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平等对话的丧失,乾隆帝错失中国崛起的机会

平等对话的丧失,乾隆帝错失中国崛起的机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94 更新时间:2024/1/5 14:54:30

乾隆朝,人们感到遗憾的是,东西方的平等对话因为乾隆帝和英国人的傲慢而最终破裂。在此之后,中国对西方列强基本处于“弱势”的地位,根本就没有平等对话的权力。而乾隆时期,清帝国正值盛世,如果那时候中国可以敞开大门,正视西方的崛起,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也许历史将从此改写。

在中国古代,一般称西方为泰西,而西方则将中国等地区称之为远东。一个“泰”,一个“远”都是用来形容路程之遥的。可以说,在新航线发现之前,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往,虽然一条不绝如缕的丝绸之路将双方连接在一起,但双方多是间接接触,真正面对面地接触少之又少。但自从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了“资产阶级”这个词,这种局面终于要被打破了,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空间隔阂逐渐变得较前更容易超越了。

唐代以后,西方这个词汇和人种,已经在中国并不显得陌生了。特别是当马可波罗将中国描绘成了一个“遍地都是黄金的地域”,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于这个富饶的东方帝国充满了好奇,商人、探险者、传教士、冒险家等各类身份的“红毛”一年渐多一年,昔日中西之间“隔雾观花”的局面最终被打破了。

明代中国的君臣,虽然本意上并不欢迎西方人的打扰,但还没有那么多的紧张和防范。面对西方人强韧持久的进取之势,大清帝国防守的态势明显,其实,海禁并非只是针对西方的国家,当时在台湾还有郑成功割据一方,另外,许多反清复明的人也还在海上活动,于是,清代开国不久即厉行海禁,甚至在沿海一带毁灭村庄,立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如此暂时人为地限制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

这种局面在乾隆前期开始有所突破,乾隆二十二年(1756),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忽然屡屡北上宁波。本来是正常商贸往来的事情,却让乾隆皇帝心有疑虑,原本洋船靠岸都是在广州、澳门等地,北上宁波的船只很少,现在已经有这么多北上贸易的商船,日后恐怕会越来越多。因此,次年他即下令,将所有的对外贸易限定在广州一口进行。乾隆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扼制中西往来以守住夷夏之界,以及与之相伴的天朝尊严的虚骄意识。

来自海上的威胁,似乎一直困扰着乾隆皇帝,曾经一度进入这位帝的梦境之中。据清代史料记载,乾隆经常做同一个梦,梦中有两匹马踏着海浪向他飞奔而来,马背上驮着书卷。这个梦一直困扰着乾隆,百思不解。后来,乾隆问解刘墉。刘墉说:这是国运兴旺的象征,咱大清威名远播,四海来朝。

刘墉的说法是个乾隆皇帝吃个宽心丸,实际上,刘墉只是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对这个梦境做了一个牵强甚至是讨好的解释。但仔细想来,这样的解释本身便是矛盾的。其一,这两匹背驮书卷的马,是自海外奔赴中原而来,肯定不是要把大清的威名播向远方,而是要把海外的什么经纶送给大清。其二,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讲,这两匹踏浪而来的马,暗含乾隆潜意识中的感知,冥冥中有种潜在力量从遥远的海洋向他逼近。这个力量可能是危险的,但也可能是个机遇。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乾隆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开拓海疆、蒸蒸日上的时代。他放眼四顾,北有沙俄虎视,东有荷兰人在吕宋岛上摩拳擦掌意欲卷土重来,南边则是英国人一统天下,并随时都有可能进犯中国。对于这样的周边形势,乾隆不可能不有所警醒,有所焦虑。帝王的心灵是敏感的,他得对自己的皇朝负责,因此也许会有比常人更灵敏的感知。

不知道是历史的机缘巧合,还是乾隆皇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久,真的有一匹“马”自遥远的西方从海上漂流而来。这便是乾隆时代着名的“马嘎尔尼勋爵来华事件”。18世纪末(1792)的英国日益强大,为了挖掘东方财富,开拓中国市场,马嘎尔尼作为英王的使者远道来华,一为祝贺乾隆帝80岁寿辰,二是想与中国建立贸易伙伴关系,并在北京派驻领事。

中西方之间的礼仪差别竟成为此次中英会晤的第一个障碍,在是否需要磕头这个问题上,看上去很简单却并不简单。最后双方达成一致,让马嘎尔尼勋爵单膝跪地,向乾隆帝递交国书。但一直高高在上的乾隆,却不乐意了。乾隆皇帝本身对海上过来的外洋就心存疑虑,加之,马嘎尔尼不同意下跪来递交国书,让这位皇帝对西方更加充满了厌恶感。于是,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并在结束祝寿典礼后,一再催促其使团程归国。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不愿意按照大清帝国礼仪觐见乾隆皇帝的马嘎尔尼和他的使团无功而返,返程的时候只带了一堆乾隆帝恩赐的礼品打道回府。其实,从这件事情来看,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乾隆皇帝对西方的顽固抵制;另外一方面,从规避风险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乾隆皇帝在对西方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也不会贸然同英国通商,但是,国际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却让大清帝国失去了一次同西方平等对话的机会,也许,这次使团访问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许中国不至于在几十年后遭受那么惨痛的打击。

标签: 中国崛起平等错失

更多文章

  • 揭秘"三百年来第一流"的龚自珍为何被毒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amp,quot,三百年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自珍考了6次终于在38岁时当上进士。曾经在内阁、宗人府、礼部任过职。48岁辞职回乡,一生写过300多

  • 清朝宗室概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宗室,概况,清朝

    宗室指皇帝的宗族、族人。清朝宗室是满洲贵族的核心。清朝的宗室是指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塔克世生有5子:努尔哈赤、舒尔哈赤、穆尔哈赤、雅尔哈赤与巴雅喇。这5子的子孙都属宗室。努尔哈赤的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孙叫觉罗。前者俗称黄带子,因系黄带子得名;后者俗称红带子,因系红带子得名。觉罗在政治地位和

  • 小说家吴敬梓为何能写成不朽名作儒林外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儒林外史,名作,小说家

    《儒林外史》的作者,历史上着名的小说家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熟悉他生平事迹的读者一定有所耳闻,吴敬梓是清朝人士。详细解读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应该从他的成长环境及作品创作年代入手。他生于公元1701年,于公元1754年病故,短短的五十四年人生中,先后经历了清圣祖、康熙帝、乾隆帝等三位皇帝执政时期,从

  • 隆科多女儿有嫁给雍正吗?隆科多女儿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女儿,隆科多,雍正

    隆科多是康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弟,佟国维之子。在康熙末年累官至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掌管北京城内外武力,地位十分重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当康熙病重时,内外大臣均不得见,唯隆科多一人随侍康熙身边,得其临终嘱托。后隆科多秉康熙遗命,拥戴雍正登基。因此大功,他被封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

  • 另类名臣沈葆桢:怎对曾国藩“忘恩负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另类,忘恩负义,曾国藩

    道光二十年,对沈葆桢来说,可谓喜忧参半。斯年,他和老师林昌彝同榜中举,和表妹林普晴喜结连理;同样在斯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舅舅林则徐被革职查办,泱泱中华从此进入半殖民地时代。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比,孰轻孰重,年轻的沈葆桢心中是有一杆秤的。也许正是因了这个特殊遭际,使得这位晚清的一代名臣,多

  • 川楚白莲教起义:清嘉庆初年的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农民起义,初年,白莲教

    清嘉庆初年的农民起义。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前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川楚陕三省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1772、1773),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加上

  • 杀身灭族都不怕 明知不可为亦为之 是大义还是愚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亦为,可为,大义

    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为了国家的生存,民族的危亡,将荣华富贵置之度外,以一种不怕杀身灭族的勇敢与激烈,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为国家的富强昌盛贡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从容赴死的铁血男儿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进行维新变法。经礼部侍郎徐致靖的推荐,两天后,光绪给两江总督刘坤一下

  • 清朝杨深秀生平简介,《狱中诗》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狱中,生平简介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生于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1871年22岁,入京参加辛未(同治十年)科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力主今文经,尤喜《公羊传》。1877——1878年(光绪三至四年),北方冀、豫、秦、晋数省,出现

  • 光绪为什么到翁同龢死的时候都没原谅他?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光绪,原因,都没

    同治帝驾崩后,刚满4岁的载湉入嗣皇统,成为大清第11个皇帝。从这一天起,曾经血浓于水的父母兄弟,都成了光绪的臣子。且在慈禧的干预下,光绪的生母被禁止入宫探视,生父醇亲王奕譞虽被批准辅导光绪学业,但也不得逾越身份,做出任何越轨的行为。这一切,都导致光绪与家人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慈禧对小时候的光绪非常严厉

  • 清代与民国时期的道教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民国时期,清代,道教

    道教与士大夫阶层日益脱离后,越来越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入清之后,清初的皇帝虽然对道教按照明代的成例加以保护,但是,不像以往王朝那样重视,康熙皇帝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道法自然,为天地根,老氏之学,能养其根。流而成弊,刑名放荡。长生久视,语益惝恍。况神仙之杳渺,气历劫而难聚,纵日兮飞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