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真的是打不过匈奴而修建的长城吗 其实并不是那样的

秦始皇真的是打不过匈奴而修建的长城吗 其实并不是那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374 更新时间:2024/2/13 13:18:14

当我们回望秦始皇时代的时候,他修建长城这件事情始终一个被人不断提起的话题。我们今天说长城了不起的化遗产,而当初他修建长城时老百姓的汗水和心血始终是抹不去的记忆。

面对北方的威胁,通过征战杀伐,建立了集权国家的秦始皇,却放慢了紧锣密鼓的马蹄,选择了相对温和的应对手段——修筑长城。

他把一个帝国的锋芒暂时收敛起来,没有选择用武力去征服匈奴。

而这种选择是没有胜算,还是另有原因?我们今天说说这件事情。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秦军(以步兵为主),与能征善战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在血色和刀光剑影中,秦军拿下了河套地区。疲惫的匈奴残部仓皇而逃,远遁大漠。

是乘胜追击?还是转守为攻?秦始皇的军队面临着抉择。

这时候,他们没有选择漠北挺近,而是组织三十万大军,在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新的长城。

秦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今甘肃省定西市西部)一带一直延伸到了辽东,横贯万里。这样一个耗时、耗材、耗力的巨大工程,我们除了惊呼秦始皇的气魄之外,禁不住要问秦始皇为停止北伐而去修筑长城?

选择扬长避短,是秦始皇做出的必然选择。在草原连天和荒漠蔽日的北方,秦军已经不可能像征战六国那样从容潇洒。

现代战争中的飞机、导弹等早已颠覆了传统战争的方式。那时候,匈奴是一个草原民族,更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匈奴士兵擅长于草原作战,骑兵成为他们主要的军事力量。而秦始皇的军队长期在中原作战,军队构成以农民为主。而由农民组成的步兵,要和以骑兵为主的匈奴打仗,显然没有任何比较优势。

秦始皇没有速战速决的可能。如果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必须有一支精锐的骑兵来支撑自己的梦想。然而要把常年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培养成能打仗、打胜仗的骑兵部队,这对秦始皇而言,实在没有任何把握。倘若发生了缠斗,等待秦军的只能是失败和羞辱。

在艰难的考量之后,以征服六国而威名大震的秦始皇只有放弃追击匈奴。

军需保障和战略储备同时又如突破不了的铜墙铁壁,阻挡了秦始皇追击匈奴的步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秦朝如果继续远征漠北,就需要有做够的物资储备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连年的战争已经让中原的物资储备捉襟见肘,还没有完全恢复机能的秦朝同样面临着衣食之忧。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军需不光困难重重,还会加剧内部矛盾。加上远征匈奴,军需供给渠道很不通畅,道路交通、运输手段、路途消耗、运输效率等等都让秦始皇心中没有底气。

而常年在漠北游动的匈奴,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已经决定的他们流动性很大,机动性很强。他们的后勤给养明显优于秦军。

有枪没子弹,怎么能打仗?后勤保障始终是战争的先手棋。秦始皇不可能以己之短去攻彼之长。

对战争胜算的没有底气和战争收益的微利,让秦始皇不得不放下自己杀伐有力的屠刀。

秦统一天下之后,广袤的中原大地以农耕为主,全国大部分土地依旧处于闲置状态。即使秦始皇占领了茫茫草原荒漠,这既不能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又没有精力开垦,反倒会加重国家负担。

打不如不打。

怎么办?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各国的经验,修筑长城——将流动的战场变为固定的防线。

长城成为防御匈奴抢掠的屏障,成为抵挡匈奴骑兵的壁垒。

秦始皇希望一劳永逸。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帝国赢得了暂时的安定。

历史层峦叠嶂,烽烟四起。秦帝国远远地走了,秦长城也被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但是秦长城留下的智慧却永远留在了失策之中。

标签: 秦朝秦始皇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夏姬被称“一代妖姬”,历史上真实的她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姬,春秋,历史解密

    夏姬是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的女儿。《列女传》中记载,夏姬“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夏姬的一生,辗转于郑、陈、楚、晋四国,“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成为了历史上人尽皆知的所谓“一代妖姬”。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夏姬,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史料记载,夏姬尚未出阁,就传言和自己的庶兄公子蛮私会。三年后,蛮去

  • 古代中了状元厉害吗 如果中了会怎么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状元,历史解密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它代表着的是三年一次全国唯一的荣誉,在那个年代里,凡是能考上状元,除了自己的家人,他的整个家乡都会因此而沸腾起来,整个家乡整个城市都会因此而骄傲。更是成为众人羡慕嫉妒恨的佼佼者。所以在那个年代,状元相当于文曲星下凡,状

  • 古代当官也有自己的个人报告,那么这个官员报告个人事项的时候都有什么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南宋行政法典《庆元条法事类》中保留了当时官员的“射阙状”任职时须报告,有回避的亲属古代任官实行避亲制度,规定有嫡系亲属关系及母家、妻家近亲关系者,不能在一个官衙中任职,或不能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官衙中任主要官职;中央高级官员的亲属不得在京都及附近任府县官,职卑者要回避,改任他官,以避免和防止官场中的徇私

  • 李自成为什么没能坐稳天下?背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自成,明朝,历史解密

    《甲申三百年祭》:祸生懈惰 逸豫亡身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其重大进步意义,这一点必须肯定,同时其失败的教训也发人深醒。明末李自成揭竿而起、严明军纪、剿兵安民,起义军席卷神州、所向披靡、攻占北京。然而,好景不长,起义军进城后骄傲自满,庞大人马在京城里沉迷享乐、军纪松弛。清兵入关后,起义军仓促应战,人心

  • 朱允炆削藩有五个藩王束手就擒,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明朝,历史解密

    要说建文帝朱允炆上位的时候也不过只有21岁罢了,按理说,朱允炆此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是放在别的朝代或者别的时候,朱允炆还行,他偏偏要面对的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我们都知道,朱允炆之所以登上皇位,直接原因在于朱元璋身上,本来朱元璋早就定下了嫡长子朱标为继承人谁知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非常痛心,无奈一

  • 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益,唐朝,历史解密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这词细细读来便可知,李益曾是真心爱着霍小玉的。当年一对爱人生生被拆散,霍小玉知自己身处青楼,地位低贱,不愿拖累李益,他配得上更好地高门淑女,她愿为他远离世俗,从此青灯古佛了却余生。李益也不愿负她,发誓安顿好了便来接她,无论她身份如何,都会给她幸福。此时,他定是真爱霍

  • 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的作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时敏,清朝,历史解密

    王时敏,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卒,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出身世宦之家,祖父王锡爵为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家本富于收藏,对宋、元名迹,无不精研。王时敏少时即聪慧伶俐,《国朝画征录》中就有记载:"姿性颖异

  • “笞杖”是什么刑罚?古代女子为何宁死也不愿受笞杖之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笞杖”是什么刑罚?古代女子为何宁死也不愿受笞杖之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时候的统治者为了让底下的人能够听他的话,于是就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惩罚,在我国长久的历史中也记载了不少的刑罚。在古代,有一个刑罚,对男子而言还没什么,但是对女子来说,那就是奇耻大辱了,就是笞杖。她们选择宁愿死也不

  • 古代皇帝知晓贪官为什么还纵容他们 其中涉及的利益太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皇帝,贪官,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知晓贪官为什么还纵容他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贪官横行朝野,坑害了不知多少人民百姓,有的大贪官甚至世人皆知。但是,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皇帝也并不加以管制,仿佛毫不知情一样,那么,古代皇帝真的是不知晓内情吗? 应该不是,能

  • 如果汉武帝让刘据做皇帝,那么结局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汉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汉武帝刘彻年轻时候是非常喜欢卫子夫的,再加上卫子夫是一个有谋略的女子,所以才能一步步从平凡的歌姬走上皇后的宝座,并且自己的儿子刘据也顺利成为太子。历史上刘据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太子,为人也十分宽厚,据说每次汉武帝刘彻出巡的时候,都会将政事交由太子刘据处理,作为太子的刘据也是深得人心。但是后来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