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只要贪污超过60两,直接斩首!朱元璋定下的反贪制度让人生畏,在明朝初年的“郭恒案”就有5万名贪官被杀!

只要贪污超过60两,直接斩首!朱元璋定下的反贪制度让人生畏,在明朝初年的“郭恒案”就有5万名贪官被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7 更新时间:2023/12/17 17:34:30

古代的大部分士族,几乎都是国家的毒瘤,皇帝则是士族的象征,皇族为代表,蛇鼠一窝,相互依存,最著名的贪官和珅,就是在乾隆的庇佑下成了世界首富,所以皇帝一般不会去动士族的利益,不过也有例外人选,比如朱元璋,寒门出身的皇帝,可谓恨透了贪官,在位31年间,诛杀了将近10万贪官,不折不扣的最强反贪皇帝。

明朝四大案中,贪污案占一半,其中“郭恒案”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案件,可谓是让朱元璋杀红了眼,甚至出现了六部尚书无人可遣的尴尬局面!

朱元璋定下的反贪标准可谓非常严格,官员贪污超过60两,没说的,直接拖到菜市口问斩,要知道明朝初期的60两按现在标准衡量,也就是三万多。

同时,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监督朝廷官员,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六部,事必亲躬,但士族并不买他的账,纳税极其敷衍,所以当时国库收入并不高,一年只有两千多万石,官员的俸禄也不高,直到有一天御史敏和丁廷告发户部侍郎郭恒等人,其党目贪污数目之大,竟超过国库一年的收入,逼得朱元璋下决心扫荡全国贪污官吏!

郭恒等官吏贪污内容包括太平府、镇江府一年的全部赋税,浙西秋粮两百多万石,巧立名目增加各种税收,贪污总额超过了两千四百多万石!

如此触目惊心的贪污账目,令朱元璋龙颜大怒,着令审刑司吴庸对郭恒等人严刑拷问,查出涉案人员涵盖全国十二个布政司衙门,户部、礼部、吏部、刑部、兵部共六大部无一幸免,涉案贪官包括其家人悉数被斩,总计近5万人,轰动全国。

然而,“郭恒案”并没有就此结案,反而为日后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贪官和其家属被斩首,但贪污赃款大多以流落于市,朱元璋下令追查,必然会查到士族的头上去,果不其然,破产的士族一个接一个,赃款追回数目却不如人意,在士族门客的煽动下,民怨沸腾,险些激起民变。

但是,这一下审刑司吴庸就要倒霉了,贪污数目是他查出来的,赃款却没悉数追回,反而引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他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作为朱元璋平息民怨的牺牲品被斩首。

当然了,即便朱元璋献祭了吴庸,“郭恒案”依然完结不了,因为六部全成了光杆司令!

作为本案的直接涉案者,立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和副尚书基本都丢了脑袋,底下从者但凡有一丝关联,最轻的处罚都是流放,所以新上任的六部尚书出现了无人可用的窘境。

这就导致了新上任的这批官吏,无一人不战战兢兢,每天上朝前都要举行“家属告别”仪式,脸上带着泪交代后事,如果能活着回家,一定要全家大宴一场以庆贺。

要问为什么没人辞官不做,那就更简单了,一条“诽谤朝廷”的罪名压下来,也就不用辞官了,直接全家享受连坐待遇。

至于最离谱的是,“郭恒案”营造了一种官场上人人自危的氛围,做官的不仅要互相忌惮,还得忌惮老百姓!

官员之间可以互相检举,检举查实了就能升官,检举不实要承担诬告罪,因为成本过大,所以除了御史言官之外没人愿意冒这种损人难利己的险。

但是老百姓却是例外,朱元璋下令,如果老百姓发现官吏贪污,可以押着他去更上级衙门审判,甚至是京师,即便查清当官的没罪,老百姓也不用承担罪名。

如此极端的惩治方法,堪称一柄双刃剑,虽然刷新了吏治,但也让做官的人人自危,也有不少无辜的人被枉杀,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触发反弹,这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杀贪官,深得民心,却彻底得罪了士族阶级的利益,每年都要有不少士族出身的官吏被杀,广义上而言确实遏制了贪腐的滋生,但由于没有设立像锦衣卫一样的部门监察官员制度,朱元璋死后,其设立打击官吏的刑法如同虚设,新上任的官员不愿得罪士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加上朱棣创建东厂,促使宦官干涉超政,明朝自中期开始重演贪腐之风,最终走了灭亡之路。

标签: 反贪制度郭恒案朱元璋

更多文章

  • 1938年6月,蒋介石竟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致使89万百姓葬身洪水,390万百姓无家可归。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蒋介石,1938年蒋介石炸毁黄河大堤,日本侵华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领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沦陷。而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达成,蒋介石承诺在正面战场阻击日军。但是现实情况却使蒋介石被反复打脸,国民党部队屡战屡败,节节败退。直到1938年3月,鲁南战场上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率部血战台儿庄,终于获得

  • 苏轼因乌台诗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他看见送进来一条熏鱼,当场吓瘫,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轼,乌台诗案,熏鱼

    苏轼因乌台诗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一天,苏轼看见送进来的饭菜里有一条熏鱼,当场吓瘫,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这还要从王安石变法说起。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王安石力推变法,实施新政,满朝大臣大多数全力支持。此时,苏轼已经43岁。虽年过不惑,但其率真、孤傲、仗义执言的性格棱角缺从未

  • 1981年,苏联50万钢铁洪流震撼了全世界,然而在10天后,中国10万大军却集结华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钢铁洪流,华北大演习,反侵略演习,苏联

    对此不少人猜测纷纷,在如此短时间内进行军演,中国究竟是有意而为,还是巧合?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对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苏联的国力空前强大,经济飞速发展,这也让苏联在美苏冷战中占据了上风。信心满满的勃列日涅夫想要借此机会震慑一下美国

  • 1937年8月3日淞沪会战:国民党政府为了确保南京的安全,打破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企图,决定在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日本海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淞沪会战,国民党政府,日本海军

    1937年8月3日,淞沪会战的枪声打响。国民党政府为了确保首都的安全,打破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企图,决定在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日本海军。为了达到作战目标,中国海军不惜用自己的军舰堵塞江阴一带的长江水道,想要通过这种方式破坏日军的军舰。但是,作战计划被泄露,日本海军仓皇逃了出去,同时日军对武汉等地进行了

  • 1950年3月,一场浩浩荡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展开了。在经过整治后,其中有6名国军中将被执行枪决,他们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镇压反革命,钟组培,宋天才,黄质胜,李本一,何大熙

    第一个被执行枪决的叫钟组培。他在北伐战争中曾是一员猛将,与李宗仁交好,在桂军中一路从连长、营长升到了副军长。搭上蒋介石后,他更是忘记了曾经的理想,在岗位上大肆为自己揽财。抗战时期,钟组培因故被赶回老家,并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眼见抗战胜利,他又蠢蠢欲动,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1948年,败退在即的国民党给

  • 1950年,一队“南韩兵”在美国友军眼皮子底下进了云山城。突然城内枪炮齐鸣,美军大惊:中国军队什么时候进的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韩兵,云山城,云山战役,志愿军

    那场著名的云山战役,是志愿军与美军的第一次较量,更是一场王牌对王牌的惊天大碰撞。志愿军第39军,是人民解放军赫赫有名的王牌军之一,曾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解放战争期间,更从东北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西的友谊关,可谓一只勇猛无敌的“东北虎”。接到前往云山作战的命令后,22岁的

  • 辽国皇后述律平诛杀大臣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殉葬,汉臣赵思温不服,问她为何不死,她断腕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赵思温

    公元926年,辽太祖阿保机病逝,皇后述律平让汉臣赵思温陪葬。赵思温心一横,回道:“皇后若去陪伴先帝,臣自当同往。”没想到,片刻后,述律平拔出佩刀,砍向了自己的右腕!然后面不改色地说:“就让我的右腕,去陪伴先帝吧。”赵思温,字文美,卢龙人,少年时果断敏锐

  • 1943年12月常德战役:虎贲57师死守常德,抵挡3万日军,弹尽粮绝,除了师长、团长没剩下多少人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常德战役,虎贲57师

    1943年12月2日夜晚,常德城内,虎贲57师师部召开了最后的会议。老兵吴荣凯说,当时除了师长、团长,剩下的没有几个人了。在整场抗日战争中,常德攻城战可以说是其中较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彼时日军为了遏制国军反攻云南,纠集了近6个师团,总共10万多人进攻常德及常德周边的一部分地区,其中,仅是“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知识青年,知青,插队,上山下乡

    1968年,女知青肖华插队来到了山东枣庄。在一次劳动中,有人随口肖华:“愿不愿意嫁给农民!”肖华张口就回了一句:“有啥不愿意的?”不曾想,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搭上了她的一生。知青,就是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是指上山下乡时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插队,就是指

  • 朱元璋为争夺天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水战,胜出后,一统江南,开创明朝盛世,成为明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之战,明太祖

    朱元璋攻下金陵,营中点名时,总发现少了几个士兵。以为他们轮流偷跑出去饮酒风流,朱元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然而几天后,经过核实,发现每次偷跑出去的都是那几个士兵。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朱元璋是明代开国皇帝,他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君王之一。不过,朱元璋那时的势力并没有很强,当时陈友谅和张士诚实力都比他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