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刚出草地准备北上直攻腊子口,但却物资紧缺即将断粮!危急时刻,有一个人“送上”30万斤粮食!他到底是谁,物资又是哪里来的呢?
1935年时,红一方面军终于结束了漫漫长征路,与陕北根据地的红军部队成功会师。这一路上,战士们击溃了数百个国军兵团,走过了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江河。可见“爬雪山,过草地”,对当时的艰苦卓绝是非常笼统地概括了。
“过草地”说的正是经过四川毛尔盖后的松潘草地。当时这片川西北的大草原,可不是现在草丰水美的秀丽景象,而是气候极其恶劣的辽阔“险境”。由于这里的地势较低,加上频繁的雨雪天气,草原上排水不良,慢慢就变成了大片的沼泽地。水草的根须在地下盘绕,变成了浮在沼泽上的大草甸。
在这片凶险的沼泽里,红一方面军中有约6000名战士牺牲。除了被沼泽吞噬的,还有一些战士由于物资匮乏而饿死的。走到这里时,沿途可以食用的野菜早就被挖得一干二净,红军已经缺粮到了吃草根、吃树皮的地步。
在进入草地前,红军战士们已经想尽办法囤了粮,但每个人仍然只有5斤不到的粮食,对于漫长艰苦的路途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草根、树皮吃完了,甚至连皮带也吃完了,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整编完毕的战士们总共只有1万多人,又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之中,此时的红军只有3条路可以选。
他们可以继续绕道穿过整个青海无人区,可是粮袋空空,这条路是绝对行不通的。要么直接顺白龙江正面突围,但沿途密布了敌人的精兵,强行冒险势必要牺牲无数战士的生命。
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了北上突围腊子口。
腊子口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险绝的山道峡口”,这里的山崖有500米高,下就是湍急奔流的河水,而连接两边的只有一条1米左右宽的小木桥,稍有不慎就有坠落的危险。
敌人知道消息后,立刻想办法阻止红军进入甘肃,就派了将领鲁大昌在这个峡谷进行阻击。当时,深受藏族同胞拥护的卓尼十九世世袭土司杨积庆,也收到了来自国军方面的命令,让他马上带领藏军配合鲁大昌,务必将红军歼灭在腊子口。
殊不知,这一个安排,却给红军送上了一份“大礼”。
前一阵子,《大公报》的记者范长江来到西北采访,杨积庆就是这时认识了他。两人对日寇侵华的行径恨之入骨,经常聊起国内局势,对国军的“不抵抗政策”十分不满。杨积庆从范长江那里得知了红军的理念后,对这支“人民的部队”肃然起敬。
在得知红军即将北上,自己又被任命前去阻击时,一个计划在杨积庆的脑海中出现了。
杨积庆连夜传下密令说:“粮食不必坚壁清野,开仓避之。”让手下的藏族民兵们开仓放粮,派出可靠的心腹来与红军接头,还修好了之前被破坏掉的栈道和木桥。
当红军来到杨积庆管辖的村落时,纷纷睁大了眼睛。村内有一个大粮仓无人把守,门上只有一个未上锁的锁头“装模作样”地挂着。打开门后,里面竟放着30多万斤的粮食,而且不光是当地盛产的青稞,甚至还有小麦!
而粮仓内除了粮食之外,只有一句话留在墙上:“此仓内粮食是杨土司庄稼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
喜出望外的红军深知杨积庆的好意,在仓内留下了全部的苏维埃纸币,还打了一张借粮的借条。
最难的问题解决了,红军士气大涨,一举拿下了腊子口,还缴获了鲁大昌落下的10万斤粮食和2000多斤盐。北上的道路,一下就被打开了。
在随后红4方面军行至此处的时候,杨积庆“故技重施”,还是照样开仓清道。在红军大部队离开藏区后,他还命手下安置了掉队的200多个伤病员,避免他们被国军杀害。
1937年,杨积庆暗地帮助红军的“把柄”,被国军拿来挑起了兵变,杨积庆与家人被杀害,除了他的儿子杨复兴。正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杨复兴秉承父亲的遗志,在1949年率军起义,终于摆脱了国军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