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为何将立有大功的周培公发配盛京?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为何将立有大功的周培公发配盛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32 更新时间:2023/12/17 7:43:49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有那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个政治家,不妨看看他的经历,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一下,如何从政,如何开始官场生活。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汉族,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

周培公十岁的时候父亲在李自成攻打江山是时候去世了,母亲也因此而死,周培公开始自己的谋生活,先做了官府小吏,然后不断升职,依附其他权贵人士,帮其出谋划策,直至,后来,康熙皇帝当上皇帝,他的老师伍次友发掘了周培公的才能,就将周培公推荐给了康熙皇帝。

可是,周培公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有胆有谋,希望在周培公科举考试的时候被康熙挖出来重用,可惜伍次友考试的时候忘了忌讳玄烨的玄字,忘记去掉一个点,被赶出了考场,穷困潦倒的周培公在大街上游荡,卖字为生,却养活不了自己,无意间听到一个买豆腐脑的姑娘鸣冤,他建议吧冤情写成曲子,唱出来,于是周培公把伍次友给康熙的推荐信拿出来,把冤情写在了这张纸的背面。

康熙微服在民间,偶然间听到了这曲子,也看到了姑娘给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豆腐脑,觉得有才,尾随这个书生来到了卖书的地方,约去茶楼喝茶,聊聊,聪明的周培公从言语和举止中即判断出康熙是当今皇帝,这也许就是周培公和伍次友的一大区别吧,伍次友和康熙见了好几次,深谈了好几次才,却从来没有发现是天子,可周培公第一次见了康熙就能判断出他是康熙,足以见到周培公的睿智。

周培公说话很直率,而且即使当着文武百官也不给皇帝留情面,他想知道的事情原委,皇帝的态度,他就冒死也要问个明白,在剿灭吴三桂期间更是屡获战功,功不可没。

他是聪明睿智的,在对付某股察哈尔王派来进攻皇宫的军队是,官里没有抵御的一兵一卒了,他提出现在能救朝廷的只有一个人,老祖宗,就是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找来了旧部的家奴,佣人等人,培养出一群虎狼之师,之初由于这些家奴自持有钱有权,不把周培公等人放在眼里,周培公按照大清律令把这几个带头的给军法处置了,其他人很守规矩了,之后他又说,擦哈尔王有黄金万两,折合白银万万两,我跟皇上请旨了,只要我们破了擦哈尔王,所有剿来的黄金白银,一半上缴国库,一半大家分了,大家一听,士气大振,最终在很短的时间把察哈尔王给灭了。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得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府臣时,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地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辅成时,图海想利用红衣大炮把王辅成守的城轰了,打仗心切,周培公说:“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草菅人命,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图海一听,顿时感到很羞愧,决定和周培公同生共死。周培公亲自到王辅成府上劝降。最终劝降成功。

王辅成归顺朝廷后,大臣们纷纷议论,周培公是汉人,现在手握重兵,势力不压于吴三桂。害怕出现第二个吴三桂。需要朝廷钳制周培公。王辅成之事成功后,兵部立即下发命令调回周培公。周培公和图海一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最后把剿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满人图海。大家觉得周培公的功劳太大了,这样对朝廷不好。朝廷需要上下一心,即使皇上再怎么信任周培公,周培公在其他满人大臣中总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功劳太大了。

回来后,康熙把周培公发配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

昨天看到康熙到盛京准备处理葛尔丹的事情。刚到盛京就去看周培公。周培公重病在身,苍老了许多。康熙问你来这里有八九年了吧,周培公答十一年了。这十一年,皇帝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当年在朝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来到这冰天雪地的地方,忽然间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做了,关心的事情也关心不上了,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了,每天见到的人也见不到了,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何等苦闷。周培公忍受寂寞熬了十一个年头。康熙说等到暖春了,周培公的身体好些了,想重新重用他。周培公说:“晚了,我知天命,恐怕熬不到明年暖春了。”康熙让他举荐一位,周培公举荐了姚圣。然后说自己有样东西要送给皇上,让拿回去看,他的屋子太小。康熙拿回去打开一看,是一幅中国的地图。历史上最早的,最全面的地图。不一会儿,周培公就离开了人世。

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灵,由此可见,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可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在乎周培公,却还是将他贬到盛京呢?

周培公在大清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挽救了大清摇摇欲坠的江山,使大清的国祚得以延长近二百年。周培公在大清的历史上抒写了极为辉煌的一页,彪炳千古,高山仰止。只可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培公也未能走出这个悲剧。周培公盛名之下,大臣们不断上书弹劾他可能要谋反、做吴三桂第二,此时的康熙会怎么想?

历史证明康熙是一个乾坤独断、刚毅决断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相信大臣的奏折的。可康熙最终还是按照大臣们的意愿,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从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康熙的气魄未能超过勾践刘邦,周培公的结局同文种、韩信相比,也不过是仅仅保住性命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足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周培公怎么死的?

周培公为汉臣,康熙怕拥兵自重,平乱之后被调往东北,又因是南方人水土不服,身患重病。被康熙发配到盛京11年,周培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的天气,半年没有下过炕,就病死了。也有人说因为周培公为大清朝立下了太大的功劳,功高震主,然后就被康熙给雪藏了。

标签: 千古大功被誉为

更多文章

  • 两组人物,留给我们的自豪与反思沉思五:英雄败类之我见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沉思,甲午,败类

    每当一个民族遭到外敌入侵时,都会出现舍身为国、奋勇抗敌的英雄;也会出现那么几个或贪生怕死、临阵逃脱,或卖身求荣、认贼作父者,更有助纣为虐、残害同胞的败类。这些不足为奇,我们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且是大规模地出现?二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记得有一年去河北白洋淀,朋友

  • 揭秘:清朝全图是不是周培公绘制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全图,周培公,清朝

    2001年的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周培公。他得到康熙重用,屡建奇功。后被康熙调任镇守盛京。在临死之前周培公把一副清朝全图交给了康熙。周培公临死前交给康熙的大清图,详细的描述了清朝国土及边疆地区所面对的或即将要面对的一些国土问题。正因为有了周培公的大清图,康熙才知道了葛

  • 隆科多与雍正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关系,隆科多,雍正

    佟佳·隆科多(1671—1728),清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是康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弟,佟国维之子。在康熙末年累官至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掌管北京城内外武力,地位十分重要。隆科多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佟国维的姐姐是康熙的生母,隆科多的姐姐又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隆科多既是康熙

  • 有关于窦仪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窦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是一个,的人,轶事

    人物评价范质:窦仪清介重厚。赵匡胤:①非斯人不可处禁中。②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脱脱:窦氏弟昆以儒学进,并驰时望。仪之刚方清介,有应务之才,将试大用而遽沦亡。……数贤虽当创业之始,而进退之际,蔼然承平多士之风焉,宜宋治之日进于盛也。王夫之:王朴、窦仪起自燕、赵,简质有余,而讲习不夙,隔幕望日,固北方学

  • 索额图与索尼是何关系?索额图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关系,是怎么,索尼

    索额图,赫舍里氏,是清朝康熙年间权臣,其父是顺治帝钦定四大顾命大臣之首,出生高贵。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个儿子,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公元1636年,去世于公元1703年,享年67岁。顺治帝去世,玄烨继位,改元康熙。因为主君年幼,为了国家的安定,顺治帝在临死前,亲自指定了四位顾命大臣,帮助玄烨处理国家大事。

  • 清王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是从

    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二月,李自成亲率一百万大军渡过黄河,兵分两路进攻北京。三月十七日,两路都打到北京,在城下会师,开始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祯帝登上煤山(在皇宫的后面,今北京景山)自缢身亡。结束了明王朝277年的统治。大顺政权一面出榜安民,一面惩治明王朝的皇亲国戚

  • 范文程简介:大清第一文臣,功劳卓着,历事四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一文,功劳,卓著

    范文程是明末清初这一风云际会时期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他自愿投效努尔哈赤,参加后金政权,为参与帷幄的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倚重。凡清朝伐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他力主清军尽早进关,并建议严肃军纪,以收人心。顺治皇帝定鼎北京,百废待举。

  • 清代后期汉族婚姻风俗探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1.旧礼通行晚清社会品官士庶的婚礼各依官方规定的婚礼制度而行,同光后西式婚礼渐有影响,一时出现新陈并杂的局面,表现出烦琐复杂的特点。旧式论婚先使媒妁,然后选吉日纳娶。是时穿吉衣,祭告天地,告遏祖先,各种仪式都有严格的规矩。婚俗也十分讲究,迎娶之日,有的“置马鞍于门限,令夫跨过。院中设香案

  • 康熙帝师熊赐履,铲除鳌拜立下大功,却因一奇葩事被革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却因,大功,奇葩

    朱言认为,中国的事情有时不是坏在小人手中,而是坏在所谓的君子手中,譬如晚明的东林党,治国无能,打仗不行,嘴炮一流。有些所谓的君子,理论是道德标杆,做事行小人行径,内心定极度分裂。康熙朝,有位理学名臣,名叫熊赐履,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广汉阳府孝感人,世籍南昌。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

  • 联合舰,日本人的扩张之本序三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本,日本人,甲午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很早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上力量,16世纪,大名织田信长建造了一种名为“安宅船”的铁甲船,装备多门火炮,可看做日本海军的雏形。到幕府末期的“黑船事件”中被美国强行打开国门后,日本开始真正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力打造自己的海军。1870年日本天皇发布训令,将英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