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大举进攻延安,毛泽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好退而求其次,将延安的领导权让出来。
蒋介石以震君威,直接挟妻子宋美龄乘坐“美龄号”飞机往延安飞去,蒋介石踌躇满志说:
“我一定要去延安转一圈,让老百姓们看看谁才是最适合领导他们的人。”
等他们下飞机之后,贴心的国民党人员之一胡宗南便灵机一动,讨好蒋介石,命人把当时刚刚问世的《东方红》歌词“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里的人名直接改成“中国出了个蒋中正”。
蒋介石听到延安欢迎他的人们都这样歌颂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成了救世主,已经是他们眼中的一道黎明曙光。
他沿着随从规划好的游览路线,去到枣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说普通也普通,因为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庄,不论是哪个省市都会有存在,可是说特殊也很特殊,因为这里有当时毛主席定居延安的故居。
蒋介石来到这儿问的第一句话便是:
“毛泽东以前住在哪一栋楼?”
随从应了话,带领蒋介石走向一个平平无奇的矮窑洞,说:
“这儿就是毛泽东的居住地。”
蒋介石看了一眼这摇摇欲坠的土墙,斑驳的木头门,以及坑坑洼洼的路面,不禁皱起眉头。按理来说,一个党政的领导人应当住在当地最高,地段最好的楼上,享受着极高的礼遇。
而毛泽东却只是在窑洞上面挂了一块木块,写着“办公室”三个字,但凡没有认真看,恐怕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会有共产党的人居住。
蒋介石一把推开吱呀作响的木头门,上面掉落下来的灰尘碎屑惹得其不禁咳嗽两声。待他定睛一看,只觉得里面狭小得可怜,陈设更是简单粗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桌腿不齐的桌子,桌面坑坑洼洼。旁边整整齐齐放着一条订满补丁的凳子,显得摇摇欲坠。
蒋介石有些懵了,他不禁问自己,难道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一字一句写出那些惊世骇俗的语言,带领大部队与国家党派作斗争的吗?此时此刻,环境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也是,每一篇文章都只能看见作者的魂,而看不见此时是在烂木头桌子上,还是大理石花岗岩茶几上写的。
随后,他走近毛泽东的床,仔细敲敲。这才发现,这张床的床板薄得可怜,若是重一点的人恐怕随时会将床睡塌下来。
这样低劣的木制品以及工艺,随便在床上翻个身就咯吱作响,几乎要吵醒熟睡的人。
蒋介石开始沉默,他走向这间窑洞的最后一个陈设旁边,驻足研究。这不应该是一般人房间里会放置的东西,他不认识这个破旧的物什,于是扭头去问身边的随从,说:
“这是什么东西?”
随从笑了笑,就向蒋介石介绍道:
“还记得我们围困延安的时候吗?由于我军士气很足,军队严整。谋略又很深入,于是毛泽东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延安城里物资极度匮乏,于是毛泽东就自己搞来了一台老式织布机,就开始织布。”
蒋介石听完,微微挑眉,反问:
“他自己亲手织?他真的会干那粗活吗?按理来说就算是延安城物资匮乏,那么也有人优先给党组织提供物资,他怎么会需要自己动手。”
身边随从却很肯定的回答蒋介石的疑问:
“毛泽东说,自己也是农民出身,要与百姓共同进退,从来不接受优待。”
蒋介石手紧了紧,觉得毛泽东可以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可以,于是开始如愣头青一般摆弄织布机。
但是外行终究是外行,他不止没有成功使织布机运转,还由于其间的气急败坏,掰断了一个零件,导致本就古旧的织布机直接没法再用。
蒋介石虽然当时表面十分威风,但是心里却已经开始打鼓。毛泽东如此优秀的一个领导人,很难不得民心。相比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不知道体恤农民。
依据历史的必然性可以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己始终是要败的。于是由于有了这个心理暗示,蒋介石屡战屡败,军队支持度一日不如一日,大有兵败如山倒的形式。
直到1949年,蒋介石已经不能再与毛泽东抗衡,于是败退台湾,那时他说:
“去延安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我得到了这样的心理暗示,注定了国军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