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秦始皇的统一巩固:在秦朝,分封制度被废除,货币、文字、度量衡等被统一起来,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公元前213年,咸阳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由秦始皇嬴政主持。
此前,嬴政已经成功统一了整个天下。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经济眼光,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废除分封制度,并全国范围内引入郡县制度。
这次宴会上,数十位学者和智者齐聚一堂,共同向秦始皇表示祝寿。其中仆射周青臣借机恭维称颂秦始皇的伟大功业,在他的言辞中表达出对秦始皇所取得的成就无限敬佩之情。周青臣直言不讳地表示,秦始皇所建立的基业将流传于万世之间,自古至今无人可及其辉煌或超越。
宴会的场景充满了温馨和融洽的氛围,然而,一位名叫淳于越的齐国学者博士却打破了这一平静。他毅然站起来向秦始皇进言,认为秦朝应该采取古代分封制度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否则皇帝的子嗣将成为普通百姓,缺乏辅佐。
众人之中,丞相李斯率先发言。作为百官之首,他在宴会上表态:“五帝时期的制度并非完全重复,三代王朝间也不是简单地延续前任制度。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治理方式,并随着时代演变而改变。陛下所创造的伟业并非愚昧之辈所能理解......”
李斯详细阐述了诸多道理后表示,他不得不冒着死罪向陛下提出建议。他指出,在古代社会混乱无序、诸侯纷起时期,人们对自己所崇奉的学说感到自豪,并以此贬低君主所建立的制度。如今天下已经统一,皇帝权力高于一切,然而仍有人利用自己的学说来批评法令。这些人在家中心里暗暗嘀咕,在外则公开议论,并在君主面前炫耀他们的新见解。如果不加以管制,君主的权威将受到削弱,党派势力也会因此产生。
因此,李斯认为秦始皇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具体方法就是下令“焚书”。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的书籍都销毁,李斯的意思是只保留秦国典籍、医药、卜筮、农林等方面的著作。至于非由博士官主管的《诗经》、《尚书》等诸子百家著作,则需要送往郡守和郡卫那里进行焚毁。如若有人想学习法令知识,则可以跟随官吏去学习。
命令发布后规定了一个30天的期限。逾期不执行焚书命令者将会被刺字于脸上,并被流放到边疆地区。对于依然议论《诗》,《书》等人,则会在闹市处以死刑示众,以古非今的人会面临灭族。
秦始皇倾听了李斯一连串的建议,深信这些建议是可行的,于是他下令全国按照这些提议开始了“焚书”行动。
短短30天内,民间珍藏的秦代以前的文献渐渐化为灰烬。只剩下少量保存在秦朝官方图书馆中的藏书。
这场“焚书”浩劫几乎将各国历史文化都彻底摧毁,给后来者写作历史增添了巨大的困难。司马迁曾因六国史书未能传世而心生悲愤,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写道:“真是遗憾啊!太遗憾了!现在只有《秦记》留存下来,却没有明确的日期记录,内容简略且不完整。”
不仅仅是史书,其他领域的佳作也都被投入火海。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选择顺从,也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收藏起了一些书籍。
在西汉时期,当人们拆除旧房子时,在孔子的旧宅墙壁中发现了一本由先秦时期篆刻而成的书籍,即“古文经”。与通过老儒生口传下来的“今文经”相比,人们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支持“古文经”的人认为它没有被后人篡改,更加真实可靠;而支持“今文经”的人则主张认为“古文经”是后来捏造出来的。因此,长达两千年的辩论战争,“今古文之争”,便形成了。焚书令给中华文明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那个时候,秦朝统治者不再允许讨论各种学说,甚至不敢公开传授相关知识。私塾也被禁止了,自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和文化繁荣的局面遭到了严重破坏。
李斯提出的“焚书”运动旨在统一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然而这并没有产生有效的效果,反而证实了秦始皇暴虐无道的言论。有人曾说过,秦朝的崛起归功于李斯,但也因李斯而灭亡。
后果:
古今文之争:秦始皇颁布焚书令,终结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然而,这一行动却在汉朝引发了一场名为“今古文之争”的辩论风潮。
结论:
“烧书”行动是一次失败的统一思想的尝试,导致秦始皇招来无数骂名。