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杨锐是个什么样的人?杨锐的诗歌

清朝杨锐是个什么样的人?杨锐的诗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722 更新时间:2023/12/8 7:35:26

清朝大臣杨锐,生于公元1857年,去世于公元1898年,字叔峤,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锐出生在四川绵竹一个书香门第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时杨锐受清朝名臣张之洞赞叹,长成之后进入张之洞幕府,因为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华而被张之洞看中,成为张之洞委以重任的幕僚。杨锐在张之洞府下之时,多次为张之洞出谋划策,但凡是呈入京都的重要奏折都是由杨锐代笔。

公元1889年,杨锐成功考取内阁中书,后晋升内阁侍读。杨锐进入仕途之后,积极展开各爱国运动。后来经历甲午战争之痛,与梁超等人一同谋划维新变法事宜,成为维新派重要人士。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北京菜市口遇害。

杨锐是一个非常聪慧之人,自幼受父兄教导,少时就已经崭露峥嵘。他与其兄杨聪得张之洞称赞,赞为蜀中当代的苏轼苏辙

杨锐是一个爱国有才的知识青年,这一点无需置疑。杨锐在张之洞府下当幕僚的时候,就竭尽所能的维护国家利益。当时法国侵犯越南,进逼清朝边境。杨锐极力主张援越抗法,并且还一力促成了张之洞重新启用已经退职的爱国老将冯子材抗击法军。最终在冯子材的带领下,成功击败法军。捷报传来,杨锐满怀激情,代张之洞草拟了《广军援桂奏稿》,此稿成为近代史上一篇重要文献。

在进入官场之后,杨锐更加积极的开始了自己的爱国运动。甲午战争之时,清军势弱,议和的消息传来,令杨锐忧愤异常。而与此同时,慈禧太后竟然因为一己之私,为了大办自己的六十大寿,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当时劝谏之人都被慈禧杀害,因此没有人再敢开口。只有杨锐一个人,积极运作,鼓励御史,并且代写奏章,直言上谏。后来因为触怒慈禧太后,差点被打发充军,好在恭亲王奕?求情得免。就是这样,他都还没有放弃。后来更是直接站到了慈禧的对立面,进行维新变法运动。

杨锐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既进步又局限。虽然他一力主张维新变法,进而变法图强,但是他的维新变法是有局限性的变法,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动摇封建通知的基础。他仍然保留了皇权的至高性,只寄希望于皇权之下的改革,获取帝国的新生。最为重要的是,为了能使得变法得到光绪皇帝的同意,他亲自改正删减了许多变法措施。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虽然杨锐看到了变法的势在必行,看到了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向日本那样迎来新生。但是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并且已经成为官僚系统中一员的杨锐,从根本上来说就已经具备局限性了。加之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得不使其只能划定一个方框,在划定的方框中进行变法。

尽管杨锐的变法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是在当时杨锐能够站出来,不顾自生命危险,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民的意识。其壮烈的牺牲精神,还是值得众人赞扬的。

腊月十五夜月

锦官城里暂停鞍,红粉楼头独倚阑。

一十二回明月夜,可怜都向客中看。

过太原作歌

太原公子虬髯客,笑指并州作王迹。龙起虚传晋水清,至今犹见汾云白。

此地从来王者都,百年腥秽经胡雏。三河节概向谁是,段千田子今时无。

摧轮倏登太行道,黄沙屯云没青草。往者灾荒连四年,饱闻白骨高于田。

古堠离离识官路,颓垣漠漠寻炊烟。朅来风尘厌辛苦,鸣铗宵深代人语。

只为肝肠报信陵,肯令口舌夸齐虏。莫辞且坐燕蓟游,有梦早到金台土。

固关东连人去稀,山川霸气两依微。晋阳莫问前朝事,惟有秋风数雁飞。

标签: 是个什么样清朝的人

更多文章

  • 年轻的皇帝比老太后早死一天,内情原来这么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内情,太后,皇帝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帝**于北京中南海。第二天,73岁的慈禧太后魂归西天。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后死亡,相隔不到20小时,轰动天下,震动百姓,于是,光绪皇帝的死引起许多猜测,也成了待解谜团。随着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独子同治皇帝的去世,年仅四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年

  • 清代后期汉族居住风俗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1.传统居舍习俗的传承清代后期,汉族社会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民不聊生,盗匪横行。反应在居住风俗上,就是许多大宅院多建碉楼、炮楼,以及避难楼等设施;东南沿海村镇亦建有碉楼,或在楼房民居外墙增设炮眼以防盗;闽粤客家人则发展集居式的大土楼。这些居处建筑的出现,都是基于防卫的要求而采取的习俗措施。清代后期,

  • 1901年的紫禁城,难以想象的荒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紫禁城,荒凉,难以想象

    紫禁城保和殿1901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际,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来到北京,拍摄了紫禁城的建筑照片。太和门小川一真不仅来到了外廷,还经过乾清门,进入了内廷(皇帝召见臣下、处理政务之所),甚至深入后宫拍摄。太和殿金水桥小川一真拍摄时,处于非常时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皇室成员早已出逃,宫中混乱不堪,日常

  • “四大徽班”铸就“国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粹

    虽然有“南洪北孔”拯救了昆曲,但是由于它阳春白雪般的艺术风格,最终导致昆曲让位于京剧。而谈起京剧,就不能不提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正是由于徽班在北京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最终导致京剧这一剧种的正式确立。如果没有徽班进京,我们今天恐怕很难欣赏到如

  • 清朝周培公的传奇经历,为什么能从普通百姓升到一品大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一品,大官,清朝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想要做官都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有的人一生拼命苦读也只能做个九品芝麻官,还有的人考了一生也没谋得一官半职。清朝却有一位不出色平民百姓,一路从普通百姓到幕僚再到一品大员,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议呢?周培公这个人就是周培公,他早年只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儿子,但在一次战乱中,父亲被杀了,而母亲为了

  • 清代后期汉族秋时节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时节,汉族,清代

    1七夕衍生出牛生日七月七日,在山东一带又演变出贺牛生日的习俗。由于牛郎织女婚配得助于老黄牛,因此,民间以七月七日为牛生日。咸丰《武宣府志》载曰:“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这一日要以酒食款待耕牛,以示恭敬。初七日清晨,俗谓&l

  • 趣闻:于成龙这个故事证明他不愧为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官,趣闻,这个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吏名叫于成龙。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着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赢得了“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然而,盛名之下,难免有人猜疑嫉妒。话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期间,有一年恰逢大旱,于成龙含泪杀宝马让百姓充饥,康熙念其耿耿忠心,赐诗赠银准他回乡葬

  • 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七君子,徐致靖,慈禧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徐致靖和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

  • 中国真正的武林高手:慈禧将其封为大内飞鹰,将霍元甲一拳打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内,将其,飞鹰

    在历史上有很多武林高手,有的有名有姓,有的不为人知。谈起清代后期的江湖少侠,大家一般会想起霍元甲、陈真这种人。可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他比霍元甲还厉害。霍元甲的形象我们在电视和电影等里面了解比较多,但实际上他的武功也就那么回事。而今天这位,他曾经在慈禧太后的身边当侍卫,被慈禧太后称为大内飞鹰。下面就让小

  • 三元里之战:英军遭遇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战,英军

    三元里之战英军攻占虎门之后,溯流而上,沿途的防守要塞在琦善的卖国投降政策下丢失殆尽。英军遂长驱直入,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24日直逼广州城下。守卫广州外围的清军不战而退,纷纷撤至城内,又使英军从容占据了广州城外的几处重要炮台。英军以其中的四方炮台为据点,公然在城外高地上架炮轰城。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