰出作品。唐代玄奘和尚历经艰难前往印度取经,是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一个使者。玄奘回到唐朝后,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顾炎武为何不顾五十九岁的高龄仍坚持纳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顾炎武,高龄

    核心提示:我们这里不妨看看一代大儒顾炎武的例子。他一辈子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到处奔波还要着书立说,但是在子嗣问题上却未能免俗。他一生无子,引为憾事,当一代名医傅青主告诉他还有生孩子的可能的时候,他不顾五十九岁的“高龄”纳了个妾。如果按照房事禁忌去行房的话,简直找不到几个好日子可以做爱了。我们知道,任何

  • 《三国演义》——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先河,历史,演义

    《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创造的又一部着名的小说,也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中,它是是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结合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世人喜欢把它简称为《三国演义》,罗贯中(约公元1330~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三国演义》创作时间上比《水浒传》略晚,

  • 第一节 清除异己,慎变祖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异己,慎变祖制

    他,革旧鼎新,疏通京杭运河,编撰永乐大典;他,建立了世界第一大舰队,开通海上贸易,建巨型舰队出访海外,与世界各国沟通。是的,从振兴大明朝廷的角度分析,朱棣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在大明的历史上,凡是影响后世的历史功绩,几乎都出自朱棣之手,他是一位功勋卓着的皇帝。明成祖称帝之后,对建文帝旧臣进行了疯狂的

  • 它是李自成爱将,刘宗敏却一日残杀三百妇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妇女,它是,爱将

    李自成的爱将,一日内曾残杀三百妇女,霸占过陈圆圆,最终下场极其悲惨。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 朱元璋设计巧取浙东重地婺州(即金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浙东,重地

    从徽州出来,朱元璋就领着100000大军取道兰溪,大约在十二月中下旬之间到达了婺州。婺州位于建德府(后改名为严州府)东边,介于建德府与台州府之间;台州府是浙东方国珍割据势力的范围,其南临处州府,北接绍兴府,而绍兴府正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因此说,朱元璋要想夺取浙东,婺州之战事关大局。想当初胡大海进攻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