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宪宗朱见深姐弟恋之谜

明宪宗朱见深姐弟恋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99 更新时间:2023/12/13 22:06:09

帝王档案

朱见深:1465年-1487年在位,初名朱见浚,英宗长子,性格懦弱而固执。英宗病死后即位。在位24年,宠信太监,后宫专权,朝纲紊乱;求佛问道,沉溺房事,深居宫中,不问政事,一无所成。因爱妃病殁,愁闷成病而死,终年41岁,死后葬于茂陵(今北京昌平十三陵)。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史称成化帝。

明宪宗姐弟恋之谜

在婚配年龄上,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丈夫年长于妻子”这一模式占主流,即使妻子年纪稍大,一般也都是在三两岁之间。若论起纳妾,男人们更是非要挑选比自己年少许多的对象。然而在明朝的深宫大院里,曾经出现过完全相反的事情。一个比皇帝年长19岁的女人,高居专宠之位,甚至凌驾于皇后之上。而更令人称奇的是,皇帝对这个中人之姿、脾性粗俗、扰乱朝政内宫、被世人恨之入骨的女人不但专宠,甚至到了生死相随的地步。她就是明宪宗的万贵妃。

常言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万贵妃能得到皇帝这样的宠爱,也是有原因的。

万贵妃乳名“贞儿”,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原籍诸城(山东诸城),她的父亲叫万贵,本来是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椽史”,由于亲戚犯法株连,万贵一家被迫离乡,被流放到了霸州。

霸州在今河北境内,明王朝的宫婢一般也就在这个范围内选取。在万贞儿4岁这年,由于家境贫困,她也被送去参加了宫女之选。从此踏进了深幽的紫禁城。

万贞儿本来就聪明伶俐惹人喜欢,家境和生活也逼使这个小小年纪的女孩子格外乖巧,既善于察言观色,又从不偷懒怕累。于是在训练之后,女官将她分配到了宣宗皇后的宫里听差这位皇后,就是自成为第一个得到金册金宝的贵妃之后又晋升为正宫的孙氏。

万贞儿很快就得到了孙皇后的喜爱。在她7岁这年,明宣宗驾崩,孙皇后成为皇太后,万贞儿也就成了皇太后最喜爱的小宫女。她紧跟在孙太后的身边,既学了书画文墨,又极深地接触到了宫闱内外种种争斗的内情,更对主人尊崇的太后地位艳慕不已。也许就从那时起,她心里就暗暗下定了出人头地的主意。

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王朝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英宗皇帝被瓦剌军给扣为人质,明朝廷在一番纷扰之后,决定另立英宗之弟为新帝,立英宗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原名朱见浚)为皇太子。

朱见深的生母周氏身份低微,贵妃之位还是英宗复位后才得到的。当此局势变乱之际,皇帝又不是太子的生身父亲,孙太后对于孙子不能不格外小心,她决定从自己贴身的宫女中选一个老练可靠的去照顾朱见深。最后她选中了万贞儿。21岁的万贞儿就这样由太后的贴身宫女变成了皇太子的贴身宫女。她比这个小男孩大整整19岁,和他的母亲年龄差不多大。

万贞儿对朱见深的保护和照顾,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的,作为一个情窦初开却无法拥有正常婚姻的少女,她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照看的孩子身上。这时的万贞儿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到了景泰三年(1452年)以后,万贞儿对于朱见深的意义就更为重要。

这一年,帝位稳固的代宗帝开始变脸,想要将自己的皇位一劳永逸地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年夏天,朱见深由太子被废为沂王。

这时候的朱见深才只有五六岁年纪,亲生的父母被囚禁在南宫、疼爱他的婶婶汪皇后又被叔父皇帝废掉,只有一个皇太后奶奶,也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宫里宫外到处都是代宗帝的耳目,宫女太监们没有谁愿意也没有谁敢对他表示丝毫关怀。这个小孩子不但生活得艰难孤独,而且周围充满了看不见的恶意和危险。只有万贞儿寸步不离地守护在他的身边,对他的衣食住行都尽力周到,保障他的安全。

终于,战战兢兢的五年熬过去了。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英宗走出了南宫,复辟为大明皇帝。10岁的朱见深在三月又重新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储。

朱见深这一次当皇储,与上次大不一样,当时的皇帝是他的叔父,而如今换成了他的父亲。可以想象,有多少马屁精拼命地往上凑,他身边多了许多各方面都很出色的新进宫女。然而五年废太子生涯,已经使他和万贞儿分不开了。其他侍女永远无法达到万贞儿在他心中的分量,他的贴身宫人仍然是万贞儿。不过,这时万贞儿与自己所侍奉的小主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味了。

朱见深渐渐长大。按照一般的惯例,宫廷不但不反对青春期的皇子皇孙们在正式婚姻前与女人发生关系,而且还会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多种便利。那些精心挑选的各种类型的宫娥都承担着这种义务。一般来说,日久生情,皇子们的第一个女人一般都在这些小宫娥里面。但由于出身太低,她们除非生下儿女,否则是得不到任何名份和认可的。

万贞儿这时已经三十出头了,不过她毕竟身在宫廷,保养得宜,比起天真稚气的小宫娥来说,还多了一些成熟的风韵,而她也非常明白,只有朱见深才能改变她的人生。于是,这个惯例在朱见深这里打了个转:他日久生情的对象不是小姑娘,而是一手将他养大、对他了如指掌、他从小依靠的万贞儿。他甚至打心里希望能够让万贞儿做自己的妻子。

然而除了朱见深的偏爱之外,万贞儿本人实在不具备做未来皇后的资格。她的年纪足以做太子的母亲,而且相貌平平、身材宽阔、性格泼辣,非但没有什么淑女气质,反倒是胆大声宏,喜欢出头露面,很像一个管家婆,对朱见深的所有事情都要管(也算是习惯成自然)。

在旁人眼里,她能够得到小太子的宠爱,已经够不可思议的了,怎么能让她做未来母仪天下的大明皇后呢!不过,由于万贞儿曾是孙太后的贴身侍女、孙太后又一直活到了天顺六年,所以尽管人们私下里非议不断,她与朱见深的关系仍然得以继续。

天顺七年(1463年),朱见深15岁,已经到了成婚的年龄。明英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为太子选择匹配的太子妃。

成千上万的淑女娇娥经过严苛的层层筛选,只有十二人能够进入英宗的面试阶段,而进入最后选拔的则只有三人:顺天(北京)吴氏、上元(江宁)王氏以及一位柏氏。她们可谓是当时大明王朝适龄少女中最优秀的人物,无论容颜才品都是上上之选,按照正常规律,她们将是朱见深第一次正式婚姻中的一后二妃。

那么,花国状元是谁?谁当未来的皇后?英宗却犹豫了。他既看重吴氏出众的才华品德能够母仪天下,又不舍得让花容月貌招人喜欢的王氏为妾。时间不等人,就在犹豫中,天顺八年的正月初二,英宗病倒了,半个月后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终时,他废除了宫妃殉葬制度,也就选太子妃的事宜向贴身太监牛玉做了交代。

天顺八年正月十七日,明英宗朱祁镇逝于乾清宫。16岁的朱见深成为大明皇帝。他册封自己的嫡母钱氏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贵妃为皇太后。为皇帝儿子选择妻子,成了这两位太后的头等大事。

经过选择,又听了牛玉复述的英宗遗言,钱太后决定让吴氏成为皇后。周太后一向对钱太后心怀妒嫉,凡事都不愿听钱太后的安排,然而牛玉所述的也是英宗的意见,何况吴氏确实出色,于是她也表示了同意。

天顺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紫禁城举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礼,16岁的吴氏戴上了凤冠,成为宪宗的第一任皇后。

吴氏成为皇后,使36岁的万贞儿怒不可遏。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像自己所熟悉的孙太后那样成为天下第一贵妇人,如今却被一个黄毛丫头占了自己的先,她恨得牙齿发痒。

万贞儿虽然一心要以孙太后为榜样,但却学不了孙太后在包办的嫡配面前认低伏小近十年的忍耐。她没那么好的性子,更不敢想象时间拖长了,很快就要年老色衰的自己还能不能抓得住宪宗的心。她要快刀斩乱麻。

于是,万贞儿不遗余力地在小皇帝面前挑拨他和新皇后之间的关系。宪宗本来就对包办婚姻深有成见,又从小就把万贞儿说的话当成伦音佛旨,更何况吴氏再怎样年轻漂亮聪明,也只是尚在新婚中,对宪宗毫不了解,说话做事都不可能像万贞儿那样恰到好处。很快,宪宗就对吴氏失去了兴趣。

万贞儿离间成功,得意非凡,时常在小皇后面前耀武扬威,不但蔑视她的皇后身份,甚至还有意地激怒她,逼使她在冲动中做出一些不合皇后身份的事情来。

吴皇后眼见万贞儿这样一个年长粗俗的宫女在宫里为所欲为,甚至欺压皇后,虽然知道她得皇帝的宠爱,也终于忍不住对她加以斥责。万贞儿心中暗喜,立即对皇后反唇相讥、百般嘲讽谩骂,就如同骂猪骂狗一般。吴皇后累积的愤怒再也按捺不住,下令对万贞儿施以杖刑。

照理来说,万贞儿违犯宫规,皇后身为后宫之主对她惩罚是完全没有过错的。然而这件事从万贞儿那里经过一番加工再传到宪宗耳中之时,却已经完全变了样。宪宗对于毫无感情的小妻子竟敢责打心爱的女人,表现得无比愤怒,他立即下令也对吴皇后处以杖刑,为万贞儿出气。

万贞儿心中暗喜,决计打铁趁热,哭喊着说自己身居皇后之下,日后一定会被报复,迟早性命不保,若是宪宗不废掉吴皇后,自己也就活不长了。宪宗听后当然连连点头,决定照办。然而皇后处治一个宫女,乃是职权所在,凭这个是绝对不可能废掉刚刚举行大典所册立的皇后的。于是,万贞儿又给宪宗出了一个主意,宪宗拍案叫好。

很快,英宗的亲信太监牛玉就被打进了大狱,宪宗派人对他严刑拷打,牛玉熬刑不过,只得信口雌黄说:当初英宗中意的太子妃人选其实是王氏,由于吴氏的父亲吴俊打通了太监吴熹的关节,送了大笔银两给自己,所以自己就在两宫太后复选之时,假造英宗遗言,使得吴氏成为皇后。

宪宗得到牛玉的口供,顿时如获至宝,立刻送给两宫太后去看,要求废掉吴皇后。钱太后对此感到非常意外,觉得其中另有玄机,不同意废后之举。然而周太后却不愿凡事都听钱太后的,虽然她也觉得有鬼,但是偏要与钱太后唱反调,借废立皇后的大事表现一下自己的权威。终于,在宪宗和周太后母子的唱和之下,钱太后不得不让步,同意废吴皇后了。

八月末的一天,心花怒放的宪宗颁下了诏书:“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

可怜的吴氏,就这样中了万贞儿的圈套,才做了一个月的皇后,就被废掉,退居西宫,16岁的她不得不在冷清的宫宇里打发自己漫长的人生。

吴皇后被废后,她的父亲都督同知吴俊度过一段牢狱生涯后又被发配登州;倒霉的牛玉由堂堂首领太监落到去南京孝陵种菜,他的侄儿太常少卿牛纶、外甥吏部员外郎杨琮也被撤职,姻亲怀宁侯孙镗也赋闲了。

更倒霉的则是一帮好管闲事又想投机的官员(南京给事中王徽、王渊、硃宽、李翱、李钧),他们不知宫闱隐事,大喇喇地联名上书,要求对牛玉严加惩处,并将此事一查到底,追究大学士李贤的责任。宪宗哪肯让人深查此事,找个理由“大怒”了一场,将这几个上书的全部降职并贬到边远之地。这几位官员恐怕到死,也想不明白自己的马屁到底拍到了小皇帝的哪条腿上。

吴皇后被废,最高兴的人莫过于万贞儿。初婚由父母,再嫁再娶凭自己。宪宗立刻向两宫太后提出要立万贞儿为皇后。然而这一次两位母亲都异口同声地强烈反对。万贞儿出身卑贱、相貌学识都不足,年纪又与太后差不多,让这样一个女人做皇后实在太说不过去了。更何况,当初废吴皇后的重要理由,就是英宗中意于王氏。于是,令宪宗大失所望、让万贞儿咬牙切齿的结果出来了:天顺八年十月十二日,王氏被册立为宪宗的第二任皇后。

万贞儿没有想到,自己挖空心思忙活许久,竟是为王氏争了一顶凤冠。刚开始,她还想给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设圈套,让她也犯吴皇后那样的错误,只要触怒了宪宗,自己就可以再想办法废掉她。

然而万贞儿没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王皇后及其家族的警觉。王皇后的父亲王镇由于女儿晋封,升为中军都督同知,对自己的前任吴俊的遭遇更是感同身受。他时时提醒女儿一定不要和万贞儿发生冲突,任其所为即可。王皇后听从了父亲的话,对万贞儿始终百般退让,使得万贞儿找不出下手的地方。她也非常明白万贞儿的心思,知道万贞儿想要专宠、想要为皇帝生下庶长子、以后当太后。因此,王皇后不但不主动找宪宗,就算宪宗偶尔出现,她也用各种借口推脱,不让万贞儿觉得自己夺了皇宠或想生嫡子。

渐渐地,万贞儿觉得自己已经在事实上制服了皇后,小皇后对自己千依百顺,自己不必再冒险废后了。她不再公然找王皇后的麻烦,只是背地里不让宪宗亲近王皇后以及其他的宫妃,想让所有的生育机会都留给自己一人。

一年后的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37岁的万贞儿终于如愿以偿,为18岁的宪宗生下了儿子。这个孩子是皇长子,在皇后没有嫡子的情形下,他就是未来的大明皇帝。宪宗兴奋不已,立即派使者遍祀国内诸名山大川,为皇子祈福。随即又为万贞儿上尊号。

在之前明王朝只有贵妃之位,到万贞儿这里却多出了一个字,成了“皇贵妃”。万贞儿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目的,不但因子而贵,而且还超过了自己的旧主人孙氏当年孙氏不过是“贵妃”,万贞儿所要到的称号比旧主人还多了一格。

除了万贞儿本人封皇贵妃,她的家人也得以晋升,万贵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哥哥万通封指挥使、万喜官至都指挥同知,就连大学士万安都跑来跟她套近乎,认她做姑妈。万家真可谓不可一世。

然而万贞儿得意得太早了。尽管官员们四处祈福,老天仍然没有站在她这一边。皇长子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就夭折了。

万贵妃这时年将四十,生育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对生儿子已经近乎疯狂的万贵妃,一面动用旁门左道告祈,一面到处搜集淫药春方以图捆住宪宗。

宪宗刚即帝位之时,倒还颇有些振兴的举措,还为于谦平反雪冤,但这只是昙花一现,此时的他已经被万贵妃搅得有些发了昏。在万贵妃的唆使下,一个叫王臣的人,因进献房中术而得封千户;一个叫李孜省的则因献春药而官至太常寺丞。大学士万安更是善于体贴“姑妈”,公然把房中术写进奏章里去。“圣明天子”和首辅重臣开了这么个好头,下面效仿之人更是不胜枚举。一时间,大明王朝的重臣们俨然都成了淫棍龟公。他们对百姓疾苦毫不在意,一门心思地钻研“秘术”,学了几十年的圣贤书和程朱理学也拿来蘸春药吃了。不堪忍受的百姓们遂讥讽他们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然而万贵妃再搞多少乌烟瘴气的名堂,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她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她再也没有怀上过身孕。不再有生育可能的万贵妃越来越变态、越来越恶毒,她自己不能生育,也不愿让别的女人生育。

为了不引起万贵妃的妒火,王皇后不但将原本应该由皇后露面的机会毫无怨言地让给万贵妃,还百般推脱宪宗的召见,据记载,她一生中与宪宗亲近的次数可能还不到十次。但是万贵妃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她的目标是做未来太后。因此,在排除了嫡子出世的可能之后,她也绝不允许其他妃嫔比她先养出儿子来。她逼着所有曾与宪宗发生过关系的妃嫔宫人都立即服用打胎药,由于药量过大过猛,堕胎的宫人身体都受到严重摧残,不但再难于受孕,甚至还有人因此丧命。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和吴氏、王氏一起被选入宫的柏氏,被封为贤妃,由于她的身份与众不同,在被宪宗召幸后得到了格外严密的保护,从而顺利地在成化五年四月孕满生产,生下了皇次子朱祐极。成化七年十一月,朱祐极被立为皇太子。谁知仅仅过了三个月,小太子就在快满3岁的时候忽然暴病身亡。柏贤妃不久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年幼的儿子死去了。

人们都怀疑皇次子母子之死,出自万贵妃的手笔,但是谁也不敢诉诸于口。糊涂的宪宗又再次国本无继。

然而,宪宗和世上的人都不知道,在皇宫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皇子正在偷偷地成长。他就是皇三子、未来的明孝宗朱祐樘。

自皇次子朱祐极于成化五年四月出生之后,万贵妃几乎全部的精力就都用在对付皇次子上了,对从前抓得极严的“后宫避孕运动”有所忽略。可以说,朱祐樘的出生,是以二哥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宪宗偶然临幸宫中女史纪氏,纪氏本是广西贺县的瑶族民女,在成化元年瑶民造反失败后,夹带在在俘的几千名男女青年中被送到京城的。由于纪氏姿色超群,聪明伶俐,喜而幸之,因此有了身孕。

后又由于万贵妃宫女不忍心下药,才谎称是“病痞”,就是一个瘤子,胎儿才得以存活,所幸生下。纪氏胆怯,想交由门监张敏溺死,张敏为人善良,想到皇上无子,不忍心,便背着万贵妃偷偷地把皇子养了起来。

这一系列的事情,使万贵妃应接不暇、如五雷轰顶。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费尽心机许多年,居然还有人敢在自己的老虎眼皮底下耍戏法,而且眨眼间就变出了一个6岁大的皇子出来。想到大众竟然如此齐心协力地蒙骗自己、想到纪淑妃母子以后可能会对自己的报复,她怨气冲天之余,不禁又惊悸万般。当所有的人都喜形于色的时候,万贵妃却躲在自己所住的昭德宫里哭天抹泪地咒骂:“我被一群小人给骗了!”

然而万贵妃毕竟不是一个软弱角色,哭完了鼻子,她立即开始疯狂的反扑。

当年六月的一天,纪淑妃在赴宪宗宴请后,在返回的永寿宫后突然暴薨了。

对于纪淑妃的暴死,皇宫内外议论纷纷,有说是万贵妃下毒害死的,也有说是下毒未果后纪淑妃自知不免而自缢身亡的。总之,不管怎么说,万贵妃都是路人皆知的主谋。

这时,离宪宗父子相认之时,仅仅才过了四十二天。大臣们都对皇子之母如此不明不白地死去而感到震惊,纷纷请求调查纪淑妃的死因。其实宪宗自己也疑心是万贵妃所为,为了避免使万贵妃受追究,他放弃了为纪氏申冤的想法,只是追封她为“恭恪庄僖淑妃”,隆重举殡而已。

张敏眼看宪宗皇帝对万贵妃的偏心包庇竟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禁对自己的结局也忧惧万分。为了不至于在万贵妃手里受活罪,他决定自尽。纪淑妃的丧礼刚过,张敏便吞金自尽了。

这年十一月,在纪淑妃去世四个月之后,朱祐樘被立为太子。

宪宗实在是一个没什么主见的男人。他即位之初,倒还在大学士商辂等人的参与下,做了几件头脑清醒的好事,但是没多久,他就整个儿被万贞儿捏在了手心里。到后来,宪宗与万贵妃宠信宦官汪直、马屁精万安之后,一切就再也不成模样了。商辂遇到这样的上司,也只能因为“力谏罢西厂”而被迫“致仕还乡”了。

从此后,宪宗身边几乎再无一个正直之臣,他名义上是整个大明帝国的主宰,是全天下的依赖,然而事实上他本人却一直没有独立的心理和个性,还整个儿地依赖着万贞儿,万贞儿就是他的主心骨。他每次外出,万贞儿都要“戎服前驱”,为他保驾护航,他才觉得心里安稳。在这样的情形下,他能保护得了谁,就可真是天知道了。

由于宫外朝臣和宫内的周太后、小太子都对万贵妃严加提防,万氏渐渐觉得自己已不太可能除掉这个孩子了。她想来想去,想出了另一个法子:易储。既然要易储,就得有皇子可易。她终于接受了自己再不能生育的事实,决定另辟蹊径,大力鼓励后宫妃嫔多生儿子。

从此以后,万贵妃表现出异常的“贤德”和热情,拼命地把宪宗往年轻宫妃的身边推,若是宪宗有力不从心的表现,她还将自己收藏的春药秘技统统地塞到宪宗手里,一点也不在乎宪宗的身体吃不吃得消。

于是,在万贵妃的监督和春药的鼓励下,才七八年的工夫,后宫中就冒出了十一位皇子、五位公主。

既然有了这么多的选择余地,万贵妃便开始了易储的行动,不遗余力地挑拨宪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她要求宪宗改立皇四子朱祐杭为太子。

宪宗对太子与万氏之间的死仇当然是心里有数,心中也确实时时忧虑日后万贵妃及其家族的结局。因此,他终于抵抗不了宠妃的哭闹,决心废太子了。

万贵妃推荐给宪宗的新太子人选,是邵宸妃所生的皇四子朱祐杭。

邵宸妃是浙江昌化人,出身贫寒,父亲邵林以淘金为生。由于生计艰难,便将邵氏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太监见邵氏生得美貌非凡,遂将她送进了皇宫。和纪女史一样,邵氏在入宫后学有所成,知书达礼,为宪宗所看中。与薄命的纪女史不同的是,她赶上了好时候,她得宠之时,万贵妃不但不为难宫妃,反而大力支持她们为皇帝生儿育女。因此,纪氏一连为宪宗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最大的,就是她于成化十二年七月生下的皇四子朱祐杭。这位皇子受母亲的影响,喜好读书,为人端正豁达,很得宪宗的喜爱。

宪宗想要易储的消息,首先就被司礼太监怀恩所知。怀恩在当年太子还宫之时立了功劳,怎么会愿意换人呢!他对宪宗百计劝说,请宪宗收回成命,这可惹恼了宪宗。他一怒之下,竟将陪伴自己多年的怀恩彻职查办,贬到凤阳去看守祖陵了。

正当宪宗打算挑个好日子颁布易储诏书之时,突然频频出现“天象示警”的大事。

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正月和成化二十一年的五月及十一月,北京连续发生地震;成化二十一年的正月,又发生了异样的星象。这些异兆使宪宗惊惧万分,不停地下诏“减贡献、饬备边、罢营造、理冤狱、宽银课、工役、马价、恤阵亡士卒”,又“大祀天地”,“诏群臣极言时政”、“赦天下”……然而尽管如此之忙,老天仍然不消停。成化二十一年的夏天,泰山也频频发生地震,仿佛是在和北京城里的地震遥相呼应。

侦知皇帝试图易储的御史乘机奏本,说泰山地震等事,是为东宫有变而示警。

这可把宪宗给吓坏了,他不但立即打消易储的念头,而且还颁下旨意,宣布从此不允许任何人擅议储位之事。这道旨意使群臣大喜,却把万贵妃给郁闷坏了。

为了收买人心,也为了奢侈享乐,万贵妃早已将大明后宫内历年积存的七库金银挥霍一空,这也是她急于易储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这个如意算盘打不响了,她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已是花甲之年的老妇人,按理来说,作为那个年代的后宫女人,这已该是平心静气颐养天年的年纪。

正月的明宫格外热闹,十几名皇子、公主济济一堂,孩子们在西内太液池上“冰嬉”,宫眷们忙着请客宴饮。正月初九之后,宫中开始耍灯市,准备迎接元宵佳节的来临。

就在大家竞相比手巧、买彩灯的时候,却传来了万贵妃暴薨的消息。

原来,万贵妃多年来在宫中作恶,已经是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在一片新年的喜庆中,后妃和皇子公主们没有谁愿意去跟万氏搅在一起。坐在安喜宫里的万贵妃,看见来自己这里贺年的人都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转身出去却都一个个彼此亲热得很,再看到太子已经长成18岁的青年并已娶妻,她心里更是窝火到了极点。因此,在大家都欢喜的新年里,她却是躁怒狂暴,看什么都不顺眼。

盛怒之下,万贵妃操起一根拂子,没头没脑地就冲着身边的宫女打了下去。正当发泄得起劲的时候,突然一口痰涌上她的喉咙,本就肥胖过度活动不便的万贵妃立刻头昏目眩,栽倒在床上,这口痰咽不下、吐不出,堵在她的喉管上,顷刻之间就要了她的性命。

宪宗得知这个消息,哭得死去活来,如丧考妣。他宣布为万贵妃罢朝七日,以皇后的礼仪将她下葬在天寿山西南,并给她上了一个上好的谥号:“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宪宗这年刚40岁,正是男人壮盛的年纪。谁知自60岁的万贵妃死后,他却日复一日地萎靡不振、了无生趣。甚至哭着说:“贵妃去了,朕也要跟着她去了。”没过多久,他就患上了疾病,并且很快一病不起。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距皇贵妃万贞儿之死才八个月工夫,明宪宗朱见深去世,享年仅40岁。相比之下,倒是万贞儿好歹还混到了花甲之年。

宪宗钟爱大自己19岁的万贞儿一生,是史无前例的。他确实是将封建王朝帝王最难能可贵的真情给了这个女人,可惜的是明珠暗投,万贞儿从来不曾真正爱过这个小男孩,只是把他当做自己富贵荣华的踏板,她害死了宪宗的一位太子,还害死了数不清的未出世皇子皇女,使宪宗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无儿无女,最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图谋易储,又将严重摧残男人体魄的春药拼命往宪宗口里塞。可怜的宪宗却像所有死心眼的情人那样,虽然很清楚这个女人辜负了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紧紧地绑在对方的身上。于是,他不但没能做出什么政绩,就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说是被万贵妃给葬送了。一代帝王超越年龄界限的爱恋情史,成为世人猜不透的一段谜。

更多文章

  • 《明史·钱士升传》说了什么?原文及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原文,明史,说了

    《明史·钱士升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

  • 汉武大帝王娡演的?扮演者宋晓英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个人简介,帝王,扮演者

    宋晓英,1954年12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1973年初登银幕,参演战争题材影片《平原游击队》。1980年凭借领衔主演的文艺电影《苦难的心》获得第2届小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女主角奖。1983年凭借主演的电影《16号病房》获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199

  • 明朝统治的强化—朱元璋是如何做到高度集中的皇权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朱元璋,皇权

    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是为明太祖。明朝建立之初,官僚机构设置基本沿袭元朝,于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初称相国)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地方则设行中书省,总理地方军政事务;另于中央设御史台,为监察机构。朱元璋在认真总结元朝灭亡原因时,认为“委任权

  • 明代的儒学:王阳明的理论概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儒学,明代,概说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深知夺天下可以从武力,而治理天下则必须依靠儒家思想和知识分子。于是他对孔子顶礼膜拜,尊礼有加。朱元璋所尊崇的儒家思想是宋代开创的理学,因此在科举制度的考试中,程朱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成为了标准的答案。1415年为了进一步确立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明成祖亲自主持

  • 明代小说盛行概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小说,明代,概况

    明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间有两次小说创作高潮,一为元末明初,一为明代中后期。宋代时,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说话”伎艺得到相当的发展,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周密的《武林旧事》、

  • 他们是梁山上的三大恶人,相比较杀人不眨眼的李逵,智多星吴用更是阴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杀人不眨眼,李逵,梁山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相信大家都有看过。时至今日,这部剧一直都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事情。人们对这部剧的观后感也是各有看法。一些人认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干一番事业,一些人则认为他们是一群走投无路的坏人聚在一起对抗朝廷。其实在小编眼里觉得,梁山好汉里确实没多少善茬,除了林冲、朱仝等少数人吃过皇粮的

  • 明朝历史之务实的“仁宣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明朝

    随着成祖逐渐衰老,皇位继承问题成为困扰他的心头病。长子朱高炽,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14岁的他便被太祖立为燕世子。但是朱高炽不仅性格文雅,而且身形臃肿,在各个方面都不类于自己,根本就得不到成祖的喜爱。成祖心目中的君主应该像他一样,能够以武功定国,次子朱高煦在这方面颇合

  • 明代征役机制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代,机制

    明代的鱼鳞册和赋役黄册,充分证明了明代役法原则中存在着田土和人口与徭役的密切关系,朝廷按图索骥,就可以完成徭役的征发。在行之有效的行政机制管理下,里甲、杂泛、均徭和兵役,成为明代徭役的主要项目。明王朝通过编制的鱼鳞册和赋役黄册,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既保证了朝廷税收,又使徭役能够正常征派。明初

  • 洪武时期的“送书北方”和“支教北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支教,时期,洪武

    洪武八年三月起,鉴于北方官学没有像样的教师和教官、学生学业由此而废的不堪形势,朱元璋先后命令大明御史台和吏部分别从国子监和南方学官中选调,还有从民间也选拔一些有学行的儒士,不拘人数名额。一旦选上,免除其家中赋税徭役,以此来鼓励学官儒士们到北方去支教,改变那里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此项政策果然管用,执行

  •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入关,吴三桂,清兵

    清朝(1644~1911)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即帝位后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5月明朝灭亡后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清朝政权实行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蒙、汉封建阶级联合专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