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世人都指责赵括却忽视廉颇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世人都指责赵括却忽视廉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22 更新时间:2024/1/28 0:51:24

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期改变两国国运的大战,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因为在这场战斗让一个典故“纸上谈兵”成名,所以很多人都先入为主觉得是赵括直接导致这场战争失败,但是实际上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这样简单,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为何世人都指责赵括而忽视廉颇?

长平之战是在周赧王五十三年到五十五年间发生的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是秦国统一全国的一个转折点,并且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发生也是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因此这样战役的主角总是备受人们关注,在人们的视角下,小的问题会被无限的放大,而一些真正应该注意的问题却被忽视。

在秦国派出大将王龁率领大量秦军进攻赵国之后,赵国接连战败,很快秦国的兵力就来到了长平。作为赵国的主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也是颇为着急,在长平和王龁的大军作战了数个月,其中有来有往,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秦军更占优势,在这几个月里将赵国的几个城池都吞并了。

于是廉颇利用长平的有利地形,坚守不出想要消耗秦军战斗力。当廉颇使出这样的坚守计谋后,最后拼的就是两国的国力了,比的就是谁的家底更厚,谁就更能在战场上占得先机。老将廉颇的思路是想让秦国退军,而秦昭襄王则是想拿下赵国,所以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了有两年,这也消耗了两国大部分的国力。

这场战役最后也是通过范睢的离间计而结束,在范睢的离间计下,赵国将老将廉颇换下,而上了小将赵括,赵括在还未参加战争时就有人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但是其实赵括的上任并不是赵国失败的原因,比起国力赵国自然耗不过秦国最后只能赵国战败。所以按照廉颇的方法,最后赵国也逃不过被打败的命运。

赵王选择赵括也是希望这员小将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奇迹,赵括上任后就将廉颇的兵力组织起来带领他们冲破了秦军的阵型。然而不幸的是秦军还留有后手,在赵括和秦军杀到白热化时,秦国的十万军力又加入了战场,在如此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赵括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因此无论是换谁来防守秦国,结果都是会输,但是区别只是在赵括手下,赵国是被打败的那一个,在廉颇手下,战国的劣势还没有显现出来而已。赵括的临死一搏反而让秦国的国力倒退十几年,兵力消减大半。因此赵括和廉颇并没有孰好孰坏之分,有区别只是他们选择的作战方法不一样,赵括能有勇气拼死一搏,年少就统领四十万大军反而还证明他是一位良将。

标签: 长平之战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和珅为什么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和坤,清朝,和珅,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和坤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奢华的房宛内,种植着高大的树木,鸟儿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阳光穿过窗子,把偌大客厅照的是又暖又亮,客厅内坐着两个人,一人长得英俊非凡,高高瘦瘦,穿着紫色的朝服,朝服上绣着仙鹤,戴着红宝石帽子

  • 历史上最聪明的五个人,诸葛亮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在我们看过的史料、影视剧、历史书中,人物大多都分为两派——好人和坏人,而在这些人物中又可以分为两类——聪明人和蠢人,我们常常为了那些聪明人物的绝妙计策而拍手叫绝,又为心肠恶毒的坏人或是画蛇添足的蠢货而气的跺脚。那么在历史中,最聪明的人究竟是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个聪明人物排行榜,来看看这其中有没

  • 东夷的分支有哪些?东夷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夷,秦朝,历史解密

    《后汉书·东夷传》中对东夷有明确的记载:“东方曰:夷。……其人(粗)、大疆(强)、勇而谨厚……东夷率皆土著……”今人从中能多少猜测出东夷人的性情。追寻历史的足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久远的历史。东夷,又称人方、夷方等,是先秦时代生活在黄、泗、淮水流域各部族总称,并非单指某一族群。后来,在中国中心主义

  • 揭秘:怎么评价汉武帝大宛之征的战略眼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大宛之征是一位合格政治家的必然决择。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后,决定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正式对匈奴宣战。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汉武帝发动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多次战争,最终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汉匈战争进入战略对峙阶段,匈奴远遁,汉朝“良将且尽”,所以数

  • 清帝退位诏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袁世凯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退位诏书,汉朝,退位,历史解密

    1912年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标志清王朝的结束。当时清王朝名义上管辖的领土还是很大的,除了传统汉地十八省外,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都在清朝名义或实际管辖中,清帝退位后,外蒙古的王公就开始策划独立。可以说清帝退位后,之所以没有四分五裂,除了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外,袁世凯在诏书上加的一句话起了很大作用。

  • 华阳夫人一生无子,却能稳坐皇后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阳夫人,秦国,历史解密

    会审时度势,才能在所处环境游刃有余的生存。不用大费周章机关算尽,仍能荣耀在身的就更是厉害。何况是乱世中的皇室女子,能在当时女子最高的地位稳坐三个朝代,没有歪史野史的构陷,真是让人好奇是她命好还是处事方法独到呢?她就是华阳夫人,是阿爹不喜欢的次子安国君的正宫夫人。兴许嫁给这位次子的时候华阳夫人还没想过

  • 明朝灭亡后,朱元璋的百万子孙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一个朝代的兴盛,也代表着统治整个国家的家族能够兴盛繁荣。但是反过来,一个朝代的灭亡,也就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可能就要就此覆灭。例如明朝,并经历过这样的惨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享国一共有二百七十六年。而就在这200多年中,朱元璋的子孙一共繁衍了有超过100多万人。而

  • 清军战败后,咸丰为什么不怕割地赔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咸丰,清朝,历史解密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签订不平等条约最为屈辱的条件,莫过于割地赔款。但在当时清朝统治者的眼中,向列强割地赔款好像是次要的事情,他们所反复纠结的,反而是要不要接受外国大使当面呈递国书。清朝在近代外交上的落伍,应该是始于乾隆皇帝。彼时清朝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别国要么是藩属,要么是蛮夷,绝无平等之观念。乾隆

  • 皇帝主持殿试,考生第一个交卷皇帝为什么会生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殿试,唐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在和平年代,除了出生特别重要,其次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考取功名了。所谓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之时。只有通过科举制度,才能让穷人翻身做官。得以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而直到唐高宗时期,便出现了殿试。殿试的意思就是由皇帝亲自组织,当主考官,从各地考取的进士中,选拔人才。到了北宋时期,

  • 茨维塔耶娃:与丈夫的哥哥的不伦之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茨维塔耶娃,俄国,历史解密

    俄国诗人茨维塔耶娃在战前和丈夫的哥哥彼得保持着微妙的关系,她几乎每天都在给彼得写信。1914年,22岁的茨维塔耶娃是妻子、母亲。她已经是诗人,4年前18岁时已经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昏纪念册》。她爱她的丈夫谢尔盖·埃夫隆,1914年6月她写的几首有分量的诗作都是写给谢尔盖的,“我挑衅性地戴上他的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