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节 南征北战,稳固边疆

第一节 南征北战,稳固边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991 更新时间:2024/1/10 20:52:27

雍正皇帝曾经给其皇父下做出了一个准确的评价:“康熙)一生,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为守成,实同开创。”康熙能在百废待兴之局开创出一片基业,开康乾盛世的序幕,实与开创建国无异。

自古以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就是中国的领土。秦汉以后各朝均在此地设立官统辖。清朝建立以后,继续对这一地区形式管辖权,加强统治。分笔试在今辽宁的沈阳,黑龙江的宁安、爱辉等地区设立将军,而且还把当地居民编为八旗。还在沿江的重要地区建立了船厂,设置仓屯,陆上开辟台站驿道,以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沙俄派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不畏严寒”越过了外兴安岭,侵人中国领土并且开始了四处抢掠,并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

冬天过去,江水解冻后,沙俄匪徒又越过黑龙江闯人中国东北部。这一次,沙俄匪徒遭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激烈抗击。

对沙俄军的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但是这对于掠夺成性的沙俄来说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于是,康熙不得不在辽东地区,特别是黑龙江流域,对沙俄侵略做出种种抵抗措施。

其一,在瑷珲(今称爱辉)筑城永戍,号召民众一同进行屯垦。加强那里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能力抵抗侵略者。同时加紧造船,疏通和合其他地区联系的道路,以便在战争开始后,能够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

二是加强侦察和封锁,不能让侵略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康熙派百余名清军,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

做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军派人勒令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迅速撤离,但是没有得到俄军头目的理睬,反而又派人窜至瑷珲抢掠。得到康熙指令驻留辽东的萨布素将俄军狠狠地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使雅克萨成为一座孤城。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安稳了数年。不过,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又对其进行多次警告,但都无济于事。

沙俄的不死之心也使康熙终于清楚地认识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但是清军在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而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有充足的军备物资,再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如果战争一旦打响,势必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紧急发展,造成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一边发兵对沙俄的侵略进行遏制,一边在黑龙江地区屯兵永戍,建立城寨,与之建立长期的对垒。

在康熙做准备的时候,劝阻警告活动一直没有间断,康熙也暗下决心,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将其一举消灭,以除后患。

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为了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就要做足准备以便适应长期的边防斗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瑷珲,负责收复雅克萨。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怀揣着赶走敌人的强烈欲望从瑗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声通牒。当时侵略者拥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面对清政府的强大武装采取拒不从命政策。战斗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清军主动出击,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侵略军伤亡甚重,不能支撑,无奈之下向清军投降,还派遣使节与清军将领商量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下部分兵力驻守瑗珲,另外派人在瑗珲、墨尔根等地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以防敌人卷土重来。

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沙俄侵略军在被迫撤离雅克萨之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人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但是,这次他却为自己的“不理”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托尔布津中弹身亡,但是沙俄军队依然负隅顽抗。

冬季将至之时,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没有物资来源必定需要等待援兵,于是进行了更加严密的围困,切图彻底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这次,沙皇一看情势不妙,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政府再次答应他们的请求,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至此,雅克萨反击战结束。

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当时沙俄国内出现权力斗争,清朝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谋反,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并且有意勾结沙俄,为了笼络大局,康熙不得不在与沙俄的谈判上做出重大让步。两国最后达成和议,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军撤出雅克萨,毁掉雅克萨城,划定中俄边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沙俄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耀多罗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佟国纲在尼布楚签订了边界条约,条约的内容最主要的当属边境划分问题,关于地界划分的内容,即: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沙俄。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可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

《尼布楚条约》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大清帝国和沙俄帝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正式条约。

标签: 南征北战稳固边疆

更多文章

  • 黄宗羲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黄宗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一篇文章,全面,让你

    第一节从少年“党人”到“蕺山”门徒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尊其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理论家,又是一位成就卓着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禺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rdq

  • 七、石匠丧事的背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丧事,石匠

    清《大清会典》有规定九卿会丧只有在帝后驾崩方才得使用所谓九卿是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这些人大都掌握重要权力并是朝廷的顶梁柱。由此可知他们的身份是何等的特殊。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份“会丧”才显示出故人的身份之高。但在乾隆五年,“九

  • 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 他们什么时候出现裂痕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什么时候,光绪,裂痕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八十):一日为师(上)在光绪的生命里,有一个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男人。同治帝驾崩后,刚满4岁的载湉入嗣皇统,成为大清第11个皇帝。从这一天起,曾经血浓于水的父母兄弟,都成了光绪的臣子。且在慈禧的干预下,光绪的生母被禁止入宫探视,生父醇亲王奕譞虽被批准辅导光绪学业,但也不得逾越身份,做

  •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一如既往地以妥协方针对付蛮横敌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既往,蛮横,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丧师失地,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严酷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醒悟。如魏源,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搜集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对强国御侮的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着名命题。但他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被大多数国人所理解,在炮声初息、惊魂甫定之后,绝大多数

  • 于同治帝驾崩之后,嘉顺皇后追随到地下,究竟是伉俪情深、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伉俪情深,同治,隐情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历史事迹让人们疑惑重重。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清朝时期的一则历史。于同治帝驾崩之后,嘉顺皇后追随到地下,究竟是伉俪情深、还是另有隐情?嘉顺皇后,也就是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清朝最后一位蒙古族皇后,父亲崇绮是一位状元公,阿鲁特氏出身科举世家,中规中矩,做事情一丝不苟

  • 清王朝的繁荣与忧患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忧患意识,清王朝,繁荣

    我们后人寻找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时,通常不离口的都是那个王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等等。无疑,这属于正确无比的话语。问题在于,自大、锁国之类也要讲资格,不是谁想自大就自大,谁愿锁国便锁国。比如夜郎国自大,至今遭人耻笑,而清朝自傲、自大是有基础的。满族人在周朝时以“楛矢石弩”向中原王朝

  • 解密:于成龙是如何成为“第一廉吏”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于成龙

    中国文化向来推崇少年天才,官场亦是如此。不过,封建官场升迁有着严格的制度,宋人形象地将其称作“磨勘”,即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升迁。制度设计的益处在于,官员能够经历各种职务、不同环境的历练,进而逐渐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并锤炼出真正的人才。但弊端则在于,每一级职位对于年龄的要

  • 清代最能瞎折腾的皇上:顽劣成性,弄得朝野大乱,多亏死得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朝野,皇上,顽劣

    清代对皇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以严苛出名,“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然已隐约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儿入隆宗门,则皇上进小书房也”。百官还没有早朝,,皇上早已刚开始每天的学了。在这样的事情下,清代出现了这种独特状况,“清代君王多勤政”。

  • 清朝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被称为,青菜

    于成龙简介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画像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

  • 捻军起义: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