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名臣良将

五、名臣良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2 更新时间:2024/1/7 14:17:02

在中国封建社会,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被统治者百姓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臣对君来说,是“事君之吏”,是为皇帝分忧。尤其是一代开国之君身边更要有一群名臣良将才能成就霸业。那么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一班文武大臣们又有怎样的风采呢?

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人,他是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朱元璋比喻他为韩信,可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自幼相识,同为贫苦出身。他的童年也非常困苦,正是这样的生活锻炼了他的品格,磨练了他的意志。在朱元璋与各股割据势力对抗、推翻元朝统治和稳固大明江山的过程中,徐达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身经百战,功绩显赫,史书上称他“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意思就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担当起了明朝江山创立时的中流砥柱,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武将第一人。

在朱元璋借机会回乡招兵买马的时候,徐达得知这个消息,毅然从军,时年22岁,跟随朱元璋,戎马一生。

徐达对朱元璋可以说忠心耿耿,在听说朱元璋因误会被一个将领的部下扣留时,他自愿出来替代朱元璋做人质,以便朱元璋能脱身出面出调查调解。后来误会得以澄清,这场危机才算平定下来。而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胆识,气魄更为朱元璋所欣赏,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之后徐达随从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夺取集庆(今南京)作为政权根据地。后来又马不停蹄的率领部队部攻占镇江等地,横扫江东,为朱元璋安稳做定应天付出了犬马之劳,后来被册封为淮兴翼统军元帅,在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军,在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接着又挥军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随着他的入驻大都,元朝也灭亡了。到了明朝初年,他又多次带兵远征,深入不毛之地,戍守边疆,一生之中战功无数。

虽然徐达位极人臣,战功显赫,但也没有逃脱“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轮回。

刘伯曾经借下棋的机会暗示过他,但是他没有在意,认为这事情不会在他和朱元璋之间发生,可惜他忘记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那个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小和尚了。刘伯温见徐达不知自己暗中的奉劝之意,也只能摇头叹息。

后来徐达得了背疽症,民间传说不能吃烧鹅,但朱元璋却故意派人送来了烧鹅给徐达吃,其实言下之意就是赐死。徐达看到烧鹅感慨万分,无奈含泪吃了烧鹅,不久就发病而死。

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回族人,安徽怀远人。他身材魁梧,性格沉着果敢,双臂修长善于骑射。公元1355年春在和阳加入到朱元璋起义军中。他和徐达一起,成为朱元璋的左榜右臂,徐达是一个帅才,有智谋,有战略眼光。而常遇春则是典型的将才,他有猛张飞之勇,作战身先士卒,怒目就可威震敌胆。有人将明朝的统一大业,概括为南下、西征、东取和北伐这四个大阶段,这所有的阶段常遇春从始到终,大小战役,没有一仗没有参加的,他带兵以勇猛顽强,无坚不摧而着称。自称能以十万大家横扫天下,军中将士戏称他为“常十万”。

常遇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无人能与之相媲美的一代猛将,相传他常自己带兵突进,搅乱敌人的布阵,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敢孤身潜入元军统治的地区打探消息。朱元璋挥师北伐向元朝发起总攻之时,军事要塞太原成为战役的焦点。但由于太原在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元军利用这样一个屏障,以逸待劳,固守不出。西征大将军常遇春担任这次任务的先锋,在几次叫阵不出之后,他为了解守敌详情,甘冒奇险,妆扮成樵夫,混进太原城查探情报。不料半路走露了风声,刚一进城,就被元军事先埋伏好的士兵四面包抄,陷入重围。就在这万分危机并且身边没有随从的情况下,他还是杀开一条血路,逃进了城墙旁的一个小巷里。由于城中居民对元朝怨气很深,在一位孤寡老妇人柳氏的帮助下,令常遇春逃过一劫。获救之后,常遇春为了感激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折断了院子柳树上的一枝,对柳氏说道:“老人家,这里马上就要成为战场了,兵荒马乱的年月,难免会有所误伤,您就把这根柳条插在门上,以保证您的安全吧。”几日之后,他率领军队攻破太原城。柳氏眼见战火连天,害怕街坊四邻遭受劫难,就挨家挨户,告诉街坊四邻,让大家都把柳枝插在门口。常遇春回到营中之后,命令士兵对门口插柳条的住户要小心保护,秋毫无犯。后来,人们为纪念柳氏和常遇春的恩德,也为了庆祝太原的光复,就家家在门前种上一棵柳树,渐渐绿柳成荫。这条小巷就远近闻名,后来人们都把它改名为“柳巷”了。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出生在南田武阳(浙江文成县),相传他得到高人传授技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用兵打仗也是犹如神助,总能在危难之际,想出化解的妙计。朱元璋成就霸业,他功不可没。民间的老百姓对他的评价相当高,常拿他和诸葛亮一起,比做智慧的化身。

他的一生,大约可以以五十岁那年为分界线:五十岁之前效力于元朝;五十岁之后扶佐朱元璋。他在23岁那年就高中进士,做了江西高安县丞,后来有晋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由于他嫉恶如仇,曾几次三番上书弹劾御史失职的事情,都被御史大臣阻挠回去,刘基激愤之下失去了对朝廷的信心,辞职还乡。隐居临安,每天纵酒高歌,泛舟西湖,以抒发心中忧愤。

朱元璋率起义军南下,攻占金华、处州等地后。得知刘基才能出众,再三邀请,刘基应召出山,这些上面已经叙述,这里就不在重复。同年六月,陈友谅大军30万攻克太平,利用水军威胁应天府。朱元璋帐内一时出现了主战和投降两种意见,有人说应该保存实力撤退,而有人却说要和他们决一死战,争吵不休,让朱元璋一时也很难做决定。刘伯温什么话也不说,朱元璋见他有些反常,就把他请到内室,想听听他的意见。刘伯温进了内室,激动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都应该斩守!”他又解释说:“陈友谅为人骄纵轻敌,应当诱敌深入之后再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正是称霸天下,成就帝王大业的绝佳机会啊,怎么能够放弃呢。”

标签: 良将

更多文章

  • 第一节 承平之主,喜爱游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主,喜爱,承平

    作为“守成之君”的朱瞻基,伴随着明朝社会的繁荣发展,他本人也开始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游猎玩耍、寻欢作乐,尤其是爱玩蟋蟀。明宣宗喜欢斗蟋蟀,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

  • “天完”国真完了——陈友谅第三次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天完,陈友谅

    再说在太平打了胜仗后的陈友谅就更加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了,他集结部队,气势汹汹地杀向太平北方的采石矶。采石矶是个小地方,拿下它,那是不费吹灰之力。这个时候陈友谅精神爽透了,心可比天还高,天下还有谁?我天完国不就是还有那个布贩子废物,嗨,他居然还在我的头上,留了他碍手碍脚,算了,把他也给做了!于是陈友谅

  • 小药丸害死的皇帝——明光宗朱常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害死,明光,药丸

    朱常洛明光宗朱常洛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帝王,身为“都人之子”,他得不到父亲朱翊钧的宠爱,处处受冷落,万历年间围绕着他展开的“国本之争”更使得他深陷囹圄,处境艰难。他即位仅月余就糊里糊涂地因为服用“红丸”这样的早期毒品去世,既令人

  •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故事,杨士奇,杨荣

    当一批批文人为了建文帝纷纷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还有一些年轻的文人却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朱棣的怀抱。杨士奇(13651440)、杨荣(13711440)、杨溥(13731446),此三人合称“三杨”。“三杨”都出自建文帝时期的翰林院,踏着方孝孺等人的鲜血,

  • 第八章 历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上,清官,第八章

    什么样的官被称为清官?自封建社会迄今,民间对好官的称呼,皆为清官。那么清官的标准又有哪些呢?民间自有公论:公正廉洁的官吏;在坏体制下,做好事的官;能为民请命的官。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

  • 明朝最后一个“战略大师”杨嗣昌十面埋伏囚闯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埋伏,明朝,闯王

    看崇祯朝的历史,最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人物就是杨嗣昌,他是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末重臣。很多人说杨嗣昌是一个误国误民的权奸,杨嗣昌是很嚣张,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也有很多人认为杨嗣昌是崇祯年间唯

  • 南方红巾军的再次勃兴与张士诚军抢占中华帝国财税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华,帝国,财税

    从龙凤政权的东征、西征和三路北伐以及刘福通挺进宋朝旧都汴梁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来看,北方红巾军几乎已经横扫了整个北中国,吸住了元朝的有生力量,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红巾军的发展与壮大。自至正十五年、治平五年(1355)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在鸡鸣汊打败元威顺王宽彻普化水军后,士气大振的天完军连连出击,先

  • 《纲纪修明:说说永宣之治那些事》序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修明,序言,纲纪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明王朝共统治了中国历史276年。这近300年间,有着金戈铁马、王朝霸业、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有着永乐盛世、仁宣之治这样的盛世传奇;有着荒淫奢豪、阉宦横行的乱世萎靡……明王朝将中国封建帝

  • 明代的疆域发展:向内收缩性格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代,王朝,疆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明。8月,明朝的军队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皇帝向北方的草原逃窜,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灭亡。明朝军队经过一系列征战,除了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被蒙古的残余势力统治之外,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疆域。不过,明朝是一个具有向内收缩性格的王朝,从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它有

  • 明清“午门斩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之谜,午门,明清

    “午门斩首”早为人们熟悉,描写明清时代故事的影视片中常出现“推出午门斩首”这句台词,以前的民间说书也常有“午门斩首”的故事情节。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清时代真的有在午门执行死刑的做法吗?从天安门进入故宫,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