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征役机制的建立

明代征役机制的建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72 更新时间:2024/1/7 9:55:41

明代的鱼鳞册和赋役黄册,充分证明了明代役法原则中存在着田土和人口与徭役的密切关系,朝廷按图索骥,就可以完成徭役的征发。

在行之有效的行政机制管理下,里甲、杂泛、均徭和兵役,成为明代徭役的主要项目。

朝通过编制的鱼鳞册和赋役黄册,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既保证了朝廷税收,又使徭役能够正常征派。明初的徭役还是比较轻的。

通过鱼鳞册和赋役黄册,查知人户中躲避徭役的逃户,督令逃户复业,并免徭役一年;查知老弱不能归乡的,就地登记户籍,授给田地,据田赋税。

明代在徭役年龄方面的规定是,年16岁为成丁,开始服役,60岁始免。在徭役类别方面,主要有里甲、杂泛、均徭和兵役的徭役。

里甲是明代社会基层组织。城市中的里又称坊,近城者则称厢。每里人户为110户。里甲制于1370年开始在江南个别地区实行,1387年,经户部尚书范敏倡议,推行于全国城乡。

一里之中多推丁粮较多的10户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10甲,甲设甲首。里长对上级朝廷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本里人户丁产的消长变化,监督人户生产事宜,调理里内民事纠纷,并以丁粮和财产多寡为序,按赋役黄册排年应役。里长之外,各里还设有里老人之职,负责教化、劝农以及对民间轻微案件的审理。

里甲制度下的里,依各地情况而不同。有的地方一里包括几个村落,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分成几个里。

因为当时乡村环境的差别,再加上各地方言的不同,所以里的名称也随各地情况而有差异,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在北方里常称为“社”,在福建也有称里为“社”的特例。

以里甲为单位编派的徭役,称里役或甲役,有正役和杂泛差役两种。

里甲正役是里甲人户应当的重要差役。里甲正役主要任务包括以下3项:

一是征收税粮。税粮包括夏税和秋粮,分别在夏秋两季依地亩由里甲负责催收。若里甲有逃亡人户,税粮照征,由里甲赔纳。

二是办理上贡物料。历代沿袭,各地方以其物产上贡。明代天子及军国所需等物料都来之里甲、科派民间。北方的府、州、县上贡的比较少,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比较多。如遇派纳的物料非本地所产,里甲人户必须出银购买。

三是支应朝廷的公用。一些地方衙门中的听使唤的皂隶,在监狱中看守罪犯的禁子、掌管官库的库子、管官仓、务场、局院的斗级等均出自里甲。官员们的生活用具,学校生员的用项,乡官的年例礼物、夫役,地方上的乡饮酒礼费用,送生员赴考的路费,为进士和节妇建立牌坊,馈送过往官员,支应驿夫铺陈酒食等,均由里甲备办。

明代中叶后,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里甲正役逐渐摊入地亩,折银征收,雇募应役,里甲应役之法逐步废弃,里甲逐渐失去其原来的作用。

杂泛是元明时期与正役相区别的徭役制度。杂泛主要是征发民夫从事造建官舍,治理河渠,修建城池,递运官物等项力役。

杂泛差役的差充是根据资产和丁力进行的。由于官吏士绅的徭役可以优免,豪强地主可以买通官府,所以杂泛差役多由贫苦农民负担。明代以民户丁粮多寡、产业厚薄为基准,分别编签人丁从事不定期的杂泛差役。

赋役黄册定民户为3等9级,凡遇徭役,发册验其轻重,按照所分上中下3等人户当差。

此类杂泛差役,按服役对象,可分为京役、府役、县役及王府役。

按服役性质,可分为官厅差遣之役如皂隶、门子、斋夫、膳夫等,有征解税粮之役如解户、贴解户、巡拦、书手等,仓库之役如库子、斗级等,驿递之役如馆夫、水手、铺司、铺兵、渡夫等,刑狱之役如禁子、弓兵、狱卒、防夫、民壮等,土木之役如民夫、柴夫、闸夫、坝夫、浅夫等。

随着杂泛差役的征发日趋频繁,明正统年间出现了均徭法。即定期编审,在赋役黄册外另编均徭册,以税粮人丁多寡为基准均摊杂役。

均徭因其按户等人丁编排,均纳徭役,故称均徭。1436年,江西佥事创行均徭法,将经常性差役从杂役中划出,成为一种徭役制度,明弘治时在全国推行。凡省、府、州、县衙门的杂色差役以及杂项劳役的折价,都属均徭。

均徭以人丁、税粮即丁粮多寡为基准来设定户则,均派有杂役。丁粮多者为上户,编重差;次者为中户,编中差;少者为下户,编下差;一户或编一差,或编数差,也有数户共编一差的。

轮差次序常和里甲同时排定,10年或三五年一次。服役期在里甲正役满后的第五年。在具体实行上,南北方略有差异,南方以丁田为基准,北方以丁粮为基准。

均徭中有力差和银差。弘治、正德年间,亲身服役的,称力差;由民户分别供给或以货币代纳的称银差。以后力役常以银代纳,于是银差范围日广。

力差必须应役户亲身充役,后准许由应役户募人代役。名目常见的有皂隶、狱卒、门子、马夫、驿馆夫等,多在近地承当,士绅有免役特权。

银差行于弘治、正德年间,即应役户缴银代役,岁于均徭人户内点差,每名折收银若干,雇人充役。名目主要有岁贡、马匹、草料、工食、柴薪、膳夫折价等,多由下户承充,派在远地。

卫所制为明代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代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卫所由元代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也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

卫所军屯田是明代卫所兵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

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由于实行了军屯,军粮有了保证,边防也得到巩固。

军户即户籍种类属于军籍之户,初期的来源,一是元代原本的军户;二是现役军人之户,这在1388年黄册编造之后更加以确立。

军户为世袭,而且管理严格,除军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赦免,是无法除军籍的。后来有使因犯罪而充军者入军籍之方法,被称作恩军或长生军。

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余丁或军余,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余丁随行,以助其生活。

朝廷多给军户田地,而且正军免全部差役,而在营余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也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如影响所有民间秘密宗教的罗教创始人罗清,本是一名戍军,后来找人顶替之后,才离开军伍。

军丁的分发地点,多以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的方式。正军服役于卫所,可以带妻同行,以利于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但实际情形则常分配不足,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器则由朝廷以工匠生产。

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两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朝廷财力。

明宣宗以后,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经常发生,这个目标渐难以达到。至明嘉靖时期,加上边患严重,急需兵力,朝廷改用募兵制。

募兵有挑选的余地,完全有条件选择青壮年。募兵不同于卫所军,不世袭,来去相对自由。募兵的薪饷比卫所军高出一倍甚至几倍。募兵来自百姓,兵虽丰富,缺额可以随时募补,保持军队满员;不需要可以随时裁减,节省军费。总之,募兵制更有利于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旁注]

范敏阌乡,即今河南省灵宝人。明代政治人物。1380年,授试户部尚书,明太祖以徭役不均,命范敏编造黄册。范敏后来又负责制订徭役和里长制度。为明代的税收与征役提供了行政依据。

生员俗称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士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层。对府、州、县学生员也称庠生。又有贡生、监生等名目,统称诸生。

佥事我国古代职官。金朝的按察司始置有佥事一职,专司判断官事。元代的肃政廉访司、宣抚司、安抚司等皆置有佥事。明代沿用,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佥事。清初沿用佥事一职。

张昶元顺帝时为户部尚书。元末作为使者招降朱元璋,反为朱元璋扣留。元朝灭亡后,出仕明代,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然而张昶“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写信托降人寻访在北元的儿子,被杨宪告发,受到惩处。

罗教我国明代中叶时的卫所士兵罗清结合了佛教禅宗、道家老庄思想与道教中的许多教义、加上儒家传统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也被称为无为教和罗祖教。创始时间为1482年。罗教思想单纯,教义浅明,是一个系统化极高的宗教。

罗清(1442年~1527年)。明代山东即墨人,为军人兼宗教创始者,后世门徒则称之为罗祖,又称“无为老祖”。其教又俗称罗教、罗道教、罗祖教、无为教。罗教一出,几乎所有民间宗教皆为所影响,奉之为祖师。

[阅读链接]

太祖朱元璋曾深以卫所军的屯田为荣,曾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代开国以后,明太祖把军队任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守御操练,称操守旗军,是战斗部队;一部分下屯耕种,称屯种旗军,是生产部队。

朝廷分配给生产部队足够的荒闲国有土地,此外,耕牛、农具、种子也由朝廷供给。屯种旗军既为朝廷生产了大量粮食等战略物资,又完成了戍边任务。

标签: 明代机制

更多文章

  • 洪武时期的“送书北方”和“支教北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支教,时期,洪武

    洪武八年三月起,鉴于北方官学没有像样的教师和教官、学生学业由此而废的不堪形势,朱元璋先后命令大明御史台和吏部分别从国子监和南方学官中选调,还有从民间也选拔一些有学行的儒士,不拘人数名额。一旦选上,免除其家中赋税徭役,以此来鼓励学官儒士们到北方去支教,改变那里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此项政策果然管用,执行

  •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入关,吴三桂,清兵

    清朝(1644~1911)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即帝位后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5月明朝灭亡后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清朝政权实行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蒙、汉封建阶级联合专权,政

  • 刘瑾:被千刀万剐的明朝酷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瑾,千刀万剐,明朝

    明朝的宦官以专权而着名,最贪婪专权的是号称"立皇帝"的刘瑾。他当权共五年,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尽管弹劾"刘瑾原姓谈,因靠一个姓刘的宦官的引见得以入宫,此后便改姓为刘。刘瑾在明孝宗在位时侍奉太子朱厚

  • 明朝邹守益是什么人?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是什么人,是怎么

    嘉靖初(1522),朝延起用邹守益。邹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元,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嘉靖三年(公1524)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

  •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世情,小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巨作,虽然期间主要描写宋朝旧事,但实际上作者是想展现晚明政治和社会的众生百态,有着深厚的时代内涵。和之前的长篇小说靠民间传说然后又作者整理成书不同,它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作家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的作者

  • 《西游记》——神魔小说的颠峰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作,西游记,颠峰

    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相同,《西游记》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再创作相结合的杰出作品。唐代玄奘和尚历经艰难前往印度取经,是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一个使者。玄奘回到唐朝后,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顾炎武为何不顾五十九岁的高龄仍坚持纳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顾炎武,高龄

    核心提示:我们这里不妨看看一代大儒顾炎武的例子。他一辈子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到处奔波还要着书立说,但是在子嗣问题上却未能免俗。他一生无子,引为憾事,当一代名医傅青主告诉他还有生孩子的可能的时候,他不顾五十九岁的“高龄”纳了个妾。如果按照房事禁忌去行房的话,简直找不到几个好日子可以做爱了。我们知道,任何

  • 《三国演义》——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先河,历史,演义

    《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创造的又一部着名的小说,也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中,它是是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结合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世人喜欢把它简称为《三国演义》,罗贯中(约公元1330~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三国演义》创作时间上比《水浒传》略晚,

  • 第一节 清除异己,慎变祖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异己,慎变祖制

    他,革旧鼎新,疏通京杭运河,编撰永乐大典;他,建立了世界第一大舰队,开通海上贸易,建巨型舰队出访海外,与世界各国沟通。是的,从振兴大明朝廷的角度分析,朱棣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在大明的历史上,凡是影响后世的历史功绩,几乎都出自朱棣之手,他是一位功勋卓着的皇帝。明成祖称帝之后,对建文帝旧臣进行了疯狂的

  • 它是李自成爱将,刘宗敏却一日残杀三百妇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妇女,它是,爱将

    李自成的爱将,一日内曾残杀三百妇女,霸占过陈圆圆,最终下场极其悲惨。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