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谭嗣同留下一本笔记,说出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区别!

谭嗣同留下一本笔记,说出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99 更新时间:2023/12/20 14:13:52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了康有为让他避难日本的建议,毅然留在中国,慷慨赴死,留下了一段壮烈的传说。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即使过了百年,读之仍让人壮心不已。

然而,谭嗣同慷慨赴死的心路历程又是怎么样的呢?为何在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选择了跑路,而谭嗣同却选择了牺牲呢?上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本笔记,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1932年,有学者探寻了谭嗣同位于湖南浏阳的故居,从一个旧箱子内,发现了谭嗣同的一本笔记。在笔记中,学者们竟惊讶的发现:谭嗣同根本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改良派,而是和孙中山一样,都是革命派。

众所周知,康有为主张依靠光绪皇帝,变法强国,是个十足的保皇派。而在谭嗣同的笔记中,他却没有丝毫的“忠君”思想,相反他还将清朝皇帝骂的狗血淋头。例如他在笔记中反复回顾清军入关以来对汉人的种种暴行——

“马足蹴中原,中原墟矣,锋刃拟华人,华人糜矣,……锢其耳目,桎其手足,压制其心思,绝其利源,窘其生计,塞蔽其智术,繁拜跪之仪,以挫其志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立着书之禁,以缄其口说,而文字之祸烈矣”

一方面,满清在开国初期,对江南百姓杀戮过多,扬州十日、江阴之屠,犯下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同时,满清为了维护自己的异族统治,竭力打压士人的思想,制造了惨烈的文字狱。在他看来,对于中国的落后,满清统治者必须负主要责任。

为此,谭嗣同在笔记中大骂满清统治者。他斥责满清皇族爱新觉罗为“客帝”(即外国皇帝)甚至“贱类”。很显然谭嗣同与将清朝视为圣朝的康有为完全不同。

此外,对“中兴”清廷的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籍名臣,同为湖南人的谭嗣同也极为厌恶,骂他们“负天下之大罪”,指责其效命异族“乃不以为罪,反以为功”。在他看来,曾国藩和左宗棠不过是异族屠杀汉族的刽子手而已。

谭嗣同那么憎恨清朝,为何不直接选择武装革命,反而还和康有为一起维新变法呢?原来,康有为的一句政治口号,深深将他吸引。这句话便是“保中国不保大清”。他希望利用康有为、梁超等维新派,打入到清廷内部。

就如着名学者章士钊曾评价的那样,:“谭氏北上的用意,绝非效忠清廷”,而是“先为北京之行,意覆其首都以号召天下。……在他看来,以谭嗣同的天纵之才,岂能为区区满清皇室所收买?

此外,谭嗣同在从事维新事业期间,还利用各种手段,将士人们潜移默化成革命党。例如,他在开办新式学堂时,专门将《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秘密散发给学生阅读。

由于谭嗣同是个真正的革命派,因此他在维新革命中,变得最为积极。例如威胁袁世凯发动政变,抓捕慈禧荣禄,就是他的手笔。除了谭嗣同以外,维新派之中,无人有这种胆气。而正是这种胆气,也让谭嗣同毅然留在中国慷慨赴死。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鲜血有助于国人认清满清的腐朽、愚昧与不可救药。后来的许多革命党,确实是感动于谭嗣同的牺牲,才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最终,直到谭嗣同牺牲时,他仍是个坚定的革命派。例如他在给反清志士毕永年的绝笔信中曾这样写道:“此行足为贵种觅一遗种之处乎?”也就是说,希望他给汉人在海外找到一块存身之地。

总而言之,谭嗣同是个伟大的革命先驱,满清王朝的覆灭,我们应该记住他的功劳,正是因为他的鲜血和生命,才感染了世人,让这场维新革命永垂不朽。相比于保皇的康有为,他对满清没有丝毫的幻想。因此,康有为才会逃亡日本,希望重新被满清起用。而谭嗣同,却以死报国,打消国人对此王朝的幻想。而这才是,康有为跑路,而谭嗣同慷慨赴死的真正原因。

标签: 一本康有为谭嗣同

更多文章

  • 清太宗皇太极妃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宗,太极,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是清宫后妃中有极其特殊地位的一个姓氏。话说当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他的雄心壮志引起了蒙古诸部的防范。在这样的情形下,努尔哈赤首先耀之以威:在战事中俘虏了蒙古王公;然后又示之以好:拿重礼将人送了回去。从此开始了与蒙古部分王公世代通婚的历史。这是历朝历代最成功的政治联姻,不但在当时分化了

  •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其破案究竟是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厉害,有多,清朝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于成龙虽

  • 古文的最后辉煌:“新民体”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文,新民,辉煌

    梁启超虽然,清帝国经历了前期和晚清不同的变局,但清代的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虽不及前代,却也人才辈出,不乏精品力作。“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

  • 雍正乾隆时期大清的贪污腐败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大清,雍正

    当一个社会的腐败程度非常严重时,世人便常用“贪腐遍地”、“无官不贪”等字词来形容。这类概括性极强的词句,常常被指责为以偏概全,没有科学区分主流和支流。实际上,这类字词,不在于严谨判断,而在于发泄不满情绪。哪一个社会都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政治制度完全一样的

  • 揭秘:大清朝史上的劝降辅臣周培公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史上,清朝,而死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帝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出署兵部事的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一道毫不迟缓地调遣大军,从江西、

  • 大清文化科技的辉煌:市民文化的时代强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清,强音,文化

    经历了明清鼎革的阵痛后,随着旧派学者的逝世,也随着清康雍乾盛世的来临,新的文化因素从酝酿中慢慢地成长起来。从康熙朝开始,政治清明,商品经济发达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文化上的复苏趋势日益明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昆曲的兴迭。接续明末的风尚,昆曲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与此同时,昆曲本身也日益僵化。清初的昆曲演

  • 于成龙为什么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于成龙,康熙,清官

    清朝初年,政治上还是比较清明的,其中诞生了不少廉洁奉公的好官员。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清廉是他的标签,但是清廉并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龙生于明朝末年,在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在乡试前,他亲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贿赂,年轻气盛的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胸臆、痛陈时弊,结

  • 着名将军爱新觉罗·尼堪短暂的一生有哪些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将军,战功,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尼堪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军人之外还是一位贝勒爷,他出生在皇室家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是清太祖的孙子,他出生在1610年,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短暂的,因为他在一六五三年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只有四十三岁。爱新觉罗·

  • 明代史上最没争议的忠臣于谦 明英宗却为何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史上,忠臣,明代

    明代历史上有一位最没争议的忠臣,却因为卷入两兄弟争夺皇位的阴谋之中,而被残害致死,他就是于谦。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失去皇位,后历经曲折返回大明后,却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过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生活。应该说哥俩的矛盾,至此已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哥哥犯了误国害民的大错,弟弟领导于谦等大臣力

  • 同治皇帝怎么死的?同治帝死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同治,死因,皇帝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亲政后不到两年的同治帝(载淳)一命归天了!关于这位小皇帝的死因,过去有的说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也有说是死于疥疮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来,我们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一份,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以下简称“脉案&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