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北京保卫战

二、北京保卫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34 更新时间:2024/1/20 2:12:20

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城里一片恐慌,百官集于朝堂之下,散朝还不肯退散。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搜罗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想以重金把英宗赎回来,却遭到瓦刺军的拒绝。

人们私相传舌,谣言不断,又陆续有战败的兵卒包着累累创伤回到京,百姓们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目前京城防务空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太后下诏,立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指定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辅导太子,任监国。朱祁钰召集大臣,商量如何应敌。大臣们七嘴八舌,有人主张南迁,有人反对。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马壮,我军恐怕是难以招架。而且我夜观天象有变,恐怕京城将要遭劫,不如先撤到南方,暂时避开敌人的锋芒。”

正在两难之际,一人挺身而出,声如洪钟:“说要南迁的,应该立即拉出去斩了。京师是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难到大家忘了南宋是如何灭亡的吗!”此人正是尚书邝野出征后代理兵部事务的兵部侍郎于谦。于谦的主张义正辞严,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说得徐有贞等人哑口无言。于是就由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他一面调兵遣将,从各地调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肃清内乱,逮捕了不少瓦剌奸细。

大臣们纷纷要求向天下昭示王振的罪壮,要求抄灭王振的族后,这样才能安定人心。朱祁钰毕竟不是皇帝,也不敢擅自做主。大臣们就不肯散朝,不依不饶。宦官马顺平常也和王振勾结,他见大臣们不肯退朝,喝令想驱散大臣。结果一下自激起众怒,被被众人揪出痛打,当场活活打死。朝廷上吵吵嚷嚷,乱成一团,大殿里成了斗殴场和闹市。朱祁钰脸色很难看,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的袖子说:“王振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众怒难消。大臣们只是为了社稷着想啊。”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下定了决心将王振的抄家,惩办了王振的同党,果然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为了避免瓦剌军以明英宗为人质,过分要挟朝廷。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立朱祁钰为帝,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朱祁钰即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称景帝)。

瓦刺一方也知道孤军深入,不宜久留。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开始进攻北京。很快就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众臣在主战主守上,意见纷坛。主将石亨主张京城九门全部关闭,坚壁不出,以避敌锋锐。于谦说:“如果在向敌人示弱,敌人会更加轻视我们。”他亲穿战袍,身披铠甲,扎营于德胜门,表示身先士卒,决死一战的决心。由是全军士气高昂,万众一心,誓保京城不失。于此时,各地方部队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都开始支援北京。城外的部队达到二十二万人。

瓦刺发动几次进攻,被明军奋勇阻击。百姓们也配合明军进行战斗,军民一心。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

瓦刺军受到重创,怕退路被截断陷入包围之中,匆忙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炸死了敌军数百人。北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君臣上下同心,扫除了英宗统治时期政治、军事上的积弊,景帝信重于谦,于谦也不辱君命,抵御外敌使中原免遭野蛮破坏,功不可没。

瓦次失败后,觉得扣留明英宗也没有好处。不如把明英宗释放,以缓和双方矛盾。英宗回到北京,没受到什么礼遇,被景帝被软禁起来,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

公元1457年,明代宗身患重病,徐有贞、石亨与宦官相互勾结,带兵私闯皇宫,拥立被软禁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这就是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一个月之后,明代宗重病身亡。

明英宗复位后,徐有贞、石亨对于谦本来就心中不满。加上在英宗被俘流亡期间,帮他朱祁钰继承称帝,英宗心里对于谦本也有疑虑,就给于谦定下“谋反”之罪,就给于谦定下“谋反”之罪,把他杀害。但人们始终都不会忘记拯救大明江山于危难的功臣,正如他《咏石灰》所写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标签: 保卫战北京

更多文章

  • 明代为何盛产昏君?以明武宗为例,且看明朝皇帝是怎么被丑化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昏君,是怎么

    相对性于“清代无昏君”一说,明代却被由此可见是1个昏君聚堆的时期,非常是明代后半期,从岗位法师嘉靖,到30年不早朝的万历,再到岗位木工天启,明朝皇帝的昏庸水平,得以让夏桀商纣自愧不如。诚然,清朝的皇帝尽管在工作能力上也良莠不齐,但大致的确都较为贤明勤恳,文韬武略的康熙皇帝和劳

  • 明末清初着名诗人 江左三大家之一吴伟业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末清初,江左,著名诗人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

  • 第一节 太孙出征,聪明机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机智,聪明

    明宣宗朱瞻基自幼受祖父母的恩宠。他之所以能够受到恩宠,不仅是因为他长得类似朱棣,还因为他聪明机智。宣宗即位之后,汉王朱高煦叛乱,但被他的聪明机智给镇压了下去,并没有引起大的震动。宣宗朝是明王朝的鼎盛时期。这时,明朝的国策已由洪武、永乐时的严苛趋向平稳。但是,宣宗到底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却给历史留下了种

  • 史可法立军威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史可,故事,立军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受到奸党马士英、阮大铖的排挤,出京使守扬州。其时,日益壮大的清军盘踞于山海关一带,对明室江山已形成掎角包围之势。而扬州又是重要关隘。史可法离京前向福王力陈镇守扬州的厉害,请朝廷加拨五千精兵,开赴扬州,得到了福王的允准。马士英和阮大铖本意是逼史可法

  • 明朝杨廷鉴为李自成写过标语,为什么却拒绝做清朝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标语,清朝

    在明朝末年,曾经有一个状元,经历奇特。他本来可以有着大好的前途,不过赶上了末世,本来可以投靠清朝,可他气节很高,不愿意做降臣。他就是明末最后一个状元杨廷鉴。杨廷鉴是一个奇人,不仅因为他高中状元,而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够传奇了。杨廷鉴的祖上是东汉太尉杨震,在古代认祖宗的不少,但杨廷鉴却是有谱所载,一代

  • 汉景帝如何选定刘彻为太子 王娡如何助儿子登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儿子,刘彻,太子

    汉景帝他一共生了子女:14子,3女,却没有一个嫡出。原来,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薄太后的娘家孙女,在他做太子时由祖母指定包办的。薄皇后始终未生一男半女,于是便引起了对储位激烈的明争暗斗。对储位的明争是他的胞弟、母亲窦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梁王刘武。皇后薄氏无子,加上刘武有贤王之名、广袤的封土和在平定七国

  • 古代中国美女的三围标准:胸围不高臀围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不高,胸围,臀围

    胸围:古代中国人对女性的胸围要求不高,对拥有一双丰满隆起的乳房的女性也颇不以为然。其实,古代男子欣赏的女性乳房是恰堪一握的丁香乳。腰围:公元前6世纪的楚灵王偏爱细腰女子;与楚襄王同时的楚人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对那位漂亮的“东家之子”也有“腰如束素”的描写有所偏爱。不过,纤细腰身,似乎只是荆

  • 明宪宗朱见深姐弟恋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谜,姐弟恋,明宪宗朱见深

    帝王档案朱见深:1465年-1487年在位,初名朱见浚,英宗长子,性格懦弱而固执。英宗病死后即位。在位24年,宠信太监,后宫专权,朝纲紊乱;求佛问道,沉溺房事,深居宫中,不问政事,一无所成。因爱妃病殁,愁闷成病而死,终年41岁,死后葬于茂陵(今北京昌平十三陵)。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

  • 《明史·钱士升传》说了什么?原文及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原文,明史,说了

    《明史·钱士升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

  • 汉武大帝王娡演的?扮演者宋晓英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个人简介,帝王,扮演者

    宋晓英,1954年12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1973年初登银幕,参演战争题材影片《平原游击队》。1980年凭借领衔主演的文艺电影《苦难的心》获得第2届小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女主角奖。1983年凭借主演的电影《16号病房》获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