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八章 历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第八章 历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544 更新时间:2023/12/31 5:43:45

什么样的官被称为清官?自封建社会迄今,民间对好官的称呼,皆为清官。

那么清官的标准又有哪些呢?民间自有公论:公正廉洁的官吏;在坏体制下,做好事的官;能为民请命的官。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公元前51年),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着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狄仁杰,(公元607~700年),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海瑞,(公元1514~1587年),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在户部供职时,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汤斌,(公元1627~1687年),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徐有功,(?~702年),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着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的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虽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一心执法守正。因此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历史上的清官远远不止这些,境遇功绩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值得后人纪念。

在明朝皇帝之中,英宗朱祁镇是公认的没有建树的皇帝。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两次当皇帝,一次当太上皇,一生都受制于人。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然而,这位皇帝在病榻上思虑良久,离世前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他9岁登基,是明朝第一位儿童皇帝,明代宦官擅权也是从英宗重用王振开始。终其一生,英宗都有十分强烈的依赖心理,这可能与他的身世有关。英宗名义上的母亲孙太后并非他的亲母,英宗生母是谁,不但英宗本人不明,就连今人恐怕也无从考证。那么为什么英宗的养母孙贵妃当年要处心积虑地霸占别人的儿子呢,这件事对英宗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都要从明初的殉葬制度说起。

明朝初年的后宫争夺,可以算是中国历代后宫争宠中最“生死攸关”的,也最为惨烈。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野蛮的“宫妃殉葬”旧例,根据习惯,一旦皇帝归天,他成群的妻妾中,除了嫡妻皇后和太子生母,其他妃嫔都要为死去的皇帝陪葬,有的宫人进宫还不到几个月,就因为皇帝殡天作了冤魂。所谓上行下效,宫中流行什么,民间也会跟风。诸王大臣也纷纷学样,甚至于有嫡妻都去殉葬的(秦愍王妃、郢靖王妃、唐靖王妃、卫恭王妃等)。后来英宗死前做了件好事,那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从此皇室贵戚的妻妾不再殉葬,然而此风却已经在民间愈演愈烈难以遏止,数不清的“烈女”都因此失去了生命。

标签: 历史上清官第八章

更多文章

  • 明朝最后一个“战略大师”杨嗣昌十面埋伏囚闯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埋伏,明朝,闯王

    看崇祯朝的历史,最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人物就是杨嗣昌,他是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末重臣。很多人说杨嗣昌是一个误国误民的权奸,杨嗣昌是很嚣张,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也有很多人认为杨嗣昌是崇祯年间唯

  • 南方红巾军的再次勃兴与张士诚军抢占中华帝国财税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华,帝国,财税

    从龙凤政权的东征、西征和三路北伐以及刘福通挺进宋朝旧都汴梁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来看,北方红巾军几乎已经横扫了整个北中国,吸住了元朝的有生力量,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红巾军的发展与壮大。自至正十五年、治平五年(1355)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在鸡鸣汊打败元威顺王宽彻普化水军后,士气大振的天完军连连出击,先

  • 《纲纪修明:说说永宣之治那些事》序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修明,序言,纲纪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明王朝共统治了中国历史276年。这近300年间,有着金戈铁马、王朝霸业、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有着永乐盛世、仁宣之治这样的盛世传奇;有着荒淫奢豪、阉宦横行的乱世萎靡……明王朝将中国封建帝

  • 明代的疆域发展:向内收缩性格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代,王朝,疆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明。8月,明朝的军队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皇帝向北方的草原逃窜,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灭亡。明朝军队经过一系列征战,除了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被蒙古的残余势力统治之外,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疆域。不过,明朝是一个具有向内收缩性格的王朝,从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它有

  • 明清“午门斩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之谜,午门,明清

    “午门斩首”早为人们熟悉,描写明清时代故事的影视片中常出现“推出午门斩首”这句台词,以前的民间说书也常有“午门斩首”的故事情节。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清时代真的有在午门执行死刑的做法吗?从天安门进入故宫,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门。

  • 明朝最有想法的太监,还想反抗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最有,还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人数最多的王朝。这是因为明朝的特殊制度,太监可以参与政治,而且有着不小的地位。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明朝近三百年来,出现了特别多的又有名的太监,而在这些人中,想法最大的那个太监就是曹吉祥。曹吉祥是河北省唐山人。他最初作为太监进入宫殿,在王震的手下工作,所以他也是的一个党。王震是明朝

  • 五、奸臣当道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奸臣,当道

    由于明武宗荒淫无度死时年仅三十一岁也没有任何子嗣,而他的父亲孝宗则是一生钟情于张皇后,只有武宗单传一个儿子,所以孝宗一脉随着武宗的驾崩也就断了香火,于是大臣们决定从最近的皇族旁支中中选出皇位继承。于是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兴王朱佑沅被认定为最近支的皇室,此时时兴王也已经去世,所以理应由他的

  • 杨家将中说的八贤王真的存在吗?“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说,奸臣,昏君

    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理想政治是什么?那就是“贤人美政”:圣人或者最次也是君子执政,一个国家就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事实真的如此吗?“贤人美政”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过?那些贤人的真实面目又是如何呢?对中国百姓来说,八贤王是个家喻户晓的贤者、大好人。世无八贤王,遍地萧冯道八贤王的造型,来自明代白

  • 明代地方诸司衙门的《责任条例》及政务记录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代,衙门,记录簿

    在官员被任命到岗那一刻起就给划定一个职责范围,用今天话来讲,就是官场行政工作所必须做到的“死”规定。规定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即使你皇帝老子规定了,我可不执行,你又不能一天到晚盯在我屁股后面。对于这样的情况,朱元璋有何良策呢?洪武二十三年(1390)

  • 第一节 承业曲折,历尽艰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曲折,艰险

    仁宗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登基,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病逝于钦安殿,享年48岁。明史说他“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由此可见,仁宗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