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藩之乱”耿精忠为何要率先投降?耿精忠是个怎么样的人?

“三藩之乱”耿精忠为何要率先投降?耿精忠是个怎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282 更新时间:2023/12/18 19:28:37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耿精忠是个怎么样的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响应吴三桂造反,他当时击杀了福建总督范承谟以及五十多位官员,造反的意志很坚定,然而他却成为第一个投降康熙的藩王,难道耿精忠不明白即便自己投降也是死路一条?还是他心存侥幸,认为康熙会对自己网开一面?

我们都知道造反历代是政治重罪,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可能轻易放过那些造反的大臣,在此情况下,耿精忠为何还是要向康熙投降呢?其实简单来说就三个原因:一是耿精忠首鼠两端,对清廷始终抱有幻想;二是他内部人心不齐,部下不愿意为他卖死命;三是他腹背受敌,受到了清军的重点关照,难以坚持。

首鼠两端

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口号,正式起兵造反。吴三桂起兵后,起初只有他一藩造反,另外两藩,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没参加。

当时尚可喜不愿意造反,对吴三桂的行为非常抵制。耿精忠倒是想造反,但他对吴三桂没信心,想再等一等,看看时势再说。也就是先看看吴三桂的战斗力再说。

五个月后,耿精忠见吴三桂势大,俨然有割据半壁江山之势。如果他再不起兵,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论功行赏也轮不到他。于是他就在1674年3月,在福州抓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响应吴三桂,正式造反。(起先没杀范承谟,后来是投降之前为了灭口,毁灭自己主动造反的证据才杀的)

所以,其实从耿精忠观望之后再造反这就个行为就可以看出,他对造反的态度是带有首鼠两端心态的。他始终都在拿吴三桂当挡箭牌,吴强则帮吴,清强则助清,对反清一事的态度不如吴三桂那么决绝。也就是没有吴三桂看得那么透彻。他到死都没明白,他在康熙眼里就是砧板上的肉,缺少跟清军玩命的勇气。

人心不齐

耿精忠造反后,一时间东南沿海震动,清军在对付吴三桂的同时不得不分兵耿精忠。这对于当时节节败退的清军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而对于吴三桂来说,清军分兵,他就可以趁机进军江西,打通与耿精忠的陆路。待江西拿下后,他们两个可以携手北上,攻克清廷的江浙财赋重地,与清朝划江而治。

至于尚可喜,到时候广东被四面包围,不信那个老家伙还不起兵。不过吴三桂的计划虽然很好,但清朝毕竟坐拥北方中原大片土地,实力还是远超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所以清军在稳定了颓势后,康熙很快就布置了反攻方案。

这个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先在南线稳住吴三桂的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向西北的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于平凉城后,吴三桂就得派兵去救他。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多余的兵力与耿精忠就无法在江西会和了。

当时,耿精忠通过扩张,手上有十万人。但是这些人都是草台班子,战斗力不行,打家劫舍却很在行。耿精忠靠这些人,连个浙江都拿不下来。并且,吴三桂的军队对他是非常忠诚的,一心一意的为吴大帅卖命。而耿精忠的军队对他忠诚度不够,从上到下都是看在可以抢钱抢粮的份上才支持耿精忠造反的。

所以后来当吴三桂援救王辅臣的两路援军都被清军击退,吴的机动兵力不足,被迫放弃与耿精忠会师于江西的计划后。耿精忠的手下就起了异心,想把耿精忠推出去当大伙的替死鬼。比如,耿精忠当时的亲信徐文焕就已经暗投了清军,他重兵在握,随时打算降清。

腹背受敌

耿精忠北上受阻后,吴三桂派人走海路联络台湾的郑经,希望他能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给耿精忠创造机会。然而,由于耿精忠造反后,兵力比以前扩充了好几倍,瞧不起郑经,想吞了郑经。因而郑经就拒绝了吴三桂的建议,自作主张的进攻福建沿海,抄耿精忠的后庭。

按郑经的设想,耿精忠、吴三桂、康熙大麻子都不是好东西。他谁都信不过。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趁福建兵力空虚之际,先抢地盘。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有被腰斩的危险。

康熙当时收到了耿、郑内讧的奏报,遂即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集中江南清军主力猛攻耿精忠。按康熙的设想,耿精忠实力偏弱,而且此时又腹背受敌,拿下他,不成问题。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和耿精忠都是弱者,两弱相斗,最后得利的只能是清廷。

然而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而耿精忠也偏偏敌视郑经。于是耿精忠就在北有清军,南有郑经,再加上他本来就首鼠两端,对康熙抱有幻想(认为自己对大清有功,康熙不会杀他)的情况下,向清军开城投降了。

投降之后的命运

耿精忠投降后,因为有吴三桂的存在,康熙要拿耿精忠做榜样,就没杀他,而是让他继续坐镇福建。而耿精忠心里也没谱,就袒身露体的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并请仍留靖南王爵,想以征剿灭郑经军,以功赎罪。

康熙当时要对付吴三桂,就准了耿精忠,让他继续带兵。后来,耿精忠率兵挫败郑军。接着又进军粤东潮州,打败尚之信的军队,康熙趁机就把耿精忠留在了潮州。

再后来,吴三桂病死,耿精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康熙遂即就找了割据借口,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其王爵,交司法审理。最后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同意了明珠的上奏,以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为由,将他凌迟处死。横竖是个死,既然耿精忠决心造反,就应该知道康熙不可能放过自己,倒不如造反造到底。

标签: 之乱是个的人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往事:天父之女洪宣娇与杨秀清奸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天父,太平天国,奸情

    中国人生聚人口的本领,举世无匹,连天父皇上帝到了中国,也立刻添丁进口,多子多福,凭空多出六子一女一婿。洪秀全先已自称天父第二子,稍后其他拜上帝教头目也纷纷号称天父之子,冯云山称天父第三子,杨秀清称天父第四子,韦昌辉称天父第五子,杨秀清义妹、萧朝贵妻杨宣娇称天父第六女,石达开称天父第七子,萧朝贵称帝婿

  • 陈玉成拥有十几万人的部队 为何就是把不过两万人的八旗军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万人,十几,部队

    陈玉成十几万人为何打不过2万八旗军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陈玉成和李秀成为什么几十万大军守不住安庆和天京呢?这两个战役实际上都是围城打援的一种,尤其以安庆战役为最典型。英王陈玉成天纵英才,战术飘忽不定,为了拿住陈玉成,清军就采用了攻其必救的战术

  •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原因,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攻占了清军东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军事上、士气上、人马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农民阶级的劣根性表现了出来。洪秀全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是没有真正实行,宣扬的所谓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饱温、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也没有实现。洪秀全看到太平军声势浩大,可以和清王朝抗衡了,一种骄傲

  • 揭秘清朝七十年代的围园杀后是否真的存在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围园杀后,存在,清朝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遽然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了为期103天的戊戌变法。慈禧在下令“训政”,收回光绪皇帝一切权力后,随即降旨,逮捕参与变法的维新党人。在搜捕名单上,康有为、梁启超师徒风闻事变,立即在外国友人的帮助下,逃往海外避难。而其他人等或自甘授首、或躲避不及,未能逃

  • 盛宣怀简介:清政府倒了,就找袁世凯当靠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倒了,就找,靠山

    盛宣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字杏苏,号愚斋。1870年(清同治九年)入李鸿章幕。曾督办轮船招商局、总办中国电报局、督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任山东登莱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起,相继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兼办萍乡煤矿,经办卢汉铁路,督办中

  • 虎门之战:关天培与守台将士四百余人壮烈战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壮烈,将士,虎门

    17~18世纪,西方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攫取更多的财富,英、法等国纷纷伸出魔爪大肆扩张。他们把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视为一块大肥肉,蜂拥而至,企图用工业品敲开封建王朝的大门。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的工业品根本无法渗

  • 范文程:明朝末年第一大汉奸 大清开国军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军师,明朝,汉奸

    明朝末年第一大汉奸却成为大清开国军师,他在历史进程中注定不平凡。满清的前身是祖居东北的女人部落,在后来杰出的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完成了统一,后来的继承人在吸取了中原王朝的优秀成果后,建立了满清。一个落后的民族能够如此的发展,最后还竟然建立了大一统王朝,这与汉族中众多的能人为其效力是分不开的,在这

  • 清朝名臣索尼的生平简介,索尼的人物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事迹,清朝,索尼

    早年时期索尼(清朝初期重要大臣)索尼是满族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为硕色,是大学士赫舍里·希福的兄长,清太祖时,他们就自哈达携带家眷前来归顺。因为他们兄弟父子全都通晓满文及蒙、汉文字,所以命硕色与希福一起入值文馆,赐号为“巴克什”,授索尼为一等侍卫。之后从征界籓、栋夔。天聪元年(1627年)在宁

  • 在谋权上位的雍正面前不可作,作必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上位,可作,雍正

    在明朝以前,关于皇位继承这个问题上,为了避免皇室子孙刀枪相向大致就那么几种,最常见的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到了清朝就一反常态,改变了从汉朝到明代一千多年的继承制。“改革”最彻底的要属雍正皇帝,直接就废除太子之制,实施密诏。也就是说,皇帝生前有权不册立储君,只要留有遗诏,待驾崩之日由

  • 清朝三代帝师祁隽藻传奇 辅政为官达46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代,之久,清朝

    讲述着名诗人、书法家祁隽藻一生的电视剧《天地民心》,在央视首播。本文记叙的历史上的祁隽藻政闻轶事。祁隽藻,字叔颖,一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山西人。清嘉庆十九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祁隽藻曾因反对肃顺重用湘军,以病辞仕。同治元年,授命复出,以大学士衔补授礼部尚书,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